鸦片战争引发中国历史出现第三次礼崩乐坏级别的变革,让此前在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制度范式开始崩溃。中国进入第三次制度范式变革期,目前依然处于这一过程之中。
在制度范式变革期中,旧的制度范式被推翻,新的制度范式将建立。
中国历史上一共存在了三个制度范式,三个制度范式变革期。第一制度范式是三皇时代的契约范式,第一制度变革期是以黄帝战蚩尤开始的五帝时代;第二制度范式是三代时期的礼乐范式,第二制度范式变革期是从春秋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制度范式是从汉、唐、宋、元、明、清,大六朝时期的儒法范式。第三制度变革期,是从鸦片战争至当下,尚没结束。旧的制度范式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制度范式尚未被真正建立。
制度范式变革期,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不仅有制度层面变革,而且有思想文化层面的。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现了四种文化。对其进行回顾和分析,对把握中国之现在,展望中国之未来,非常重要。
这四种文化分别是:洋务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改开文化。
洋务文化是中国应对西方列强之侵略,所形成的第一种文化。企图在维持制度范式不变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御西方之侵略。其基本原则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1894年开始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给日本,也被认为是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中国和日本在同期遭遇西方侵略,但是做出了不同的回应。中国的回应是“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日本的则是“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就被看成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间的竞赛,继而是作为其基本原则的“中体西用”和“脱亚入欧”间的竞赛。战争中中国惨败,也就被看成了洋务运动的惨败,进而是“中体西用”的惨败,于是中国转向明治维新,转向“脱亚入欧”。
“脱亚入欧”是什么?即“脱中入西”、“脱儒入西”也。
即便自发生在唐朝时期的大化改新算起,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已经1000多年,他们的学术系统也是中国之儒学。但是,日本也一直将儒学认为是外来文化,而并真正将其内化。
当日本发现西方比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比中国跟强大时,他们便认为中国文化整体上、根本上比西方低劣,于是就果断地“脱中入西”,“脱儒入西”。对儒家彻底否定,甚至恶毒攻击,对西方则全盘肯定,无限讴歌。
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出现文化的切换,从洋务文化切换到民国文化。民国文化实则是为中国受日本明治维新文化影响的结果,是“脱亚入欧”文化输入至中国的结果,是“脱亚入欧”文化在中国的翻版。这种文化输入是通过甲午之后,大批中国的日本留学生所进行的文化搬运所实现。
民国文化,不仅彻底否定了此前的制度范式,进行了推翻,而且象日本一样,彻底否定了中国文化,彻底否定和推翻了儒家。否定和推翻制度范式,是通过辛亥革命实现,否定、推翻中国文化和儒家则是通过新文化运动实现。
显然,洋务文化和民国文化是两个极端,洋务文化企图维持旧有的制度范式,而民国文化则是彻底否定中国文化。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原则,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洋务之失在于,未能准确地判断和定义,何为“中体”,而是把旧有的制度范式当成是“中体”了。其实,旧有的制度范式中,的确存在不合理之处,存在专制因素。
这个旧有的制度范式,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制度范式,也是儒法范式,是中国固有之儒家和西传之法家两种文化妥协和融合的结果,儒家讲的仁政,而法家讲的则是专制。因此,这一制度范式本身,不能被直接说成是“中体”。唯有儒家是“中学”、“中体”,法家则是反中学、反中体的。
民国文化之失在于,彻底否定了洋务文化,彻底否定了“中体西用”,而主张“西体西用”了。
如果民国文化在中国真的成功了,那么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就将不复存在。
存在了万年之久,已经经历了两次制度范式变革的中国文明就能这么轻易消失?显然不能。
于是另外一种文化出现了,就是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民国文化中孕育,但是在基本精神上是反民国文化的。民国文化是以西方理论为中心的,企图以西方理论来改造落后之旧中国。掌握西方理论的“精英”们,对待中国之态度,与日本人对待中国文化并无两样,是高高在上的,俯视的。
红色文化则相反,尽管受民国文化影响,也是要改造旧中国,在理论上也是否定中国文化,引入了西方理论,但是,红色文化在中国实际面前,姿态很低,是充分尊重的。从这个意义上,红色文化也可以叫做人民文化。
红色文化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西方之理论,“实际”是中国之实际。是西方之“理论”服务于中国之“实际”,而非让中国之“实际”,屈从于西方之“理论”。因此,红色文化是以中国实际为中心,而非以西方理论为中心。以中国为中心,而非以西方为中心。
因此,在基本原则上,红色文化更接近于洋务文化,都是“中体西用”。只是,“中体”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洋务文化的将旧有的制度范式当成了“中体”,但是,红色文化的“中体”,则更多是基层社会的思想和情感。而中国基层社会的思想和情感,实则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
为什么中国基层社会的思想和情感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固有思想,在三皇五帝时期,及至三代时期,儒家思想都是实践化的,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儒家思想的传承都是通过只有实践线,而没有学术线。只是在第二制度范式变革期,即春秋之后,才出现了与社会实践相独立的学术流派上的儒家。儒家思想的传承开始出现学术线。但是,实践线依然存在,是双线并存。读书人通过学术线在传承儒家,而基层民众通过生活实践,同样也在传承儒家。
中国文明的基石并不在学术线,而在实践线,学术线的变化和中断,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儒家本身的变化和中断。
在民国文化中,仅仅在学术上实行“脱中入西”、“脱儒入西”,但是,儒家在实践线上依然存在。因此,民国文化与中国的实践、实际就出现了背离。
尽管红色文化在学术上也是反对儒家的,但是它并不是以学术、理论为中心的,而是以中国实际,以中国基层社会之实际为中心的,讲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红色文化与中国实际就是契合的,而且会以中国实际为准则,调整自己的理论。
民国文化的代表是国民党,红色文化的代表是共产党,国共之争实则为两种文化之争。民国文化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因此,国共之争也是中西之争。共产党的胜利也是就中国文化的胜利。
红色文化产生于民国时期,由民国文化所孕育,同时红色文化还是一种革命的文化、战争文化,这两个特殊背景,注定了红色文化的局限,使得其没有真正贯彻其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红色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部分,过于机械坚持,而不顾中国之实际。在生产方式上,在儒家思想崇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历史以来,家庭,甚至个人是独立的经营主体,是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民是独立自由的生产经营主体。这是有史以来的中国的基本历史事实。
同时,在国际范围看,中国所面临的迫切需求是,快速地提升经济水平。这不仅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太低了。产期如此,必然导致民心的不安。
在这个背景下,随着红色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的逝世,中国出现了鸦片战争后的第四种文化:改革开放文化,简称改开文化。目前,改开文化依然是中国的主导文化。
在改开文化中,改革开放是手段,发展经济是目的,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即改变在红色文化中所形成的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制度形态,被表述为“计划经济”。然后建立合理的制度形态,被表述为“市场经济”。“开放”是对世界开放,但是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包括两个层面,经济的开放和思想文化的开放。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在相当程度上,改开文化是对红色文化的否定,因为中国再次引入主流的欧美文化,并掀起新的一股西方崇拜、美国崇拜。但是,随着经济崛起的实现,反而出现了更为深层的思想回归,即回归中国传统。
总体来看,改开文化分为三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是保守阶段。此时,红色文化依然具备相当大的影响。从1992年到2012年,这20年是高潮阶段,新一轮的西方崇拜、美国崇拜正是在这个期间形成和壮大。从2012年到现在,是回归阶段。对此前排斥和否定的红色文化开始重新肯定,更重要的是,对被在民国文化中被否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开始重新接纳。
毫无疑问,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回归,正在孕育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五个文化。继洋务文化、民国文化、红色文化、改开文化后,这第五个新的文化形态将是什么文化,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