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三种生死观:中国生死观、宗教生死观、科学生死观

2020-02-03     蔡氏意学

今天探讨一下生死观。大疫当前,这对消除死亡恐惧,正确对待生死,或许有所帮助。

总体来看,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出了三种生死观:中国生死观、宗教生死观、唯物生死观(科学生死观)。

中国生死观指的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观,也是儒家生死观。宗教生死观是西方传统的生死观,尽管不同的宗教有所不同,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唯物生死观,也可以成为科学生死观,是现代社会随着唯物主义、科学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之后才出现的。

中国生死观和宗教生死观是两种传统的生死观,非常古老了,和中西文明本身一样古老。唯物(科学)生死观的出现则在19世纪中期之后,距离现在尚不足200年。

再次强调一下,在我的文章中,西方的参照系是中国,指的是中国以西,西方文明指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中国之外的文明。


中国生死观与宗教生死观和科学生死观均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质的不同。

中国生死观与宗教生死观的相似之处是,两者都承认永恒价值的存在,

而且这种永恒的价值都可以用“道义”一词去指称,然后认为死亡应该有助于这种永恒价值才有意义。但是“道义”的内涵存在本质的不同,这导致两者死亡的具体设计差异很大。

在宗教生死观中,道义是附着在神灵之上的,附着这上帝之上的。上帝的核心功能,就是承载道义,可以称之为“神以载道”。这样道义,或道、义,就是外在于人,甚至外在于人间而存在的。

人间本来没有道义,因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人本来没有道义,因而人生来便是一个罪人。人由罪人变成义人的唯有途径是信仰神灵、信仰上帝,这样附着在上帝之中的道义,便能够因信仰而能够注入人的内心之中。这就是基督教的“因信称义”。

上帝是道义,上帝所在的世界也是一个道义的世界,这就是天堂。上帝是永恒的,道义是永恒的,上帝所在的道义世界是永恒的,即天堂是永恒的。

上帝是道义的承载工具,人的灵魂也同样是道义的承载工具。只是人的灵魂中本来没有道义,需要从上帝中注入。这样,人的灵魂也就和上帝一样,被设计成永恒的,即灵魂不灭。

因此,人也就成为一个二元存在:灵魂的存在和肉体的存在。肉体是灵魂的工具,而灵魂则是上帝(道义)的工具。人的死亡仅仅是肉体的死亡,其灵魂则面临着重生,即面临着一场被选择。可能被选择进天堂,那是上帝的道义世界,美满幸福。也可能被选择进地狱,那是一个黑暗的悲惨世界。

什么样的人能够进天堂,是那些灵魂中真正上帝注入道义的人,即真正信仰上帝的人。

在宗教生死观中,把道义看场一个外在的实体,把人的生死也就看成了一场交易,换取死后进入天堂的交易。因此,宗教的生死观也是利益化的交易生死观。


在中国的生死观中,尽管道义的确也同样是核心问题,但是,道义本身却并不是一个外在的实体,而是内在于人心的。心是人的思维认知功能主体,一切思考认知活动都是由心所发出。道义则是心的基本属性,也是心在进行思考判断活动时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在宗教生死观中,上帝是道义的承载者,是“神以载道”,那么在中国生死观中,人心则是道义的承载者,是“心以载道”。

正如中国未曾出现西方意义上的上帝概念一样,西方也未曾出现真正的中国意义上的“心”的概念。

心是对人的思考活动进行抽象总结的结果,有人的思考认知活动,而抽象总结出一个“心”,即虚拟的、逻辑的人的思考认知器官。道义则是心的基本属性,即“性”,也是心在思考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和原则。

因此,道义具体体现在人的基于心的思考和判断,而进行具体的行为中。即道义体现在具体的事件之中。过去的事件的归总就是历史。因此,中国非常重视历史,因为历史中存在道义。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大义史观”,即“微言大义”、“春秋大义”。

这样,中国传统中的“心”就与西方的“上帝”相当,“历史”就是“天堂”相当。西方希望死后进天堂,而中国人则希望死后彪炳青史。

人的外在行为,包括社会制度和历史事件,可用一个字概括:文。文中是包含和承载着道义的,这就是“文以载道”。后来将“文”专门指代文字、文章,则是一种窄化。

人生的意义,就是积极思考和判断选择,以使得自己的行为是合乎道义的。如果,有外界势力强迫自己去做不义的行为,那末自己应该坚决与之斗争,直至死亡。这就是孟子说的“舍生取义”,孔子说的“杀身成仁”。

死亡本身而言,儒家是一种自然的死亡观,人死之后,个人就彻底消失了,身体机能也和心灵机能同时消失。当时,他的优秀品行将永远被人们敬仰和学习,即“彪炳青史”。


因此,中国传统是不讨论死亡本身的状态的,死就是生的终结,死本身是没有独立的状态的,而不会象宗教一样认为死后,人的灵魂还继续存在,存在着一个死后的状态。这就是孔子拒绝谈论死亡本身的原因。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可以看出,中国死亡观与宗教死亡观的不同,在于中国死亡观否定死后的状态的存在,而宗教死亡观不进认为死亡后的状态存在,而且死的状态不生的状态更重要。这导致宗教对对人本身,尤其对人的肉体,以及都人的世界,进行否定。即否定现实,追求来世。而中国则是人的意义在现世,没有来世。

现代出现的科学死亡观、科学死亡观,是西方在对宗教进行否定的基础上出现的。科学、唯物主义与宗教的对立主要就是在,科学承认现世、承认人的基于经验的认知活动,而宗教则是反对的。

但是,科学在废除宗教和废除上帝的同时,也废除了道义。上帝是承载道义的工具,科学将它们合在一起都否定了。即科学否认作为作为永恒价值的道义的存在。否定道德的存在。即科学是“无道”的、“无德”的。宗教的道义、道德尽管依托与虚构的神灵,但是他们的确是有道义、道德,而且以道义道德为核心。

即科学生死观认为,人死就绝对虚无,即不会进天堂,也不会彪炳青史。天堂不存在,历史也毫无意义。

科学生死观,与中国生死观相同的地方在于,两者都承认现世,承认经验,而否定来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XIQFHABjYh_GJGVh73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