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城内诸山之府山

2019-09-10     南园传媒

绍兴城内曾有大小山九座,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有几座小山因为取土建房或者是筑堤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府山是绍兴城内诸山之最:海拔最高﹣74米,占地面积最大﹣22公顷,文化内涵最丰富﹣府山是范蠡所筑山阴小城的核心,又因文种藏于此山下又称种山,历来为郡治、州治、府治所在。

城内九座山现在仅府山、蕺山、塔山较为明显。另外的有的已成土堆,有的已经无踪无影了。

府山盘旋回绕,形若卧龙因此在南宋前称为卧龙山。南宋福建莆田人宋进士副都统黄府在此山剿匪平倭,战功赫然。宋理宗下诏诰授光禄大夫、太师后,绍兴百姓为纪念黄府公的平寇丰功伟绩,便将卧龙山易名为府山。

雪后府山,远处塔为亭山上的永和塔。

文种,春秋末期楚国人,只当个小小的县令,公元前496年,文种来到越国,受到勾践的礼遇,拜为大夫。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87年,文种向勾践献上历史上著名的“伐吴九术”,结果勾践只用了其中的三术就歼灭了吴国。

越大夫文种墓

公园前473年,勾践完成了雪耻复国大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最后一位霸主。然而,当勾践登上他人生巅峰的时候,文种却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和文种同为勾践左膀右臂的范蠡曾劝诫文种,“勾践为人,可共患难而不可共享乐”,让文种和他一起功成身退,而文种不听劝告,仍滞留于越国为相,最后,被勾践以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同样方法被杀。勾践曰:“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说完赐文种一把剑,令其自裁。文种仰天长叹:“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一代谋臣,伏剑而死。民间传说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逍遥终老。2003无锡鸿山发现了丘成墩大墓,墓主疑似范蠡,范蠡的最终结局也让人浮想联翩。

汤绍恩“动静乐寿”四字

文种墓再往前走就是摩崖石刻,共有四块,分别属于唐宋明三代。石刻之一:“贞元己巳岁十一月九日开山”,共12个字。贞元己巳,即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卧龙山在唐代作为浙东观察使后园,是地方官吏游乐之处。唐贞元五年,皇甫政在任,该题刻也是卧龙山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摩崖。石刻之二:“后三百年元佑戊辰,杨杰、张询、朱巩、戚守道登卧龙山”,共21个字,题名在唐贞元开山题字之左。元佑戊辰,即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它距唐贞元己巳正好是三百年。而在贞元、元佑两刻底下,是第三处石刻:“绍圣二年十二月,晋江吕升卿明甫,以提点刑狱摄领州事,数与宾佐宴集卧龙山”,共计32个字。最后一块是明嘉靖14年(1535年)绍兴知府汤绍恩的“动静乐寿”。

飞翼楼

往上攀登抵达飞翼楼,是府山的制高点,据说当年建楼的本意,是越国的军队用来观察吴国军事行动的,类似于军事瞭望塔的功能。这座楼很高,唐朝的时候这里建的是望海亭,后来又更名为五桂、越望、镇越等名称。1981年重建,名为望海亭。1997年拆亭建楼,始成我们现在眼前的这座飞翼楼,汉代望楼式建筑风格。现在的“飞翼楼”三个字,是由赵朴初题写的。

蓬莱阁

王十朋《会稽三赋》

董其昌手书《蓬莱阁赋》

府山上最出名的当属蓬莱阁,辛弃疾于宁宗嘉泰三年(1203)冬任绍兴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他在《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中写登阁所见万端景色,追忆越国儿女的英雄往事。南宋状元王十朋曾写《蓬莱阁赋》,曾与《黄鹤楼记》、《滕王阁赋》齐名。王十朋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状元及第,初添差绍兴府佥判。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迁著作佐郎,会稽大宗正丞(南宋时期绍兴是皇家后花园,宗室都在绍兴)。因此,王十朋对稽山鉴水有着一种特殊的历史情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p8OIW0BJleJMoPMHn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