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盛号石拱桥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天盛号乡天盛号村,此桥原坐落在渗津河上,曾是道路交通桥,后因洪水暴发河水改道,整体被埋于地下。1977年秋,在农田基本建设中被发现。1979年,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该桥进行清理,并就地复原。有“关外第一天盛号石拱桥”的美誉。
据考证,大定十年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为公元1170年。狗河即渗津河,辽金时代称狗河,元以后至今称为渗津河。因此桥建在天盛号村东,故定名为天盛号金代石拱桥。天盛号金代石拱桥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关外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桥梁史、朝阳地貌变迁和塞外交通等情况都具有重要价值。已于1984年收入《中国名胜大辞典》,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盛号石拱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盛号石拱桥横跨古河床,是中国北方少见的上下呈拱形的单孔石拱桥,结构为五柱头、四栏板,全部用石头砌筑。桥身通长5米,宽4.7米,桥面两侧各有高0.57米的素面栏板和高0.83米的柱头,上顶附有胡桃子,桥拱跨度2.9米,两侧为八字迎水墙。石拱券采用纵联式石砌筑方法,桥身纵向拱石排列有序,横向前后相错,拱石空隙面用石楔加以固定,使整个拱桥成为一体。
桥拱两面券脸石厚0.5米,共分七段,在每段上的两道弦纹之间各有直径为0.28米的浮雕大莲花一朵,每朵五蕊八瓣,外以30个乳钉纹环绕。在桥孔正中嵌有建桥志石一块,其上阴刻:“维大定十年,岁次庚寅五月辛亥为朔乙卯日,龙山县西五十里狗河川孙家庄刘百通亲笔记,非百通独立而成,赖二刘同心而建军,二刘者刘五,刘海。”此桥特点采用了上下拱的砌筑方法,以加强桥梁稳固性,使上下拱成为一体,河水从孔道流出。设计独具一格,美观大方。
金代建桥技术已较发达,形式颇多,天盛号石拱桥因是民间所建,所以采用了形状比较简单,施工方便的半圆单孔撞券式,是辽宁及东北发现最早的石拱桥,对金代拱桥建造技术及东北交通道路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在我国桥梁史上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