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背单词 | 瑕疵珍珠的艺术 Baroque

2019-12-25     学霸山丘

万词之美皆有源。大家好,这里是龙猫老师,欢迎大家跟我一起听故事,背单词。

这一期我们来讲讲文艺复兴后欧洲最为普遍的,艺术风格 Baroque 风格,以及它的历史。





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一百年


Baroque 这个词最早来源是拉丁语 Barroco,后传入法语葡萄牙语,表示不圆润的珍珠,或者说有瑕疵的珍珠,最后才传入英语,变为 Baroque 。这个词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才被使用。

文艺复兴时,人们追求古典美,向往古罗马的传统艺术和古典风格,讲究对称的美。而 Baroque 则在当时被作为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违背了古典美学风格的“艺术品”。

到了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急速扩张,大量从海外殖民地掠夺来的财富和工艺品让欧洲贵族们开始追求新的豪华享受。

因此,他们对于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开始变得更加热情与浮夸。而不再受到传统拘束,追求浓郁色彩和感官冲击的巴洛克艺术就如同甘霖一般,滋润了他们对于艺术的渴望。

同时,经过了整个中世纪,根深蒂固的宗教神权统治也在十七世纪发生了些许的破裂。由马丁·路德引领的新宗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 Reformation)开始慢慢崛起,在欧洲开始掀起了新旧教廷之间的斗争。

而巴洛克风格则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旧教廷笼络信徒的武器。旧教廷用暴力镇压那些想要信奉新教的教徒,然后用巴洛克艺术的思想形态——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但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蛊惑、征服教徒的心。

巴洛克其实就是宗教意义上的文艺复兴,人们摒弃了古老宗教要求人们禁欲的理念,追求享乐主义的同时,又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不过,审美都是会疲劳的。经过了百年的鼎盛时期,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开始走向了衰弱。人们开始对复杂而鲜艳的巴洛克艺术产生了倦怠,再加上神权逐渐被王权压制,使得巴洛克风格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虽然巴洛克艺术只持续了一百多年,却给人类贡献了成百上千的艺术品,也滋养了数十位各个艺术领域的大家。


巴洛克建筑


图中我们看到的就是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 (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最早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后由马德诺完成。这座教堂坐落于梵蒂冈。

比起我们上一期看到的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并没有那种明显的骨感和棱角,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圆滑的曲线。曲线不同于直线,会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这就是巴洛克建筑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


巴洛克雕像


巴洛克时期的雕像可以说是巧夺天工。每一位巴洛克雕刻家的技术都臻于完美。如同巴洛克建筑强调动态线条,巴洛克雕像也强调动感。

我们在第五期单词传说曾经讲到过丘比特和阿波罗的故事。阿波罗被丘比特的箭射中,疯狂地爱上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妮,最终导致达芙妮变成了月桂树。

这一个故事被巴洛克时期雕塑家的代表人物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重现在了他的雕像中。

雕像中阿波罗的动情,达芙妮的惊恐以及她正在变成月桂树的身体都被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甚至连头发和泥土的细节都没有放过。

The book is conceived of a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se techniques, from the basic to the baroque

这本书对这些核心技巧做了全面的介绍,从基础风格(菜品)一直介绍到巴洛克风格(的菜肴)。

以上,就是我们这一期的单词传说。这里再插入一个回复有奖的小活动:


这张来自巴洛克时期的油画图美在哪里?本题为开放式问题,请大家踊跃回答。


关注我们,在原文评论区中第一个回答对这个问题,将获得一杯星巴克礼券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f45QW8BMH2_cNUgBT6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