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无论你是初入职场的小白还是阅历丰富的老人,无论你是普通员工还是已经位居高层的一方“大员”,在说到工作与管理的时候,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希望有一个或者塑造一个公平的管理环境,希望自己能够被公平对待或者能够公平的对待员工。
在大家的理解中,管理的公平性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公平的管理才能够被一视同仁,才能够保证管理秩序的稳定,才能够让大家心平气和的工作。一旦失去管理的公平性,就会人心惶惶,就会在工作的效率和企业的优势上失去光彩。
这些想法都没错。为了管理公平,公司拟定了标准和制度,为了公平,管理者建立了各种评估和激励的模型,公司一直在倡导管理者一视同仁。而实际上呢,多年的管理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无论企业大小,无论实力强弱,要想做的真正的管理公平,几乎是一个神话。
一直强调的公平管理真的公平吗?令人忧虑的管理公平性反思
在大部分企业里,管理的层次和效果远没有达到理论的高度,管理者自身的素养与能力也远没有期望的强大。即使在提倡公平的环境下,实际的管理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1.一直强调管理公平的组织,目标的达成效率并不高
很多企业或者部门领导者高举管理公平的大旗,事事处处一视同仁,机会均等的分配给每一个员工,大家的目标、压力和资源配置也都差不多。在工作中大家表面上也都勤奋努力,但到最后,组织工作的结果却是很不理想。
本着公平的原则,有奖有罚,但实际上哪些是真正该奖的,哪些是不该奖励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清晰的辨识。一刀切下去,看上去嘎嘣脆,但在表面齐刷刷的“公平”下,却是员工的满腹牢骚。这种形式上的公平就如一个乱敲乱打的大棒一样,把真正有贡献、能力强的员工的积极性打了下去,把浑水摸鱼,苟且工作者的优越感给敲了起来。
表面的公平塑造了背后的不公平,这种所谓的公平,就像是大锅饭一样。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聚义”精神,不值得在组织管理上提倡。
一直强调的公平管理真的公平吗?令人忧虑的管理公平性反思
2.“公平”下的团队不和谐
一个组织的战斗力在于整个团队形成一股绳,一条心。心有罅隙,则无事能成。
管理者倡导所谓的公平管理,大家向一个标准看齐,按照一种模式和逻辑进行工作,在公司统一的规则口径下寻找自己的着力点。貌似全局一盘棋,领导者指挥若定,但实际上员工的内心并不平稳。
基于统一工作逻辑的工作开展规则限制了大家的个性与创造性,基于统一标准的“向领导看齐”抹杀了员工超越的机会,对于能力和素养偏弱一些的员工,用处吃奶的劲都达不到领导的要求,对于较为优秀卓越的员工,想要冒尖也不可能。这样的管理逻辑和工作安排,没有因人而异,没有考虑到团队的粘性和彼此的相互合作与互补。反而造成大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或者对同一任务的不同应对方式。
因为彼此理念、能力与行为的不统一,在“统一公平”的要求之下,极易“变形”,造成员工心理的扭曲与彼此之间的相互抱怨或者排斥。不合作、不和谐的现象也就产生了。
团队失去了凝聚力,也就没有了战斗力,这种"公平“的意义何在呢?
一直强调的公平管理真的公平吗?令人忧虑的管理公平性反思
3.一直努力强调和执行公平管理的领导者往往威信不高
因为自己的工作方式以倡导和主持外在的公平为重点,在工作过程中,领导者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领导者的相对独特的思维方式、更加靠近目标的可执行性方法策略和基于领导力的个人形象与魅力打造都被格式化,在员工的眼里平平庸庸,甚至无所事事。
领导个性的泯灭带来的是团队个性的泯灭,大家看不到领导的真正作用,不清楚领导的优势与意义,再加上对于”平均“思维的不满与排斥,整个团队对于领导的信任感和依赖性慢慢变淡,最后成为拒绝和不配合。领导者的威信就会丧失殆尽了。
这种威信的丧失,不是因为能力引起来的,也不是因为绩效引起来的,而是这种”公平“的思维带来的。”公平“思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很多企业和很多管理者的身上,有的表面上强调,有的不说,但是却在践行。
一直强调的公平管理真的公平吗?令人忧虑的管理公平性反思
追求公平的意识本没有错,但是缺少真正达成公平的措施和方法就会使得所谓的管理公平成为了一套表面文章。这种作风和意识存在于大多数管理者身上。
其实在这种逻辑之下,不少管理者自己也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
1.追求公平与追求卓越极容易形成矛盾,管理者退居幕后
追求公平流于形式,实则造成工作上的不公平,团队丧失战斗力,从而无法打造高效的绩效。而团队的本性是要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就要突出能力差异,就要超越自我,就要打破平衡。
靠表面的公平,如何能够做到呢?显然不能。
所以,两者的矛盾就出现了。无法追求卓越只能固守平庸,管理者也就变成了平庸的代名词,无法成为台前的”英雄“,只能做幕后默默无闻的工作者。最主要的,是这种作风和思维塑造了一大批甘于平庸、希望“齐头平进”的员工,不能成为企业的骨干和栋梁,或者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企业进步的“杀手”。
2.只能累积一点点的名声或者占领所谓“道德”的高地去“混日子”
追求表面的公平,实际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没有办法或者能力真正塑造优秀的团队,没有好的方案完成良好的业绩。“公平”就变成了一块让人不齿的“遮羞布”,或多或少给管理者带来一点点的“面子”与"声誉“。在遇到问题或者挑战的时候,不是设法让面对的困难迎刃而解,而是不断举起所谓”尊重“的大棒和”道德良心“的大旗,在那里扯来扯去。
这是一种工作作风,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一直强调的公平管理真的公平吗?令人忧虑的管理公平性反思
3.在企业不断努力追求变革和突破的形势下,管理者只能将主要时间用在协调和协同的工作上
做过多的表面工作是没有意义的,企业是不允许的,也不会提倡这种作风。
尽管不少企业有大量的类似管理者的存在,但是在公司一次次目标的突破过程中,总要做一些比较务实的工作才行。基于管理者个人的特点,他们一般更擅长于内部的协调工作或者跨部门的工作协同,这些工作对于沟通能力要求较高,情商和变通能力能够派上用场。
所以,大部分类似的管理者的工作都会被”挤压“到了协调和协同领域,实际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追求表面文章的公平管理无论对于团队、工作和管理者本人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貌似有道理、科学的理念和做法实际上是不公平的根源,是对所有人不负责任的。工作提升不上去、人员进步不了、公司徒增内耗。
一直强调的公平管理真的公平吗?令人忧虑的管理公平性反思
然而,这种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又是什么原因,让这种理念有它的市场呢?
1.公司"混沌式管理”塑造了前提条件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企业:大家都在忙,而且非常忙。
一个员工的工作白天忙不完,晚上加班还要继续;领导们周旋于不同的各种沟通与会议,或者争得面红耳赤或者因为一个问题和目标讨论半天。
有的时候梳理个计划框架就要全部管理层参与,大家对于思路各不相同,一整天下来,除了水喝了很多、水果吃了不少以外,就只剩下满地的口水了。最后,某员工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画个草图解决。
公司没有清晰的战略方向、没有具体的任务目标与资源配置计划,在公司层面上基于工作顺畅开展和有效目标达成的基本流程和规则不明朗、不清晰,导致管理者之间凭借各自的主观理念做事,彼此之间的协调因为没有标准而各执一词,乱哄哄的没有效果。这种现象,我称之为“混沌管理”。
所谓“混沌管理”就是靠管理者的一念,靠管理者的自发,靠管理者之间的估计、琢磨和磨合进行“开创性”、“探索性”与“模糊性”的管理与执行。
“混沌管理”之下,领导者忙于沟通协调,因为没有有效客观的机制引导与标准协调,只能强调表面的公平。为了所谓的效率与领导者“权威”,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