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起来苦一点的茶,醇厚感会更强,是真的吗?老茶客的话真相了

2023-07-25     小陈茶事

原标题:喝起来苦一点的茶,醇厚感会更强,是真的吗?老茶客的话真相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几天,跟一位新茶友聊天。

他说,我买了你的老白茶,喝起来还差点意思,不够醇厚。

啊,高山茶,S师傅出品,不醇厚?

老S听见这话,肯定要哭晕在厕所。

不过,还是仔细问了茶友如何冲泡、水温、水质等等。

最后发现,都没有问题。

甚至人家还坐杯了10秒钟才出汤,比起我们平时提倡的“快出水”,茶汤中的物质肯定是只多不少的。

然而,茶友后来说的一句话,暴露出了真相。

原话大概是:“这茶喝起来不太得劲(某地方言),没有苦苦涩涩的味道,舌头上也没有那种很刺激的感觉,太柔了。”

于是,恍然大悟。

在新手阶段,的确很容易把浓苦刺激的味道,误解成醇厚。

而把清新柔和的味道,又当成了寡淡。

很浓,很酽,很煞口,恰恰符合了大家刻板印象中的“不苦不涩非好茶”。

殊不知,坐杯闷泡,喜欢喝浓重口味,可不是好习惯。

趁着味蕾还没被摧残到底,快快改掉吧。

《2》

为什么浓苦≠醇厚?

首先,从表现形式上看,浓苦的茶汤,其实是不好喝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种苦中药的味道,比如黄连、苦参、黄柏等等。

喝进去时,苦感会直接刺激到味蕾,让人的口腔瞬间拧巴起来。

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茶叶苦,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喝中药是为了治病,喝茶则是为了修身养性,舒缓压力,愉悦心情。

当我们品尝了一杯浓苦的茶汤,会发现,苦感完全盖过了茶香,味蕾也暂时失去了敏感度,往往还伴随着发麻。

口腔不仅难受,还产生了负重感。

简直是一种舌头被点穴的感觉,动弹不得,闷闷的,不舒服。

而醇厚的茶汤,稠度、滑度、柔度都很优秀。

浆感丰富,汤水饱满多汁,就像一只汁水丰沛的水蜜桃。

有一些好茶,因为内质太过丰富,茶汤呈现出来的是极度醇厚,极度稠滑的。

像一颗布丁果冻,富有胶质,喝不动,只能吸。

于是,伴随着“呲溜”一声,它就滑进了口腔。

落在舌面上,沉甸甸的,似乎可以用舌头去咀嚼。

养分多,才可以嚼。

反之,若清汤寡水,则没有嚼头。

至此,对比一些浓苦但没有内容的汤水,想必列位看官已经可以轻松辨别了。

其次,从茶叶的品质上看,浓苦的茶未必是好茶。

茶汤喝起来浓酽苦涩,代表着汤水中含有过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

那么,茶多酚和咖啡碱又是什么东西呢?

理论上来说,它们是茶叶必备的三大物质之二。

但是,含量的多与少,比例的均衡度,决定了一款茶的品质以及茶汤的风味。

想要把一款正常的茶叶泡出浓苦的滋味,很简单,增加投茶量或者延长出汤的时间即可。

甚至于,一款原料差劲,品质有缺陷的茶叶,同样能轻松泡出苦涩煞口的滋味。

而如果想要泡出醇厚的口感,则是以品质作为前提。

品质好,养分多,内质足,才会有如浆似汤,绵柔香浓的茶汤。

《3》

茶圈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浓非厚,淡非薄

可是,很多人都没有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

作为新手,盲目相信“不苦不涩非好茶”,就会被浓、烈、酽这三种口感的茶汤,麻痹味蕾。

想当然地觉得,越刺激,就越有茶味。

而越有茶味,茶汤就越醇厚。

其实不是的。

以白茶为例,刚开始喝白茶的人,一般接受不了它原汁原味、简朴纯粹的风味。

久而久之,“白茶味寡淡”的评价,就在茶圈里传开了。

想尝试白茶的茶客,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在泡茶时就会刻意闷泡。

逢白茶,必闷泡,或许成为了新茶友的老梗。

殊不知,好的白茶,快出水一样醇厚,一样好喝。

虽然喝不惯白茶的人,会觉得不苦不涩的汤水,没有味道,太淡了。

但只要去细细啜饮,便会发现,白茶汤并非没有内容。

相反,好白茶的汤水里,内容物深厚且饱满,每一冲茶汤的香气和滋味,都有细微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在快出水下,丰沛的养分能均匀析出,当茶氨酸大量释放到茶汤中时,茶多酚和咖啡碱只是适量的参与进来。

所以,如此诞生的茶汤,鲜香醇爽的同时,还平添了层次感。

只有不好的白茶,劣质的白茶,做旧的白茶,才需要靠闷泡来增加味道。

正所谓,品质不够,闷泡来凑。

六大茶类中,不论用盖碗泡什么茶,但凡品质过关,都不急着在前几冲里就坐杯。

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只要7-8秒,一泡香、清、甘、活的茶汤,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况且,闷泡也不能凭空带来醇厚感。

产区不佳、工艺不精的茶,内质匮乏,即使闷泡很长时间,茶汤也只会是浓而苦的,不会生成厚度。

还是那句话,茶汤醇厚与否,要看品质。

至于茶汤的浓淡,只要看冲泡就行了。

喝茶时,要关注品质带来的美妙汤感,千万不要被又苦又涩的茶汤蒙蔽。

《4》

六大茶类中的所有茶,在初始状态下,都是一片树叶。

树叶当中,含有一些基本的内含物质,也包括了苦涩的成分。

但是,这些物质通过后续的加工,是可以被弱化的。

比如走水,比如烘干,主要目的,就是去除茶叶中的水分,顺便把多余的苦涩物质带走。

最后剩下来的,只有一小部分了。

当然,就算是大师,也无法做到完全彻底地把它们驱赶出去。

但剩余的苦涩物质,只要通过合理的冲泡手法,就可以隐身。

并且,与其他美好的香气,丰富的汤感互相配合,完全不违和。

对于好茶而言,不苦不涩,醇厚柔和才是常态。

很苦很涩,浓烈到分辨不出其他层次的滋味和汤感,那就不正常了。

喝茶,不是喝中药。

中药可以不用细品,一口闷就好了,反正到身体里能起到相应的功效就行。

而喝茶不是,闻茶香,品茶味,体验好茶带来的愉悦感,和通体舒畅的感受,才是喝茶真正的意义。

《5》

不可否认,茶多酚和咖啡碱,是茶叶中客观存在的物质。

所以,喝茶的时候,稍微出汤慢了一些,就会尝到微微的苦,以及微微的涩。

当然了,再好的茶,闷泡后都会有苦涩味。

但如果味道太重,太浓,苦到已经让味蕾麻痹,让心情受到影响。

那么,还是果断放弃,不要再继续尝试了。

苦涩味太重的茶,未必是好茶。

况且,市场上的选择这么丰富,稍加挑选,就能选到汤感柔和醇厚的好茶。

又何必让自己的舌头,遭受无妄之灾呢?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a6b281778eb9fddd4910fd9961d91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