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遇到一个典型案例。
起因是,有茶友在私信找到我们,称她遇到了一款很奇怪的白茶。
年份标注是2016年的高山寿眉,还是款散茶。
但从茶友发来的实物图看,颜色太太太黑啦!
这是极具典型的“一片黑”,叶片本身全部变成黑褐色。
见状,心底已经在纳闷。
卖家当真只愿意介绍,这茶是2016年采的?
短短7年时光,茶叶实物就能变成这么可怕的暗黑色?这不应该啊?
对比我们仓库里存的茶,同年份的白茶里,叶片顶多陈化为略显深沉的暗绿,远远没有达到这般黑褐一片的局面。
不过,对于这款茶的“叶片黑”,那位发图鉴茶的茶友没有过多在意。
她留下的咨询问题有两个。
“能帮忙看看这个16寿眉是不是做旧的?卖家说是新工艺白茶,做旧白茶的茶毫是金黄色,但咱也不懂啊。”
“煮过之后还没有19年的香,但是茶毫挺多的,一开袋子枣香很浓。”
话说,做旧茶与新工艺茶的区分边界是什么?
其实从茶友发来的这几张“2016新工艺寿眉”,能看出不少关键要点。
《2》
一、新工艺白茶,不是市场主流。
现如今,不论线上线下,通过哪一种渠道购买白茶。
稍加打听,不难发现。
今时今日的市面上,新工艺茶太冷门了。
各家主打的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产品,以传统工艺为主。
散茶,经萎凋、干燥等基础步骤后制成,最大程度保留天然原味。
饼茶制作也是快速蒸压处理,压饼程度松紧适中,保障后期陈化能顺利进行。
而新工艺茶在市面上,几乎是寥寥无几。
很多新手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还会感到好奇,觉得这背后略带几分神秘色彩。
其实,新工艺白茶的历史根基,不如传统白茶。
在早期,新工艺白茶是销往港澳市场的。
为了顺应当地市场口味,在传统白茶加工基础上,加入堆积回水与轻揉捻等步骤,快速让新茶实现醇和口感,在当时也曾取得过一定成绩。
但此一时,彼一时。
最近十多年来,当传统白茶市场逐渐火热起来后。
因为不流行,因为市场受众小,还因为销路与利润不如正常用萎凋、干燥制成的传统白茶。
所谓的新工艺白茶已经没落了。
发展到现在,主流在加工白茶时,极少有人舍得用核心产区的高山白茶鲜叶,制成新工艺茶。
《3》
二、新工艺白茶,陈化价值有限。
小众冷门的新工艺白茶,目前在市面上的流通量不多。
和传统白茶比,新工艺茶虽然能快速实现醇和汤感,但它的陈化价值不高。
这一切,还得从新工艺白茶的工艺说起。
加入揉捻的新工艺茶,能让干茶快速塑形。
期间,叶片植物细胞壁破裂,茶味物质提前快速析出,自然氧化后,发酵程度增加,从而快速实现醇和滋味。
和传统白茶比,新工艺白茶的内在茶味物质由于提前大量转化,后期陈化空间有限。
所以在喝茶时,新工艺茶一般主张尽早喝,而不是长期存。
这与传统白茶比,差距明显。
再回到开篇那款2016新工艺寿眉身上,抛开一切不谈。
即便它的年份是真实的,没有半点做旧掺假。
但对一款新工艺白茶而言,放到现在再拿来“开仓分享”,委实有些不合常理。
《4》
三、做旧白茶的茶毫是金黄色,是真是假?
这种辨别方法没有参考价值。
因为,正常白茶的加工,有章可循,拥有明确标准生产操作规范。
但做旧茶不一样。
做旧茶本身就是为了造假,只要外形模仿得相似,方法手段可谓层出不穷。
渥堆做旧、暴晒做旧,还是最初级的1.0版本。
又渥堆又暴晒,过度氧化,闷堆故意加重发酵等,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市面上的做旧老白茶,绝对不是单一脸谱化的。
单纯从茶毫颜色是否金黄,不能有效区分。
实际上,从常见的渥堆做旧老白茶上,茶毫状态的古怪之处也并不是颜色黄不黄。
而是茶毫与叶片之间的对比色,反差鲜明。
经历人为故意渥堆伤害后,白茶叶片会快速转成黑褐、深咖等颜色。
但原先的银白茶毫,不会轻易转变。
于是就导致,很多渥堆做旧茶的外观,看着十分别扭。
叶片沧桑无比,但茶毫却无比簇新。
类似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明明满头白发,身形佝偻,但脸上的皮肤光滑无比,没有一丝皱纹。
这种不合常理的反差,一看背后就有猫腻。
《5》
四、正常白茶散茶,没法出现枣香。
不是所有的老白茶,都能陈化出枣香,背后有很多硬性前提。
白毫银针与白牡丹,原料相对细嫩,不具备出现枣香的茶味前提。
而寿眉散茶在没有压饼前,由于发酵程度不足,也没有出现果香(包括枣香)。
存老的寿眉散茶,药香清郁,陈香悠扬,多数维持着天然干燥草木类香气。
至于寿眉饼,拥有出现药香、枣香等多元香型的机会。
因为压饼时,白茶经历蒸软、包揉、定型影响。
内在的茶味物质,提前部分析出,附着在茶饼表面。
论发酵度,饼茶高于散茶。
后期在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前提下,高品质的高山寿眉饼,才有陈化出枣香的机会。
要是在一款散茶寿眉里,闻出明显枣香。
尤其是一打开时,就已经闻到浓重“枣香”,这并非好事。
要注意加以鉴别,此枣香非彼枣香。
如果闻起来偏甜腻,不清幽纯粹,像是隔夜红枣汤渣的气味,略微发闷。
说明这样的“枣味”纯粹是被闷出来的,并非自然陈化。
最后,对于白茶香气而言,表面闻起来香不算什么。
如果在喝茶时,汤水没有对应的香气落水,喝下后喉咙没有舒适留香回味。
已经足够验证,这样的茶,并非好茶。
《6》
当下茶圈,老白茶的热度很高。
提到老白茶的段子、故事、各种梗,网上随便一搜,比比皆是。
话题热度,远超新白茶。
很多刚开始喝白茶的新手,容易被各式老茶故事吸引。
因为不懂,因为不熟悉,然后被各种问题老茶、做旧茶、劣质变味茶所骗,白白交出大笔学费。
至于有经验的老茶友,早已过了“买茶越老越好”的盲目期。
或者说,早期已经交过学费,攒了经验,对网上各式来路不明的老茶早已彻底死心。
早就开始自己买新白茶回家,存成老茶后,再当做口粮茶慢慢喝……
刚入门的新手,为了买茶不被骗,建议少信噱头。
当一款茶香气淡,汤不醇,饮茶体验一言难尽时。
不论它的名义是“新工艺”,还是“做旧茶”,亦或者“农家自制茶”,本质都一样。
类似将一道炒糊炒焦的小炒肉端上餐桌,明明是做坏了,但店家美其名曰“独家新技法烹制”。
这种老套桥段,怎能随意相信!?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