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有一位新茶友,正在学喝老白牡丹。
为什么称其为新茶友呢,盖因其虽然从三四年前起便已经开始购买白茶,但所购不多,且喝得繁杂。
所购不多,指数量而言。
比如春寿眉,三四年只买过一罐。在外面蹭茶喝到的不算——蹭茶时不够专注与精神集中,对喝茶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多帮助。
三四年才认真地喝过一款春寿眉,且总量不足100克,怎么能喝得懂春寿眉那纷繁复杂的花香,以及每一冲茶汤的口感变化呢?
且并没有买过秋寿眉,只是在外面蜻蜓点水似地喝过几次,聊天为主,至于喝茶感受,当时有,喝过不久就忘记了大半。
其二是喝得繁杂,涉猎的品牌太多。
喝过张家的,喝过李家的,喝过王家的,喝过孙家的....
喝茶当然是需要博览群书的,但博览群书的前提是,你要先学会认字,对吧。
如果一个半文盲,五千个汉字还认不全,就开始学先贤们博览群书,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书是看了不少,但学问并没有增加多少。
这样的学习,只是“学习”,并没有增益。
浪费时间的“学习”,还不如不学。
多晒晒太阳,为国人的平均身高做做贡献,岂不更好。
《2》
因为数量少,以及所接触品牌的过于繁杂,这位新茶友,三四年了,仍旧是位新茶友。
但他竟然开始学习喝老牡丹。
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吓了一跳。
就像听到一个人还没学过刑法,就开始学习刑诉一样。
就像一个人还没学过素描,连线都拉不直,就开始学色彩一样。
还没学爬,就准备练习跳远了。
这种比三级跳还三级跳的做法,令人恐怖之外,只余下无穷的担忧。
欲速则不达,学什么都只能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是只能学到皮毛,而接触不到精髓的。
新白茶只掏钱买过一罐春寿眉,老白茶全没买过;寿眉里只接触过春寿眉,秋寿眉只在别人家简单尝了几泡汤;新白毫银针,新白牡丹根本没买过,老银针也没喝过(兴许有喝过,但不辨真假).... 这种水平,尚算不得入门,只是在门口望了几眼,怎么就敢买老白牡丹回家喝呢?
这也太大胆了。
且,只买了两泡老牡丹,并没有多买——没有量,哪里能学得会,学得全?
真以为临两页字,就能成王羲之了。
但他振振有辞,我喝白茶三四年了,怎么喝不得老牡丹?
其实,从哪一年开始喝白茶,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频率,是数量,是深度,是透彻程度。
三四年只真正从头到尾喝过几泡春寿眉,哪里敢算是老茶友?老茶友的界定标准,并非接触的年限,而是认识的深度与广度。
小坡与高山,有高度的区别。
《3》
其实并不建议新茶友喝老茶的。
不是瞧不起谁,毕竟,商品市场,有钱者得之。只要想买,出得起价钱,肯定就能买到年份真实的老白茶。
村姑陈之所以不建议新茶友喝老白茶,原因在于,浪费。
浪费钱,浪费时间,也浪费了茶。
因为新茶友就像是刚刚开蒙的小学生,这时候去学左传,战国策,是看不懂,学不会的。
看再多都是蒙圈,喝再多都是茫然。
程度不够,是不能领悟精髓的。
没有大量的新白茶打底,没有大量的陈年白茶喝下肚子去,一上来就去摘塔顶的那颗明珠,实在是不明智的。
林妹妹教香菱学诗,起始就让她先读诗。
李白,杜甫,王维,一家家看下去,肚子里有几百首诗做存货了,再来写,这时候才有点味道。
写诗如此,喝茶难道可以例外么?
都是通过反复的重复性学习,强化记忆的过程,吸收知识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
故而,没有用数年的时间,喝下大量的白茶,来不来就登顶老白茶,只能是浪费了自己的钱,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好茶。
得,不偿失。
《4》
到什么阶段才可以染指老白茶呢?
至少两年后。
并且,这个两年,指的是认真喝茶的两年,不是走马观花四处蹭茶的两年。
是从大的品类开始,从寿眉喝起,喝到牡丹,喝到白毫银针;是从种植方式喝起,从台地茶,喝到抛荒茶,喝到荒野茶;是从年份喝起,从新白茶,喝到一年以上的陈白茶,喝到两年以上的陈白茶;是从形态喝起,从散白茶,喝到饼茶,喝到茶砖....的两年。
同时,喝的时候还不能跟别人一起交流着喝,得自己一个人喝。
找间安静的房间,坐下来,慢慢喝。
拿本本子,做着笔记,一冲一冲,把香气滋味汤感记录下来。
当一款一款的单品喝得盲喝也能辨出是何种品类与年份了,再来对冲。
对比着喝——两只一模一样的盖碗,两只一模一样的公道杯,两只容量相当的茶杯,放在一起,烧开了水,同时冲泡,同时出汤。
把当年的银针和牡丹王对比着喝;把当年的牡丹王和一级白牡丹对比着喝;把当年的一级白牡丹和特级春寿眉对比着喝;把当年的春牡丹与秋牡丹对比着喝;把当年的春寿眉与秋寿眉对比着喝;把当年的迎秋、白露、秋分、寒露对比着喝....
并且,要仔细写下品鉴笔记,每一冲的香气滋味汤感的变化,两款茶在外观香气滋味汤感耐泡程度....等等方面的差异,均要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
再并且,喝茶当天自己的身体状态也要稍做记录,有没有感冒,有没有上火,有没有吃产生气体的食物,有没有吃过辣的过咸的食物,喝茶之前是空腹还是饱腹,喝茶的时间是几点到几点.....
把上述这些都做到,并且坚持做上两三年,再来染指八年以上,十年以上的老牡丹,老荒野白牡丹,才算是,有资格一亲芳泽。
否则,还是放过这些辛苦珍藏下来的稀缺老白茶吧。
它们是岁月留给我们的奇珍,沧海桑田中的璀璨明珠,不可亵玩,不可玷污。
《5》
听过一位武夷岩茶的老茶人,讲从前茶厂里的审评师。
说,这位审评师,是这个厂子的灵魂。
他喝茶的口味,决定了这个厂子所生产的岩茶的整体风格。
为了保证自己味觉的灵敏性,他要不停地锻炼自己的味觉细胞,训练它们对岩茶的敏感程度,同时,为了保证喝茶的精准性,许多东西是不能吃的。
酸甜苦辣咸,海鲜,腥膻,都不能沾。
只能吃一些口感清淡的食物。
身为一个审评师,尚且要细细呵护自己的味觉,认真锻炼自己的精准度,何况我等素人乎?
并且,要想学茶,除了管好自己的嘴之外,它还是个体力活。
别的不说,单说茶季上新时那每天一大桶两大桶的茶渣,那两天换一桶的桶装水,那每天两三大盆端出去清洁的盖碗茶碗茶杯,就是一个巨大的体力活。
每天坐在那里不停地写写写,喝喝喝,抿抿抿,啜啜啜,就非常地费脑,和费神。
如果吃不了这个苦,请换行业吧。
茶这个赛道,看上去很宽,其实很窄。
做事喜欢囫囵吞枣,天马行空,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没有钻研精神的,不适合。
身边人人都在卖茶,但生意好的人有几个?
大多数不温不火卖几盒掐点脂粉钱的,都属于不认真的这个范围。
毛爷爷说了,凡事就怕认真二字。
一旦你认真的,超过李麻花村姑陈,是分分钟的事。
但如果不够认真,那只能沦为茶圈风刀霜剑加持下的炮灰,白喝了几十年茶,竟然盲喝不出银针与牡丹王。
羞不羞?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