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昨天,今年的天心村斗茶赛刚落下帷幕。
在决赛场,听到这样的讨论。
彼时的桌面上,正摆着10泡不同的大红袍。
讲真,能顺利突出重围,进入终极决赛的大红袍,品质表现都已不差。
但在一旁,听到这样的议论声。
“右边倒数第二泡,带点熟茉莉香,香气倒是做得挺好的,怎么尝汤是一股木质味?”
“这不太行,品种特征太有倾向性了,真正顶尖的大红袍,就得喝着让人猜不出特征才有意思。”
闻言,心底哑然。
这当真是应了那句话,有人漏夜赶科举,有人辞官归故里。
对很多岩茶来说,能将最基础的品种特征做清晰,已经很不容易!
多款茶摆在一起同场喝,能寻到个性鲜明,特征独特的盖香、水香、以及汤中滋味,反而能让人感到安心。
至少在打分时,心底能够有把秤,不至于完全摸不着底!
《2》
喝岩茶,品种特征鲜明的茶,会更有亮点。
毕竟,照着喝下去,心里更知根知底。
怕的是,一泡茶开汤后,反复闻香,多次啜茶,还是喝不出品种特征。
尤其是水仙、肉桂、铁罗汉、梅占、北斗等单品。
全程喝不出具体特征的感觉,好比到了一座全新的城市开车上高速,而自己手边却没有导航指路。
这种一路跌跌撞撞盲猜的喝茶之旅,很容易让人摔个大跟头!
前几天刚收到一段留言。
“老岩茶喝不出品种特征正常吗?”
“最近收到一款老水仙,重焙火的,喝起来和之前喝的重焙火铁罗汉一个味道,都怪怪的,想问一下,这是重焙火导致,还是年份太久造成?”
快速浏览下来,对于这两个提问,暂时不能给出一锤定音的答复。
因为在这当中,缺失了不少重要线索。
既然那位留言的外地茶友,有十足把握,这是一泡重焙火的岩茶。
试问,这里面是否有焙焦迹象?
干茶闻着是否有焦炭味?沸水激发后,盖上与叶底是否还有偏呛的焦糊味?
若有,结合一前一后的描述。
当你在同一出处买入手/拿到手的岩茶,都是这种焙茶下手特别重,比市面上常规足火岩茶,火功还要重许多。
达到这种“将焦即焦”的病态程度。
那么,基本能确定最开始的疑问。
这样的茶之所以喝不出具体品种特征,以至于水仙和铁罗汉都变成一个味。
焦焦的,苦苦的。
茶味已空,汤感不醇。
浸泡过后,搓揉叶底,手感摸起来也是偏僵硬的。
没有任何“干茶遇水则发”,条索泡开舒展后,叶底软亮、鲜活、柔软的质感!
综上情况能100%确定,这背后原因正式焙茶过急,焙火过头导致。
《3》
存放太久的老岩茶,是不是喝不出品种特征?
在这背后,还是缺了细节。
譬如,那位茶友遇到的老岩茶,究竟有多老?
单纯放3年5年,对比那些直接存满十几年的老茶,存茶时间可不是一个数量级。
对待那些古董级高龄的老茶,超过十几年陈的那种,喝茶之前就要做好心理准备。
因为,这么老的茶,再谈品种特征无疑是奢谈!
区分岩茶品种,靠的是品种香、品种味。
岩茶水仙,品种香是兰花香(武夷山当地人普遍称为兰底)。
喝茶感受品种香,要抓紧适饮期。
新茶阶段的水仙,兰底清幽,花香雅正,香气清晰度更高。
而那些动辄放了7年、8年,甚至更久时间的老水仙,能保证自身不出现陈味,就已经很难得。
哪里还能再奢谈当初的品种香?
哪怕真空包装,哪怕焙火结束直接装箱封存,中间没有拿出来翻包,储存期间,小心翼翼对待。
但也难免不了,日久天长之后,一款水仙的香气没法一如当初,半分未变。
至于岩茶水仙的茶味特征(含水香),也很有代表性。
一个字,醇!
醇不过水仙,这是圈内公认的道理。
但新茶适饮阶段的水仙,汤水滋味与老茶陈茶拥有显著区别。
最鲜明的地方,是落水香,以及茶汤当中的鲜醇度。
焙火结束,褪火完成的岩茶水仙,在1-2年内去喝,好一些的情况延续到第三年再去喝。
沸水泡开出汤,盖上与水中都不会有半点陈味、酸味。
兰香清晰,伴有明显的焙火香气,咽下汤水,回味尾调也是清清爽爽的粽叶气息。
但老茶不一样,且不说,那些高龄老茶,久存后容易面临“出酸味”的窘境。
也汤中的清幽落水花香,也难以得到保证。
尽管储存到位,品质基础出色的老水仙,汤感也是醇的厚的。
甚至于,比起新茶,汤中的浆感更显,绵柔细腻魅力不减。
但那股又香,又醇,又鲜的茶味质感,早已回不到当初。
所以,想喝准岩茶水仙的品种特征,还是抓紧3年以内,及时找机会泡开喝为好。
《4》
最后,排除焙火失误与存茶年份影响。
当一款岩茶,你反复试了很多次,但还是摸不着品种特征。
背后猫腻重重。
因为,这样的茶很可能是一款工艺走偏的茶。
比如,出现了“红茶化”问题。
将茶采回来后,做青环节,完全脱离乌龙茶的正常做青操作。
论发酵程度,早已不是三红七绿,绿叶红边。
而是接近八、九成,全部氧化“红变”,内部生出大量茶红素。
由于做青不当,发酵过头。
每次遇到这样的茶,都让人有一种“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困惑。
即便将错就错,最后再轻轻焙一遍火,当成清新口味的岩茶推向市面。
但这样的茶,你几乎喝不出任何焙火香。
茶汤入口,虽然也算温和、柔顺、不苦涩、不刺激。
定睛一看,汤色发红,红得还有些偏暗。
但细品起来,茶味特别薄。
薄而淡,淡寡无内涵,没有半点岩茶的底蕴。
泡茶喝,当你遇到这类汤色红,茶汤绵弱无骨。
闭着眼睛去喝,大概率让人猜测成红茶的XX岩茶。
说实话,这样的饮茶体验,完全是严重踩雷!
《5》
武夷岩茶,一茶一味。
即便是多品种拼配组合起来的大红袍,茶味也是多元化的。
喝茶尝汤的某一瞬,能让人找到熟悉的味蕾记忆。
而不是,完全喝不出像是一泡岩茶的感觉。
如果一款茶,喝着完全没有品种特征。
香气,欠缺。
茶味,单薄。
韵味,匮乏。
那么,不管背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样的问题岩茶,都不值得原谅!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