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某次喝茶闲聊,有人聊起现在卖茶要靠包装人设。
铁观音9.9元包邮的疯狂时期,互联网上最常见的买茶人设是普通茶农。
再次,是茶农的女儿。
封面图上举着身份证,印着一行大字——爸爸做茶我卖茶。
伴随互联网茶圈带货的滚滚洪流,这种接地气的人设,已经显得老土。
换成高大上的茶界博士、导师、教授等身份,才能在新人辈出,竞争激烈的茶圈赛道,争得话语权。
这些镀金头衔包括但不限于,某某茶会长,某某高级评茶师,某某教授,某某专家,某某协会会长,某某茶学理事会长……
每每出场亮相,这些高大上的名号搬出来,颇能镇场面。
光是念这些长长一串的名号,就要好几分钟。
依靠诸多头衔加持,随便一个对茶叶只是略懂的人,也能在短时间内,成为让无数新手茶客崇拜与认可的意见领袖。
随后,当这些大师砖家们带起货卖茶时,才能将各式便宜批发的“牛肉”、“马肉”、“老丛”等,一车一车往外卖。
这种虚假大师的人设,快速包装起来倒是容易,但维持下去却很难。
随便问几个知识点的提问,应答不过来。
又或者应答过程错漏百出,经不起深扒,崩人设只是迟早的事。
岩茶圈内,“大师”与砖家早已变味,变成了骂人的话。
各种假大师的套路,早已被人揭露过无数次。
今天这篇重点想提的,不是那些滥用砖家头衔卖茶的人。
而是那些,四处滥用概念,照搬噱头的劣质茶。
《2》
一、正岩荒野肉桂。
肉桂属于岩茶圈内的网红热门品种,话题度一直居高不下。
从牛栏坑肉桂,到马头岩肉桂。
从蜜桃香肉桂,到大桂皮肉桂。
发展到这两、三年,悄然间还多增了一个新头衔。
名其曰,荒野肉桂。
真是荒唐,好端端的岩茶肉桂,何谈荒不荒?
我们在福鼎见过的荒野茶,是藏在深山的。
春茶季需要采茶时,要一路跋涉进山,领路的人,要带上开路的工具。
带上砍刀,除掉挡路的乱草,不然没法通行。
一旁还要有人配合,顺势用长棍打草惊蛇,余后的人再慢慢通行。
好不容易到了地方,能看到的茶树,也是零散的不成规模分布。
茶树本体被一旁的杂草乱木遮挡掩映着,数位采茶工配合,采完这边的几棵,还要再一次赶路到下一片,才能继续采摘。
由于分布不集中,采起来费劲,颇为耗费时间与人工。
所以,白茶当中素来以浓郁野劲出名的荒野银针、荒野牡丹王等,价格要比普通白茶高出一大截。
再说回到肉桂,岩茶里,荒野肉桂这个噱头,在内行人看来很“空”,经不起深扒。
回顾岩茶肉桂的发家史,肉桂的正式定种是在上世纪80年代。
同期进行的,还有分产到户。
就近将茶山、茶地,分配给生产组的村民。
随后才是大规模推广种植,逐步扩大影响力。
凭借独特风味个性,在茶客圈子里,有口皆碑。
再到后来,随着“牛肉”的横空出世,带火了三坑两涧概念后,再到“马肉”、“十二生肖肉”的兴起,彻底走向叱咤岩茶圈,喝岩茶“无肉不欢”的盛景。
现在再回过头看,现在能够有种植规模的肉桂,最早那批留到现在,不过才40年左右。
如果从一开始种下,就彻底撂荒不管。
那等到现在,年份不够,也远远谈不上真荒野。
何况,肉桂这个品种,过去十多年来颇为“金贵”,为了更好的产出,精细化管理才是各家常态。
新一批扦插苗种下后,三年打顶,五年采摘。
隔上数年,合理科学修剪,桂皮香才能突出……
更何况,正岩+荒野这一组合,更是不可信。
正岩一带,地处景区。
哪怕偏远一些的,处于非游览路线的山场,也多数都是盆栽式种植的模式。
有限的正岩范围内,“精耕细作”的管理,才能确保效益。
本身岩茶以正岩山场为贵,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现如今再添上重复累赘的正岩荒野噱头,除了用来抬高噱头,骗一骗不知情的新手外,毫无实质意义。
《3》
二、古树真枞水仙。
丛与枞的命名争议,圈内早已一锤定音。
按汉字用语规范,不论名丛、老丛、单丛、高丛,一概是用“丛”字。
因为,丛才具有量词的性质。
至于枞,能从字典上查到的含义有两处,都是名词。
一是地名。
一是指某种生长在高寒地区的树名。
总之,与茶树没有直接关联。
不过现在商品茶里,老丛与老枞早已混用,将错就错的情形早已不是新鲜事。
相比之下,更值得吐槽的重点,在于“古树”二字。
众所周知,茶圈内只有普洱,才爱提名山古树概念。
将古树二字,跨界照搬到岩茶身上,属实不应该。
岩茶水仙对照树龄,分三大类。
普通大宗水仙(30年以下树龄)、高丛水仙(30-60年)、老丛水仙(60年以上)。
期间,没有古树真枞的位置。
听起来就让人“不明觉厉”的古树真枞水仙,敢问葫芦里面卖着的,到底是普洱,还是岩茶?!
《4》
三、正味大红袍。
提到大红袍,它算是互联网茶圈堆砌关键词带货的茶类重灾区。
给大家举几个检索例子。
“正味浓香口粮秋香大红袍。”
好家伙,这下差点让人傻傻看不清。
如果这一长串没有标点间隔的前缀词,后面加上铁观音,倒是恰如其分。
对于只采春茶的岩茶大红袍来说,属实别扭。
何况,正味、消青、浓香、清香等,也是闽南乌龙铁观音的配套分类,与岩茶本身,牵扯不上任何关联!
再看下一个例子。
“韵香老丛正宗大红袍。”
这更加让人云里雾里了,所谓的韵,本身就是综合抽象形容。
而韵香一说,在规范汉语用字里,找不到出处。
这种胡编乱造的伪概念,说实话,并不能让一款茶听起来更显贵、有档次。
恰恰相反,不专业的照搬,胡乱编造概念的伪岩茶,一看就很假很低端!
《5》
真正的大师,不需要那些假大空的头衔。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那些行事高调,热衷于各种自夸的砖家,反而没有任何含金量。
金玉其外,名号听起来响当当,但内里却是草包一个!
真正的好茶,也是如此。
哪怕布衣荆钗,素朴包装,难掩国色天香。
一杯香、水、韵兼备的顶级好岩茶,只要亮在茶桌上,不愁别人喝不懂。
相反那些包装华丽丽,噱头一箩筐的“草包岩茶”。
光看表面,听起来还不错。
但实际泡开喝,原先的期望有多大,后面的失望就有多大!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