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认识一位朋友,很喜欢喝天心岩肉桂。
每年必入,几乎是他平时喝得最勤的口粮肉桂。
某次聚在一起喝茶时,他提到一个新观点。
“喝了这么久岩茶,我还从没有像网上那样,正儿八经地看过叶底。”
“始终感觉,喝岩茶的重点就是感受香气与味道,至于最后的叶底,喝都已经喝了,再翻来细看也没什么用。”
且慢,此言差矣。
当你对一款茶特别熟悉,平均一年下来要喝掉几十上百次,闭着眼都不会喝错茶味时。
那么,检查确认叶底,的确可有可无。
就像两个特别有默契的人,哪怕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要做什么,当然不需要搬用常规社交场合的客套话。
但放在试茶环节,看叶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碰到一款陌生茶,看过叶底后,更能对整体品质加以确认。
不过,在岩茶圈子里,大家平时都是怎么看叶底的呢?
《2》
一、看用料匀称度。
有一年在武夷山,也是个秋天。
天高云淡,不冷不热,在景区里逛了一圈后,去了相熟的茶农家里试茶。
那一回,我们遇到茶味有些古怪的肉桂。
原因是,它的花香太重了。
一股浓浓的兰香,乍一闻花香馥郁,几乎要将肉桂本身的桂皮香盖过。
要是闭着眼去喝,谁敢相信,这里面竟然是一泡肉桂?
于是,试了三冲后,茶农直接开始终极大招——对比叶底。
找出一个深碟,倒入刚泡了三次的残渣,加沸水浸泡。
众人闲聊一会儿,大约过了十来分钟,叶底彻底舒展泡开。
那位茶农,手持茶夹,拨动一番。
然后找出了目标。
“看,这几片叶张都是偏圆偏钝的,是我们熟悉的肉桂。里面掺了这几片,叶子尖尖窄窄的,一看就不是同一种茶!”
作为从小摸着茶叶长大的茶n代,那位年轻茶农的说法,很有说服力。
从叶片宽窄、叶缘锯齿状态,可以锁定,这不是因为老嫩不一、整碎不齐造成的参差,而是它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同一种茶。
如果没猜错,这又是一泡为了增香提香,加入高香品种的“半肉桂”。
用料不纯,品种特征不清晰,不是好事。
在岩茶圈内若想玩拼配,大可在拼配大红袍的配方上,多花心思,提高综合风味。
反观肉桂、水仙、铁罗汉等其它岩茶,还是单一品种,喝纯料更好。
毕竟,外包装上印着“肉桂”名字,里面却加了其它品种,这一举动妥妥就是骗人。
在试茶期间,当你遇上类似情况,连续试喝了几次觉得苗头不对劲时。
按这种方法,认真比对叶底细节,不难找出真相。
《3》
二、看叶底反光度。
采茶季时,经常能听到有人夸,新鲜的茶青鲜叶,叶表摸着似绸缎。
其实,岩茶经过做青、焙火后,只要活性不失,在叶底也能呈现软亮鲜活感。
彻底吸饱水分,慢慢泡开的叶底,表面带有自然的水润光泽。
迎着光看去,状态特别好。
相反,很多在工艺环节出了问题的岩茶,都会丢失这种鲜亮感。
譬如,做青发酵过头,出现“红茶化”的岩茶。
不仅汤色对比其它岩茶,更深、更暗、更红。
同时,连叶底看着也不够清爽。
就像雨天掉落在地面的树叶,被地面积水泡着,沤了几天才等到天晴。
但此时,满地枯枝落叶,已是将腐未腐,叶片纤维结构受损严重,自然看不出叶表有任何光泽感。
武夷岩茶的加工也是如此,要是做青期间,将茶一直堆着,没有及时加工,或者是没有及时吹风,确保水分及时走透。
待在又闷又热又湿的环境下,茶叶肯定会出现不当发酵,引起色香味全变。
又譬如,焙火过头的岩茶,叶底光泽感也会消失。
焙茶时,温度太高,时间一长,会将好端端茶叶焙焦。
类似烫头发时,遇上新手理发师,不小心将头发烤焦了。原本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瞬间变成焦炭。
同理,焙成焦条的岩茶,干茶僵硬,很难泡开舒展就算了,还呈现一副暗黑哑光状。
哪怕连续泡了多次,在无数次沸水洗礼下,也没法呈现水润光泽感。
《4》
三、捏一下叶底的质感。
品质靠得住的岩茶,叶底不仅软亮鲜活,还颇具弹性。
叶片表面的肌肤保留着鲜叶阶段的柔嫩,轻捏之下,还能真实感受到几分柔韧弹性。
平时用盖碗泡茶,在最后看叶底时,可以借助盖子来帮助测试。
持盖轻轻往下,对着泡开的叶底,摁下去。
在放开之后,盖碗中的岩茶叶底能微微回弹。
这种保留活性的柔韧叶底,才是优质岩茶应有的品质。
假如你在摸、捏、搓叶底时,发现手感不对劲。
叶片手感摸起来很粗糙,类似粗糙的桑麻叶。
这就说明,这批岩茶的鲜叶用料采老了。
叶片内部纤维变粗,前期积累的茶味物质流失。
这种粗糙老叶,不仅弹性差,缺乏柔嫩感。
在揉捻加工时,还容易出现不成型问题。
即便好不容易揉成了条索状,和其它岩茶一比,也会显得偏粗松。
这种采老的岩茶,茶味薄,茶香层次单一,甚至情况严重一些的,还会出现淡薄、粗寡的味道。
既不好喝,也不耐泡。
不过,叶底弹性很差的岩茶,除了和原料采摘偏老相关外,也得看焙茶效果。
焙火太急的岩茶,内在植物组织受损。
也会出现条索僵硬,没有弹性的问题。
好像已经烤焦的青菜叶,哪怕再泡到水里,也恢复不了生机。
《5》
看岩茶叶底时,历来有一项重头戏。
即,看蛤蟆背。
在很多茶客心里,甚至已经形成这样的印象。
有蛤蟆背的,才是好岩茶。
“正岩茶才能焙出蛤蟆背。”
“传统炭火焙出来的岩茶,才有这种现象,电焙茶就出不了这种凸起的蛤蟆背。”
其实,蛤蟆背这一现象,并不稀奇。
与炭焙电焙无关,和山场环境更是不沾边。
而是看焙茶火功、焙茶方式,焙茶期间的升温快慢等。
焙火偏轻的岩茶,很难看出蛤蟆背。
但只要山场好,做青做透,焙茶到位,也半点不妨碍这是一泡好茶!
严格来讲,有蛤蟆背的岩茶,未必是好茶。
在面对试茶争议时,搬出看叶底的绝招。
比起蛤蟆背,从叶底弹性、鲜活度、匀整度来判断,更能帮助分辨!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