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抑郁症女孩凌晨从8楼跳下”的热搜,我这心一下就提起来了。
好在,消防员及时展开了安全气垫,接住了坠落的女孩,才没有发生悲剧。
据说,女孩目前正在接受抑郁症治疗。
万分庆幸,深深叹息。
庆幸于年轻的生命并未悄然逝去,叹息于一个孩子在最好的年华失去对生的希望。
在这则新闻下面的评论区,很多人对女孩表达了疼惜和温情,可也有不少人表示不理解,甚至是冷嘲热讽。
有人质疑女孩作秀:
有人暗指女孩心机深沉:
但更多的,是对抑郁症的忽视:
这让我想起另两个热搜。
“抑郁?真是瞎扯!”
一个发生在贵阳的医院里。
13岁的男孩被确诊患了重度抑郁,他妈妈无法接受,一直喋喋不休地抱怨着:
“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他吗?你说挣点钱都给你花了?你有啥想不开的?我们一天天的压力多大呀!你还抑郁了,你愁死我算了!”
而孩子躺在病床上,背着身子,没有任何反应。
另一个是,一个年轻人患了抑郁症之后,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了父母,却得到这样的回复:
“正常思维,规律生活,干该干的事!哪来的抑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普通人,就过普通的生活!
说句打击你的话,以你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能自足就万幸了!在你身上根本看不到一个年轻人的拼搏劲、学习劲、努力劲、工作自赎劲……
所有的只停留在嘴巴上,行动上看不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人解释了几句,可能是觉得说了也没用,又撤回了消息。
父母见状,又发来一段话:
“我说的可能有伤到你的自尊,但你好好地静静地想想,不小了,也要想想自己的人生路应怎么走?知识型?技术型?混沌下去?
务实生活,踏实干事,提升自己的能力!
抑郁?真是瞎扯!端正三观,正确人生!
不管你撤回了什么,遇事多动脑,三思而后说,话到嘴边留三分,凡事谋定而后动!”
为什么要说这两件事?
因为这两件事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孩子抑郁的真实态度——
不认同、不理解、不相信。
孩子抑郁的成因是复杂的,遗传基因、养育环境、社会文化都是影响因素。
但必须承认,父母对孩子患病后的态度,确确实实能够影响孩子病情的走向。
“如果当时我妈说我矫情,我就跳下去!”
依旧是两个故事。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陈瑜在《不被理解的少年》一书中,呈现了这样一个案例:
男孩佳佳是高一学生,从小成绩优异,在市重点高中上学,目前因抑郁症休学在家。
但早在初二那年,他就曾吞药自杀过。整整吞了12粒药,直接被救护车拉到医院去洗胃。
具体原因佳佳说“不记得,也不想去想”,只记得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不是因为某件很具体的事情”。
按理说,孩子已经出现自杀行为,最好做个心理评估。
可佳佳的父母既没有给孩子做,也没跟孩子好好聊聊,只是觉得孩子在闹情绪、闹别扭。
他们以为,等孩子情绪过去了,一切就会恢复到原样。
他们从未意识到,佳佳心里有一个空洞,他渴望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可得到的只有挑剔、打击和质疑。
佳佳抑郁痛苦的至暗时刻,是靠抱着一条毯子汲取安慰度过的,因为他的父母可能只会告诉他“你的伤心是多余的”。
可毯子是没办法回应他的,病情得不到缓解,亲子关系又无法滋养他,佳佳只能自己“托住”自己,在即将被抑郁吞没之前,跟父母提出休学在家。
可能是他的理由很充分,也可能是父母隐约觉察到了什么,他被允许在家休养。
但也仅限于此。
佳佳在生死之间徘徊:“我把自己托住了,至于这个底是什么样的,能不能支住,还能支多久,我不知道。”
他的父母依旧在“孩子什么时候上学”的问题上发愁纠缠。
另一个,是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的故事。
高三的钟华不知何时抑郁了, 一开始只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后来时间长了,就会因为一件小事持续难受一两周,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一片混沌。
她自己分析过为什么抑郁,因素很多:
即将面临高考,学业繁重;
正值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有时会跟同学发生冲突;
家庭氛围一直都紧绷绷的,从小被妈妈要求考试拔尖。
……
可即便分析出来,对钟华的抑郁也起不到治疗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抑郁,可能唯一清晰的想法只有:
“我不想活了,我感到现在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太过痛苦。”
好在,钟华还有求生的本能,她跟父母说了自己的情况,而父母则完全接受了她抑郁这件事。
从小督促钟华好好学习的妈妈非常平静地跟她说:“那就休学吧,休了学好好养一下。”
钟华一下子就放松了。
妈妈当时并不知道, 如果她要是跟其他家长似的,说孩子就是一个矫情,钟华可能当时就从窗户跳下去了。
父母营造出的爱和接纳的氛围滋养着钟华。
在治疗一年后,她重新回到了学校,继续上学。
你看,这就是把孩子当成问题去处理和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的区别,前者视孩子为敌人,后者给孩子托底。
结果自然大不相同。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所说:
“好的父母,该是一个结实的容器,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这个容器内流动,一旦孩子发现,他的生命能量被允许、被看见,这份生命能量就会转化为生能量。
相反,如果父母容纳不了孩子的这份生命能量,这时这份能量就会转入到潜意识的黑暗中,成为死能量。”
“好的父母,该是一个结实的容器,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这个容器内流动,一旦孩子发现,他的生命能量被允许、被看见,这份生命能量就会转化为生能量。
相反,如果父母容纳不了孩子的这份生命能量,这时这份能量就会转入到潜意识的黑暗中,成为死能量。”
跟孩子站在一处
才是真正的帮助
财新网曾发布过一篇文章,里边描述的场景,是许多父母无法想象的。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下午门诊出诊的截止时间是四点半,但即便已经下午六点半了,医生还在持续加号。
据曹庆久医生说,儿童门诊加班是常态,早则七八点下班,晚则深更半夜。
因为患抑郁症来就诊的孩子,占门诊量的70%。
某天,他接诊了14个孩子,其中的9个都是因为严重抑郁导致不能上学的。
跟十几年前相比,病房中患抑郁症孩子的数量多了许多,以至于有些13岁以上的青少年因儿科病房没有床位,只能转去成人科。
北大六医院儿童精神科诊区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的4.0%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事实就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处在抑郁的状态。
是的,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跟父母那代人比条件好太多了。
可相对的,随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生育率越来越低,孩子承载的期望越来越高,他们感受到的压力也是父母那代人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在接受公众号《丁香医生》采访时讲:
“从心理层面成长来说,十几岁正是人格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自己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以及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他们希望被看见、被尊重,有平等对话的机会。”
“从心理层面成长来说,十几岁正是人格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自己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以及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他们希望被看见、被尊重,有平等对话的机会。”
这恰恰也是我们有机会跟孩子共情的部分——
因为年少时的我们跟孩子有着同样的愿望,只要我们仍记得那时的感受,就能做个跟孩子站在一处的父母。
当我们想要督促孩子学习,为孩子走神溜号大发脾气时,可以回忆下自己小时候被父母责骂不好好学习是什么感受;
当我们指望孩子能吃苦中苦,自律坚韧,不犯错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犯错、偷懒、哭泣后,希望被父母如何对待;
当我们责怪孩子脆弱、不懂事、想太多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小时候跟父母展露真实的自我后,是如何被忽视、打压、评判的。
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帮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人,于我们,于孩子,都是生命中最为美好的馈赠。
参考资料:
1.陈瑜:《少年发声2:不被理解的少年——和15个与心理疾病斗争的孩子对谈实录》;
2.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3.财新网:《最新财新周刊丨当孩子挤满儿童精神病房》;
4.丁香医生:《在儿童精神科,我目睹太多的家庭生病了》。
天底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很多时候,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却出了问题, 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
懂点积极心理学的父母, 不仅自己活得更幸福快乐,而且教出来的孩子, 抗挫折能力也会更强,更加豁达和优秀。
如何培养一个高自尊高自信的孩子?
推荐 清华心理系主任彭凯平:《 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课程大纲
你不必上清华
也可以收获清华教授带来的
心理学专业课程
《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培养积极自信的孩子》
原价198元
限时钜惠129元
限时秒杀仅限3天!
不到一顿快餐的钱
那些困扰你许久的育儿问题
或许在这里你就能找到答案
识别下图二维码,了解课程
课程已全部更新完毕,可永久回看。
即可永久收听课程。
作者介绍
晴川,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编辑,育儿学习者、观察者、分享者。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