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养成“老实人”,是无数父母最后悔的事!

2023-11-09     尹建莉父母学堂

原标题:把孩子养成“老实人”,是无数父母最后悔的事!

把孩子养成“老实人”,是无数父母最后悔的事!

前几天看见微博上有这么一条热搜:别把孩子养得太老实!

点进去有这么七句话:

1、分享是把自己多余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而不是委屈自己。分享是美德,不分享也没有错。

2、不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绝,即使那个人是你的老师或长辈。

3、你乐于助人,这说明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如果在大街上遇到陌生的大人,让你帮忙带路,一定要拒绝,让他自己去找大人。

4、同学朋友说了让你不开心的话,你可以直接退出去,无论是这段对话,还是这段关系。

5、我们不惹事,但也不能任人欺负。

6、如果别人想要你的东西,但你不太想给,可以直接拒绝,或者问他打算拿什么来交换。

7、不管在外面受到任何委屈,都可以第一时间告诉爸妈、向爸妈求助。

不知道各位爸妈是否认同这七句话,我们的孩子可以做到吗?做不到又会是因为什么呢?

下面这几个场景,或许我们都不陌生。

场景一:

网友@糖醋小排在奶茶店排队等奶茶时,不小心听到旁边一对母子的对话。

妈妈对儿子说:“想喝啥自己选。”

儿子报了个奶茶的名字,妈妈激烈反对:“不行!都这么胖了喝啥奶茶,喝别的!”

网友没忍住瞥了眼男孩,看起来像在读小学,身高一米五左右,是不胖不瘦的中等身材。

儿子又报了个水果茶的名字。

店员说这个能送个粉色的小水壶,问男孩要不要。

男孩还挺开心:“我要!”

妈妈生气:“你一个男孩子要什么粉色!”然后转头问店员有没有蓝色的。

店员说没有,儿子对妈妈说:“没关系,粉色的我也喜欢!”

妈妈满脸不耐烦:“不行,男孩咋能用粉色的壶!赶紧再换个喝的!”

儿子终于泄气,沮丧地说:“那你看着点吧。”

妈妈开始暴躁:“这么大的人了,一点主见都没有!点个饮料都这么费劲!”

整个过程里,爸爸一直站在旁边,既没劝阻老婆,也不帮儿子解围,脸上的表情简直比旁观者还冷漠。

这段令人窒息的对话,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海绵他奶:我妈也是这样,小时候逛商场说喜欢什么就自己拿,然后拿了又说没用不要买,说多了后来我就不拿了,每次都是空手的,回家路上就自己委屈一直哭,她还老跟别人吐槽我出去就只会哭又不是不给我买东西。

@石汀不想报账:我妈也是这样,所以后来我就说反正你问我也是走个流程,我回答也不重要,你自己看着办吧。

@momo:我妈本来说要给我买奶茶的,结果奶茶做好了我妈嫌不干净骂了我一顿,当着店员的面说脏,把奶茶扔在了店门口的地上……

看似父母给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其实暗中早已经替孩子做好决定,要一直到孩子选中父母属意的那个,才能罢休。

“你自己选。”

“你怎么还没有选对正确答案!”

孩子失去了自己做选择的权利,还莫名其妙承接了父母的负面情绪,又被贴上“没主见”“没出息”之类让人绝望的标签。

场景二:

热播剧《警察荣誉》中的夏洁,总是要为妈妈的情绪负责:

听从自己内心的热爱,坚持留在派出所做民警,需要给妈妈道歉,哄妈妈开心,因为这个职业违背了妈妈的意愿;

想搬出去和同事合租,先从地理距离上实现独立,结果饭桌上刚小心翼翼地说了半句,妈妈就冷着脸叹气,吓得女儿立马改口;

好不容易争取到出任务的机会,有些小磕小碰被妈妈知道,妈妈直接打电话给女儿领导,让领导安排更轻松、更安全的工作……

日子久了,夏洁每天下了班,回家进门前要先深呼吸,进门后要先察言观色,看看妈妈今天心情如何,再决定要和妈妈聊什么,反正左右都是只能报喜不报忧。

讲道理好好沟通也行不通,妈妈只想让女儿听从自己的“建议”,否则就要用自己的伤心、愤怒,来让孩子屈服——孩子反倒成了那个要“照顾”爸妈的人。

在这几种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边界频繁被父母侵犯,不仅会越来越擅长揣测父母心里那个“正确答案”,还会越来越容易长成“讨好型”人格。

视保持他人情绪愉悦为己任,可以为了让别人开心而忽略自己的感受,永远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没有坚定的自我价值评判标准。

他们经常面临激烈的内在冲突,就算不愁吃穿,精神压力也很大,幸福感也很低。

——这还怎么能做到开篇那7句话呢?

表面上看,开篇的7句话是在教孩子别被“美德”绑架着委屈自己、不要害怕拒绝别人和被别人拒绝……但归根结底,只讲了两个字:“边界”

所以这7句话不仅适用于孩子,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

养出一个边界清晰的孩子,前提是父母边界清晰。

不侵犯孩子的边界,允许孩子做选择,也尊重TA的选择;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学会自我负责。

那到底怎样才算边界清晰呢?

心理学者李雪老师曾在微博上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妈妈说自己平日对女儿很温和,讲话也很注意,但女儿还是经常莫名发脾气,缠着妈妈闹情绪。

她说有一天中午,已经十一点半了,女儿还没起床,原本约好中午要出去聚会的。于是妈妈就去叫女儿起床,说:“亲爱的,已经11点半了,你得起床了,要不中午聚会来不及了。”

妈妈自觉这段话里没有任何责备意味,口吻也很温和,但女儿听到这句话时,哭唧唧的,明明还有足够的收拾时间,却依旧要抱怨妈妈为什么没早点叫她。

李雪老师说:

“因为你在制造纠缠,所以孩子就跟你纠缠不清。”

“孩子都是配合父母的。”

“你得起床了,要不来不及了”,这句话是带有控制意味的,孩子敏锐地察觉到,自然就会闹情绪:既然我受你安排控制,那你怎么不安排得更好一点?

那不控制、也不制造纠缠的话,是什么样的?

“今天中午的聚会,我们会在12点出门,现在是11点半。”

只阐述事实,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允许TA选择按时赴约、迟到、爽约。

同时,李雪老师提出一种更干净的做法:

“提前一天就告知孩子出门时间,闹钟交给孩子自己设定,孩子想去的话自然会起床做好准备,12点没准备好那就不去。”

用尊重事实、干净直接的养育方法,不侵犯孩子的边界,不去控制孩子、吸食孩子,也不需要孩子替自己的情绪负责,允许孩子发展自我,孩子天然就会成长既懂得爱自己、保护自己,同时也愿意理解他人的“天使宝宝”。

所以孩子到底会成为任人拿捏的“老好人”,还是能够锋芒与善意都恰到好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成为边界清晰的父母。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与你共勉。

参考资料:

1、豆瓣用户@糖醋小排,《一段让人窒息的谈话》

2、微博@李雪爱与自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7441ad359de3822840f4b0342b0ea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