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不喝妈妈喝过的奶茶,她破防了
“百善孝为先”——一个家庭,养育出的子女再怎么有出息、再有钱有本事,都不如养育出对父母感恩孝顺的孩子。
千百年来,由这句俗语引发的思维和教育方式,成了许多人心中判断一个家庭幸福与否的金标准。
然而,养育子女并非总能如己所愿,现实世界里,养育孩子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很多不被理解看见的心酸无奈。
这种现实与幻想的反差,或许就是很多人看到下面这条视频时,忍不住破防的原因……
视频不长,十秒左右。配合文字大概能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看场景,应该是一家人在餐厅吃饭,妈妈说自己无意间错喝了女儿的奶茶;
女儿发现后,再也不喝那杯奶茶了,后来爸爸又给女儿重新买了一杯。
妈妈表示:“心里的失落感和难受翻江倒海。”
视频里,大人都没露脸,只有孩子对着镜头翻了个大白眼的画面;
再配上煽情的背景音乐组合食用,为人父母此刻的心酸无奈溢于言表,自然而然,评论区画风大体上整齐划一:
“这孩子被惯成了白眼狼。”
“爱喝不喝,不喝自己去买。”
“怎么能这样呢,换我也会生气难过。”
首先,我理解大家代入之后的这种感同身受,失望、难过都是正常生发的情绪。
但随之而来,每一次情绪的爆发,也是考验为人父母功力的绝佳时刻:
哪些功力?
·情绪稳定能力
“我有情绪了,我能承受得了自己的情绪,不转嫁这些情绪让别人来替我承担”;
还是“我承受不了自己的情绪,得批评孩子几句,让别人来评评理,证明孩子错我对”。
·理解孩子,捋清事实边界的能力
“孩子的行为是否出于别的原因,她真正的想法是什么”;
还是“孩子这么对我就是不孝,不知感恩”。
·自我察觉、内观成长的能力
“我为何会产生这种情绪,我有这些情绪仅仅是因为眼前的孩子吗”;
还是“我没问题,我很爱孩子,我就是好父母,都是孩子不对”。
显然,这位妈妈发个视频还暴露孩子正脸,让无数陌生人来网暴指责孩子、支持自己的这个行为里——
有失望、有抱怨、有自恋、有目的……
就是没有爱,没有为人父母的责任与担当。
妈妈为啥会一秒破功破防?
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不平衡:
我从没嫌弃过你,你怎么能嫌弃我?
其次是难受: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连我喝过的奶茶都不愿意碰,以后还能指望你点啥?
还有就是气愤:
都是因为你,让我体验如此不好的情绪。
你看,孩子在整个事情中,可能更多扮演了满足父母自恋幻想的一个道具;
而未知全貌,却悍然给孩子贴上“不孝”“白眼狼”标签的网友,也乐得参与一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狂欢;
况且活在标签里的人,也容易思维狭隘固化,给别人贴标签也给自己贴标签,缺少生命的鲜活灵动、灵魂和情感的流通滞涩——
很无奈,这是当今焦虑社会状态下人们的一大通病;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更倾向于同理共情跟自己位置、处境相同的人,投射自恋,却没有更多的心气儿包容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生命状态。
如果思维能够开放、多元一些,从这个仅有10秒左右的视频里还能看出哪些信息?
一个人不愿意喝其他人喝过的奶茶,正常吗?
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遵从内心,不好吗?
被错喝奶茶,不吵不闹不发脾气,情绪稳定吗?
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正常,很好,很稳定。
那为什么放到自己孩子身上就不行?
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意志延伸不到孩子身上吗?
还有被诟病最多的孩子翻白眼的表情,未必是因为妈妈喝了自己的奶茶,或许是针对拍视频这个行为,或许是家长边拍视频边说了什么,被背景音乐掩盖了……
而且无论大家持何种教育观点,有一点相信大家都会认同:父母是孩子的照顾者,孩子不是父母的照顾者。
父母心疼爱护孩子,这很正常;但期待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反哺体谅父母,其实是一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心态。
期望着孩子体谅、理解自己,本质就是吸食孩子的能量,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无论如何——
在乎一个人,会探寻TA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
深爱一个人,会尽力满足TA产生这个想法的真实需求。
翻出这些心理事实,目的不是为了指责,而是想让更多的父母知道:
边界清晰、担得住事儿、不断修炼理解自己和孩子的能力,亲子关系才会越来越好,孩子的成长才能充满爱和阳光;
而不断投喂孩子“哀怨、指责、道德绑架大道理”这些“毒药”,不仅孩子的心门会越来越紧闭,黑暗也更容易侵蚀进TA的身心。
曾经就有过这么个事儿:
一个9岁小女孩对小区保安大爷不礼貌,孩子奶奶冲过来教育了孙女一通;
没想到小姑娘很不服气,顶撞奶奶,不要奶奶管;
奶奶就找小女孩的妈妈告状,妈妈气得把小女孩拎下楼,摁着头要女儿给保安大爷道歉。
保安大爷笑眯眯说着“没事没事”,轻拍着小女孩后背;
没想到小女孩不但拒不道歉,甚至情绪激动推了大爷一把。
光看这些,任谁都会觉得这“熊孩子”惯坏了欠教育。
然而弄清楚真相后,简直毛骨悚然……
原来,是小女孩自己在楼下玩,保安见她一个人,念念有词着“小姑娘真可爱”,就要来抱孩子,哪怕小女孩明确拒绝了,保安还是执意要抱;
于是小女孩只好对他大喊大叫奋力反抗,做出在旁人看来“不礼貌”的行为。
退一万步讲,还是会有人觉得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比如——应该感恩父母、体谅父母。
但“应该”和“感恩、体谅”是一组悖论:
前者是硬要的、强制的,有外在的评价标准;
而后者是自然生发、流动的,来源于内心感受。
当“感恩”和“应该”“索取”挂钩的时候,不爱就已经开始了,就是在向孩子传递“我不是因为爱你,而是有所图”,孩子领略到这种信息后产生的行为,不过是一个结果罢了。
最后,再来复习一下教育的本质: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彼此之间有爱、有度、有看见、有理解的环境中,孩子自然能够好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