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大家这两天都一样,被各种高考查分数的短视频刷屏了。
要么是“男孩分数被屏蔽全家尖叫自己淡定拍照”,要么是“清北招生办抢状元”,看得多了忍不住感觉“遍地是学霸,除了我生的那个娃”……
非也非也,“满屏高分也是一种错觉和误导”,而且我们关注这些高分考生,重点也是要放在TA们的原生家庭上——去看看人家父母是如何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的,想想我们还有什么能真正助力到自家孩子的。
平常心对待,不被焦虑裹挟,并尽量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这才是我们该做的。
“我爸妈其实对我很‘放养’”
前两天看到这么一条视频,湖北襄阳四中的陈至妤在这次高考中考取了675分(历史类)的好成绩,不过让人觉得有趣的是,文科成绩这么优异的她,来自一个理科家庭——
“我爸爸是教物理的,我妈妈是教数学的,我完全没有遗传到理科基因!”
镜头前的女孩开朗大方,说到自己没有遗传理科基因时反而笑得更灿烂了。
不过镜头一转,她又有些哽咽:
“我爸妈其实对我很‘放养’,就是我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就是没有逼我干过什么。”
给孩子自由,把尝试权、选择权、犯错误权,还给孩子,这是尹建莉老师所说的,父母能给孩子的三件宝物之一。
对教育学或心理学关注比较多的父母会知道,我们通常认为,教师家庭的孩子心理压力更大、更难快乐、也更难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早在2017年,北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徐凯文,就曾针对出现过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家庭情况分析。在作为样本的38名学生中,有50%来自于中小学教师家庭。
同年,《大学生自杀相关行为与不同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表,4160份有效问卷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在大学生中,教师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容乐观。
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曾刊登过一些教师子女的投稿,在这些对读书生涯和亲子关系的回忆里,你会觉得这些孩子们“没有父母”,因为他们的父母,即便在家里,也仍然扮演的是老师的角色。
“数十年的执教经历让父亲产生了一种惯性,他以对付顽劣学生的方式对待我。”
“回到家后,她总是不太有耐心,不仅爱说教,脾气也很火爆。”
“母亲几乎不抱我,也从不在我沮丧难过的时候安慰我。”
“大四下学期即将本科毕业时,父亲让我从小学数学开始学起,希望我的人生从头来过。”
“数十年的执教经历让父亲产生了一种惯性,他以对付顽劣学生的方式对待我。”
“回到家后,她总是不太有耐心,不仅爱说教,脾气也很火爆。”
“母亲几乎不抱我,也从不在我沮丧难过的时候安慰我。”
“大四下学期即将本科毕业时,父亲让我从小学数学开始学起,希望我的人生从头来过。”
毫无边界的控制与干涉几乎是这些做教师的父母的“通病”,同时还伴随着严厉、冷漠,甚至有时要为了一碗水端平,而不得不用更高的标准和更残酷的惩罚,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本来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就容易因为双方力量和经验的绝对悬殊,陷入“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规划好的剧本来演,结果彻底否定了孩子的主体性,剥夺了孩子的尝试权、选择权、犯错误权。
可想而知再叠加上“教师”的职业特性——我最近还频频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句话,“教师这个职业最能让人清楚地意识到穿越者是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这句话和“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有什么分别?
你妄想改变的,不是自己的历史,是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我完全没有遗传到理科基因”
其实第一次看到陈至妤那条采访视频时,我最想感慨的事情是:
父母是教理科的,却允许孩子选文科、成了文科学霸。
这样说可能不太好理解,央视寻亲栏目《等着我》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2017年,来自南京的黄教授和刘教授拜托节目组帮忙寻找他们离家23年的儿子黄晓海。
电话好不容易接通时,47岁的黄晓海不加丝毫掩饰地表达了对父母的厌恶和痛恨。甚至早些时候刘教授刚在电话里说了句“我是你妈妈”,晓海就直接挂断了电话。
这一家人的恩怨,得追溯到儿子黄晓海刚出生时。
黄教授夫妻俩都是高校教师,黄教授本人更是南京大学物理专业的学术泰斗,他自认可以为儿子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所以从儿子一降生,他就规划好了儿子的整个人生。
但黄晓海又不是木偶,父子俩的冲突矛盾几乎缠绕着所有他们相处的时光。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一个字没写好直接就扇耳光,在这种极端的严厉教育下,黄晓海确实成绩不错,高考分数甚至能上北大。
黄晓海以为自己终于能摆脱父母,录取通知书拿到手傻眼了:南京大学物理系。
黄爸修改孩子志愿的想法很简单,子承父业,再加上自己的指导,儿子一定能快速提升,但事实是黄晓海对物理学一点也不感兴趣。
这是除了“控制”,孩子身上的又一道枷锁——TA们的成长过程往往还要满足家长的自恋。
就像前文提到“真实故事计划”的那篇投稿合集,它的标题是,《教师子女,一种必须优秀的成长》:
“我毕业于211大学,我的孩子总得比我强吧?”
“你爹就是教英语的,你要是发音不好,我多丢人啊!”
“我是物理教师,我的孩子怎么能学文!”
这种“自恋”也不只发生在做教师的父母身上,无论是学历、社会地位、财富储备,哪怕只是运动能力,只要觉得自己哪方面“还行”,父母们就容易觉得孩子会继承自己的“优良基因”,从而搞出点名堂来,争争面子长长威风。
反之亦是同理,孩子要是在哪方面相对薄弱,我们可能又会下意识地觉得,TA准保是继承了另一半的基因……
一句话概括,好的地方都随我,不好的地方都随TA妈/TA爸,不关我事!
但父母的教育行为通常一用力就会走形,这种“在意”只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亲子关系也会愈发紧绷。还是那句话,父母解决父母的问题,孩子的人生交给孩子自己。
父母的良好表率
在陈至妤那条视频采访下方,有人感慨道:
“遗传了爸妈的高智商,学啥都学得好!”
当即有人反驳:
“智商有点神论了,多半是(被父母)对学习的态度和生活方式感染!”
——良好表率,即尹建莉老师所说的,父母能给孩子的第三件宝物。
“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泰国的一则公益广告中,卖水果的妈妈没读过什么书,说自己不会教女儿,“我(唯一)能做的,是示范给她看”。
比如小女儿想帮妈妈切菠萝,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时,妈妈什么也没说,直接拿过一个菠萝开始切,遇到哪里不好处理了还会特意放慢速度,好让女儿看清楚。
小女儿一边看一边学,没几个来回,就能切得又干净又利落了。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郑渊洁家庭教育课》一书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
郑渊洁说自己这么多年,常常听到家长抱怨说“孩子让自己头疼”,却从没听他们说过“头疼自己”。
这话什么意思?
郑渊洁随即又讲了个宋朝诗人陆游的儿子想学写诗的故事。
陆游的儿子想学习写诗,于是向爸爸请教自己该怎么做。陆游说,你要是真的想学写诗,功夫是在诗之外的。
郑渊洁套用陆游这句话,说:“教育孩子,功夫也在孩子之外。”
言外之意,教育孩子其实和孩子本身没什么关系,父母反而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父母就先自己成为那个样子。
演员曾宝仪在《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为你自己》一书中说:
“伤痛不只来自彼此之间的冲突或抗拒,也不只来自倔强的屈服,当对方有着‘因为你是为我好,所以我得接受’的想法时,即使是心甘情愿的妥协,他依然都因此变得‘不再是自己’。”
我们终其一生的课题无非都是如何真正成为自己、如何活出真正的自己,当我们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时,孩子也会找到TA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