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对这件事“太认真”
“送你去派出所长长记性,
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几个关于孩子偷拿东西/偷钱的热搜:
安徽铜陵,一个小男孩多次偷拿幼儿园的玩具,被妈妈领去派出所自首;
湖北襄阳,一个男孩从家里偷拿300元买零食,被妈妈拎到派出所,随后民警带他参观审讯室,并配合家长对孩子进行了沉浸式教育;
安徽马鞍山,一个女孩用奶奶的手机偷偷充值游戏6000元,妈妈发现后,直接带女儿去派出所,让民警帮助教育女儿。
说实话,这样的热搜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能见到。
大家对这类事件普遍持赞同的态度。认为家长做得对,就得给孩子下猛药,不然“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那还得了。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不赞同,但也是从“教训孩子的责任在家长,不要浪费警力”的角度进行反驳。
不难看出,无论是哪种态度,对于“孩子应该被好好教训”这一点,基本没有异议。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孩子出现“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采用严厉的手段惩罚孩子,让孩子“长记性”,以后再也不敢犯了。
可这样的做法就像发现房屋某处渗水,直接把水渍擦干净一样。虽然暂时看不到水渍,但过不了多久,水还是会慢慢渗出来。
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得找到渗水的原因,再去维修。
所以,比起“怎么给孩子一个教训,让他以后再也不敢偷”,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
“偷”这个行为
只是表层问题
我想,我们都认同一个观点:不管是谁,他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都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仅仅压制他的行为,并不能让他的动机消失,问题会一直存在。只有满足他的需求,驱动行为的动力才会消失,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都很疑惑:家里不缺你吃不缺你喝,从没有亏待过你,你有什么想要的不能跟家里讲,非要去偷?
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往深里想想:孩子偷东西,到底是在满足什么需求?
尹建莉老师说过一句话:“如果孩子真偷了东西,这无关道德,只源于匮乏。”
而匮乏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物质匮乏;
一种是心理匮乏。
我们先说物质匮乏。
我记得曾有位妈妈在公号留言,她说自己小时候也偷过妈妈的钱,因为妈妈从来不给零花钱,连早餐都吃不上。后来每个星期有了一定的生活费,她就没再偷钱了。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们也给孩子零花钱,只要他买的东西有用,我们从来不说他,而且该买的都给他买了。”
问题出就出在“有用”“该买”上了。
我的一位朋友晓晓也曾偷过小卖店的雪糕。
小学的时候,晓晓住在爷爷奶奶家,老一辈信奉“钱花在刀刃上”,虽然晓晓每个月都有零花钱,但只能花在学习上。
而且他们每周还要跟晓晓“对账”,看晓晓的钱都花在哪里,但凡发现晓晓买了“没用”的玩具、饰品,或是“不该买”的小零食,晓晓就会被念叨很久。
那时候的夏天,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会买雪糕吃,晓晓想买但怕买了对不上账,就趁着小卖店人多的时候,偷偷从冰柜里拿一根,谎称已经付过钱了。
直到升入初中后搬回自己家生活,晓晓才不用“对账”,才能完全支配零花钱,从此她再也没偷过任何东西。
长大后的她跟我聊这件事时,是这么说的:“我知道偷不对,但我特别想吃雪糕,可要是买了,又没法跟爷爷奶奶交代,只能偷了。”
其实,如果能光明正大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偷偷摸摸”。
家长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孩子也没兴趣去偷。
那什么是心理匮乏呢?
简单来说,指的是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爱与陪伴,宽容与关注,在情感上也很少被回应。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身上,心理上的匮乏比物质上的匮乏更不容易被察觉。
心理匮乏的孩子,内心会觉得缺了点什么,总想要拿东西去填补。
心理学者李雪曾在文章中举过她自己的例子:
大学的时候,某天她突然想偷走超市里一个精致的盘子,当时她有足够的生活费,并不是买不起,但她“毫无来由”地就是想偷。
好在最后理智占了上风,她没有采取行动。
后来她学心理学对自我进行分析时,终于明白当时自己的“偷盗欲”从何而来。
原来,那时她的父母离婚,妈妈对她说:“李雪,你听着,你爸在外面有家庭了,还生了孩子,你爸不要你了。李雪,你给我记着,你从此没有爸爸了。”
虽然她在情绪上并没有什么波动,但从情感上切断了跟父亲的连接,这让她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被剥夺感。
这种巨大的情感剥夺,最终化作她大学时那股强烈的偷窃欲。
因为她潜意识里认为那个雕着玫瑰花的小盘子,是公主才会用的精致盘子,象征着她幻想中父亲对女儿的宠爱。她想偷盘子,实际上是想要拿回已经失去的、来自父亲的爱。
你看,偷这个行为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它是孩子表达需求的一种形式。
而我们通过孩子的行为,探寻并满足孩子的需求,他的这个行为才能真正消失。
把孩子当“小偷”
他就会成为“小偷”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惑:那照这么说,发现孩子“偷拿”钱/物,就不管了吗?
当然不是。
但简单粗暴地把孩子送去派出所,让警察帮忙教育,是万万不可取的。
这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等于是直接给孩子打上了“小偷”标签,孩子会从心里认为“我就是个坏孩子”,更容易被培养出“小偷人格”。
我小时候,邻居家有位哥哥,家教一直很严格。上小学时,他从小卖部偷拿了一根棒棒糖,被家长发现后当众扇耳光,拉到派出所让民警教育,最后还被勒令跪在家门口反思到半夜。
这样一来,左邻右舍、同学朋友全都知道他偷东西的事情了。
从那以后他再去上学,班里同学丢了什么东西,大家就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他;
他去邻居或同学家里玩,也总有人盯着他,怕他“手脚不干净”;
就连在家里,父母发现钱或物不见了,第一个问的也是他:“说实话,是不是你拿了?”
他愤怒过、抗争过,但都消除不了大家看他时眼里的那份怀疑。后来干脆“摆烂”了,偷拿东西成了他随手的习惯。而且如果别人问起来,无论东西是不是他拿的,他都全部承认。
没过几年他就再也不愿意去学校,早早辍学出去打工了。因为时不时地总是偷拿店里/厂里的东西,他在每一个地方都待不久。
后来他伙同别人一起偷盗厂里的设备,涉案金额比较大,直接被判刑进了监狱。
想起尹建莉老师说的:
“一个人之所以会“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多半是因为偶尔的过失被错误处理,一直有负面能量不断输送给他。
没有人是天生堕落的,只有环境一直在营造一个小偷,一个人才能最终成为小偷。”
如果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诚信善良、自尊自爱的人,就要用尊重、宽容、温柔的态度对待孩子。
带着满满的爱
给孩子正向引导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件事,姑姑的处理方式非常好。
首先,姑姑到达现场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抚孩子,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其次,带孩子边吃蛋糕边聊,姑姑没有严厉质问,也没有发火打骂,避免了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问责”的尴尬和难堪,维护了孩子幼小的自尊;
再者,姑姑跟孩子说“知道你是因为太喜欢这些盲盒,所以才拿了”,察觉了孩子内在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不给孩子贴“小偷”的标签;
最后,跟孩子约定这件事是“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意味着“这件事过去了,我相信你不会再犯”,减轻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也给了孩子足够的信任。
从头到尾,姑姑都没有说孩子一个“偷”字,而是始终把她当成一个好孩子来看待。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孩子没再偷拿过任何东西。
萧伯纳曾说:“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孩子的行为表面看可能是“出格的”、“坏的”,可要是我们带着满满的爱,透过行为看见他的内在需求,引导他用正向的行为去表达,他就不会继续这种所谓“出格的”、“坏的”行为。
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
父母的言行里,藏着孩子未来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