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某一天,一则普通的银行防诈骗微博下突然被骂声淹没。
如果不明就里,一定会觉得很匪夷所思。
仔细一看,倒是跟银行无甚关联,原来大家的矛头直指某个人。
究竟这个刘某做了啥天理难容的事,搞得大家这么愤怒?
仔细了解后,简直毛骨悚然。
一天,某小区居民听到一户人家里不断传出大喊大叫的声音,不堪其扰的邻居报了警。
结果发现,制造出这么大动静的是一名17岁的少年,他的妈妈声称孩子患有“焦虑抑郁症”,大喊大叫,是因为发病了。
这个妈妈,就是开头微博下大家都在骂的刘某。
刘某两口子都在银行工作,担任管理职位,在外人看来是妥妥的精英人士;
但他们唯一的儿子却患有如此严重的心理疾病,实在令人唏嘘。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对“值得同情”的精英父母被骂得体无完肤?
早些时候,在刘某一家所住的小区里,有居民曾经捡到过一只受伤严重的缅因猫,生命垂危没能救活。
社区宠物店主有点印象,刘某曾带这只猫来宠物店做过驱虫,并且刘某之前领养过的一只猫咪也不知所踪。
大家早就觉得不对劲,借着这次报警的契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刘某迫于压力承认了自己一直通过领养、购买等手段搜罗来猫咪,供有焦虑抑郁症的儿子虐杀的事实!
该社区爱宠人士曝光的一些视频里,小猫被剥皮、眼球爆裂、下颚骨被掰断……被折磨得不成样子,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很难想象一个17岁的男孩能恶劣到这种程度。
而面对儿子的此种变态行为,身为父母的刘某夫妇不但不想制止,反而助纣为虐,帮儿子找猫来虐,事后料理残局并想尽各种办法为儿子遮掩。
这就导致了17岁的儿子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虐猫成瘾……
这次也是因为正好家里无猫可虐,无法满足病态欲望的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终闹出了扰民的大动静。
人前光鲜亮丽银行高管,人后放纵儿子虐猫成瘾。
这种极具冲击力的扭曲事件很快被送上了热搜,被广大爱心人士怒火洗刷的刘某称:
“所有的报应都放在我身上,我很痛苦……”
如此痛苦,可见她也明白儿子这种行为是有很大问题的,她也不想如此;
可想出的办法却如“饮鸩止渴”一般,能让孩子舒服一会儿是一会儿,此刻先安静了再说,丝毫没有考虑过更长远的问题。
或许,这对父母也跟某些人的想法一样:
“不就是只猫嘛,又没杀人放火,至于这么情绪激动,小题大做?
人不比猫重要?”
非也,大家还记得今年5月,北京一名16岁男生张某造成2死4伤的恶劣案件吗?
在张某的课本上,就发现了“虐待”和“暴力”等元素的涂鸦。
国外曾有一项调查统计数据,大多数暴力犯罪的罪犯,都有早年虐待动物的经历,其中很多甚至还是未成年人:
而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有不幸的童年经历。
这至少向我们证明两件事——
其一,对于“父母放纵17岁儿子虐猫”这件事,有必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虽然“未成年人虐猫”这件事本身不见得能被法律制裁,但这样漠视生命,没有敬畏之心的一家人,很难不让其身边的同事、邻里等感到恐惧不安,他们身上的不确定因素太大了。
在面对网友指责时,这个虐猫的男孩就非但没有一点悔过、恐惧,反而表示“骂吧,越骂我越兴奋”。
让人不寒而栗。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这个17岁的少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而且是长期的、甚深的问题。
虐猫男孩是否真的有焦虑抑郁症,他从小到大经历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
但这种“变态行为”都具有一些共通的底层逻辑。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虐待行为其实是个体无法消化挫折的一种外部表现。
当受挫折程度超过个体的控制水平,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宣泄,他们只能借虐待其他弱小来表明自己的“强大”,以寻找畸形的内在平衡。
童年能经历的“无法消化的挫折”,不仅仅指明晃晃的“粗暴教育”,还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或许,是像我们曾经写过的女星狄莺,和她的儿子孙安佐那样——
孙安佐从小到大,狄莺每天花七个小时盯着他吃饭;
一直到孙安佐15岁,母子俩仍然同床共枕,妈妈寸步不离照顾儿子的衣食起居。
表面上看对孩子十分“溺爱”,实际上这种密不透风的关爱侵占了孩子的身心,是一种可怕的吸食和变相的虐待。
一具身体只能容纳一个灵魂,被吸食的孙安佐到18岁,仍然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都无法独自出门。
孙安佐只能想其他办法来建立和真实世界的联结感,刷自己的存在感,终于——有一天他声称要去学校射杀,随后他身上被警方搜出一把手枪和1608枚子弹。
或许,是像《狗十三》里的李玩那样,失去最珍爱的伙伴的痛苦,生命中最真挚的感情,因为丢的仅仅是一只小狗,而被视而不见,被冷漠践踏。
“情感需求”,似乎永远不如外在现实需求那么重要,因而这种“虐待”更隐蔽,更容易“积弊成疾”。
曾经就有一位妈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大女儿有严重抑郁症,一度闹到想要自杀的地步,为了哄她开心养了只小狗。
小狗的陪伴确实让大女儿状态好了不少,可小女儿有点狗毛过敏,没法继续养了。
我该怎样说服大女儿把狗送走?”
不想想其他办法,而是直接作出“牺牲大女儿”的选择,不难猜到为何大女儿会病得如此严重了。
“我也是没办法,情绪生(大)病哪有身体生(小)病重要啊!”
这位妈妈大约是这样想的吧,不能说不对,只能说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近几年,在家庭教育中流行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性教育、挫折教育、自驱力教育……
其中还有个“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孩子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
可什么样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的身体力行。
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乱年代,一个爸爸送给孩子两条小金鱼。
没过多久,孩子爸爸在战乱中以身殉职了。
妈妈带着孩子们逃难,战火纷飞中,仍然不嫌麻烦放弃了一些财物带上了两条小金鱼。
因为这不仅仅是爸爸送给孩子的礼物,更是两条鲜活的生命。
其实啊,根本就没有什么单独拎出来自成一套的“XX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散落在这样的小细节当中,被一个孩子自行整合成未来的处世哲学。
可以不爱,请别伤害。
对小动物是这样,对孩子亦是如此;
对待生命的态度,大抵都是相通的。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