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南郑编的老大爷蒲扇,到西班牙卖成奢侈品

2019-12-03   贞观




2019年的夏天,西班牙时尚奢侈品牌罗意威,赠送给VIP客户的蒲扇,在instagram、小红书以及微博等社交平台上风行一时。



这把蒲扇来自于汉中南郑区黄官镇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国外奢侈品牌,中国农村土味产品,就此产生一种魔幻结合。


这背后,是陈良顺在30多年的漫长时光中,所埋下的一个时空伏笔。



1



1997年12月27日,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上映。一番或热闹或戏谑的剧情之后,在影片的最后,葛优留下了一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经典台词。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这一年,可供怀念的事情太多,但对于想要改变生活的农民工来讲,1997年的记忆依旧是从南下大巴车以及绿皮火车上的人潮中开始的。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过后,中国经济改革迎来新高潮,东部沿海城市出现大量劳动力缺口,这一年大约4000多万农民工如浩荡巨流一般涌入东部沿海省份。


巨流的背后,是普通人想要改写命运的自觉性。


有数据显示,1993-1994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增加到6000万,1995—1996年达到约8000万。东部沿海省份吸纳了中国逾60%的农民工。


到了1997年,打工潮依旧汹涌如昨,东部沿海城市如同巨大的磁石,每天都在吸引无数开创新生活的人们。


这一年2月份,26岁的陈良顺,从汉中南郑黄官镇老家出发,坐着绿皮火车一路南行。穿过一座座小城,穿过高山、平原、大江、大河之后,最终在浙江一个汽水厂落脚,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


眼前的一切让他如坠梦幻,日夜轰鸣不止的机器,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摩天大楼,身处的城市到处都是人声鼎沸。


很快,他得出一个粗浅的结论,这边的经济水平,比他老家领先二十年


随着打工潮出去的人们,像是登上新大陆一般兴奋。城市里所发生的一切都令人着迷,无数梦想在那个时代发酵。就连后来的心灵鸡汤杂志,都在记述当年的打工者们在发达地区是如何从一穷二白成为富豪的传奇故事。


那是一个让人目醉神迷,心旌摇曳的时代。


但仅仅过了半年时间,陈良顺却选择逆流而上,回汉中老家。


他对自己的藤编手艺,还没有死心。


汉中南郑黄官镇西接秦岭,南临巴山,被称作是藤编之乡。因为气候温润,这里生长的青藤柔韧细腻,世代生活在此处的人,进山将青藤割回来,经过蒸煮、剥皮、漂白、烘干,编织成各种生活中所使用的器具,然后自用或者售卖。


图片由陈凌凯提供。


陈良顺从7岁开始,就跟着家里人学藤编。


回到老家的那一刻,他对未来最大胆的想象,是每年能挣一万元。他没想过三十年后,自己的藤编公司一年营业额会达到4000万。



2




陈良顺最初的商业启蒙,来自于他的父亲。


1982年,陈良顺的父亲回到家,召集家里所有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他宣布,自己准备开一个家庭小作坊,以后专门售卖藤编制品。他家里一共7口人,人人都会藤编,产量不是问题,编好了就带到庙会、南郑县城(现南郑区)、汉中市去卖。


但陈父显得信心十足,说是自己刚参加了一个会议,会议上说国家现在提倡大家搞经济了。


这是改革开放的头几年,所有事情都是在摸索中展开。



1981年,中央明确提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全民经商的火种,就此被引燃。


1982年,义乌县政府发出的一号《通告》,里面提到四项内容:允许农民进城、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个体户长途贩运、允许竞争。


紧接着,第一代义乌小商场开业。全国各地每天都有个体户的消息,那个年头,能成为万元户,都会被写进新闻里。


几年后,经商浪潮更加汹涌,坊间流传“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无数我们至今听来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就发生于那个时候,比如牟其中罐头换飞机的故事。


黄官镇的藤编制品,也有过令人怀念的辉煌时刻,鼎盛时,义乌做生意的商贩们云集于此,大量收货,从藤椅到蒲扇,然后装车,源源不断的运往外地。


图片由陈凌凯提供。


初中毕业以后,陈良顺就加入到了家里的藤编事业之中。26岁那年,陈良顺对藤编心生厌烦。


觉得这活太枯燥,太辛苦了。


小到篮子,大到凳子,全靠手工编织,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也就是说除了干农活之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藤编上,手上一年四季都是伤口,最主要的是挣不了多钱。


客商们仿佛一夜之间消失无踪,编织好的家具摞在家里,无人问津。



那个时代留守农村的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外出打工者们所带来的冲击。未曾了解的世界,未曾见过的新鲜玩意儿,以及那份比种地更令人眼热的收入。


但在南下打工6个月后,陈良顺又选择回家,打算一门心思的做藤编制品的生意。


跟他父亲相比,陈良顺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全面停止,货币化分房的时代彻底来临。先富裕起来的人们,除了对居住环境有所要求之外,也对家装有了更高的要求,全国各地的家具城应运而生。


时代巨轮向前,站在甲板上的人,是最早感知到风向的人。


陈良顺将编织好的成品拍成照片,装进包里。然后跳上开往外地的大巴、火车。


从汉中市的四县一区开始,到陕西各个市县,再到西北五省大大小小的家具城,几乎都有陈良顺风尘仆仆的身影。


这注定是一份辛苦差事。



2001年,陈良顺被一场大雪困在去往兰州的火车上,直到几天后,才跟家人取得联系。从兰州他又转到天水,再到西安,拜访客户之后,又奔赴延安。


每到一处,他会把洗好的照片给每个在家具城做生意的人看,然后把对藤编家具感兴趣的客商邀请回汉中看实物。


谈好了生意,陈良顺送走客商。然后开始下乡收货,最后装车,再跟着车一路奔向外地。


地处秦巴山区的黄官镇,就此通过村民手中晃动的一根根藤条,与外面的世界产生勾连。他们编织出来的棕垫、藤椅、沙发等家居用品,源源不断的被陈良顺运到各处,之后走入千家万户。


2015年,黄官藤编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良顺是第五代藤编传承人。


隔着不算是漫长的光阴再回头看去,陈良顺踏上回家列车的那一刻,其实是黄官藤编被救活的瞬间。



3



时代浪潮汹涌向前,旧有的传统手工艺阵地在不断失守。


新世纪来临之后的十几年间,随处可见媒体对于老手艺濒临失传的报道。


以陕西为例,宝鸡凤翔泥塑在新世纪之初几乎绝迹。有200多年历史的扶风碗碗腔皮影戏,到2013年,会唱的不足十人。曾经被写入教科书中的安塞腰鼓,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2017年过年时节,有人去麟游拍麻夫社火,他在现场看到,闹社火的演员,年纪都在55岁以上。


人们所能接触到的关于陕西的传统手工艺,如木版年画、秦腔、泥塑、剪纸、西安鼓乐、景泰蓝、皮影戏……都在本地的媒体报道之中出现过,这些报道的主题几乎一致。


后继无人。


没人愿意干的背后,其实是这些行当,已经很难再挣到可以养家糊口的钱。人们怀念小时候逛庙会看到的泥塑、木旋玩具,但也仅仅止于怀念。


2005年,藤编生意销量飞涨,陈良顺组建了团队。两年后,他注册品牌,成立良顺藤编有限公司,主营手工编织的家居用品,涉及到藤编、棕编、竹编、草编四大类。



在这之前,他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做竹编的全镇剩下60户,棕编50户,藤编不足百户。


当后来的大部分非遗传承人们,大谈非遗文化,并表示所处行业后继无人时,陈良顺正在一门心思的寻找一切商机,并把离开的人重新拉回来。



汉中市开始做旅游业,他跟着开了好几家农家乐,家具都是从他的厂子里拉过去的,他觉得这是个展示藤编制品的机会,说不定有商机在里面。找专门的设计师,设计能跟上当代人审美的藤编制品。开编织培训班,找老师父带徒弟,带出一个徒弟给师父2000奖金。


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1.62亿,半年后这个数据翻了一番,2009年底,网民数量达到3.84亿,到2012年,这一数字增长至5.6亿。这一年,手机淘宝累计访问用户突破3亿。


普通人的购物方式从线下实体店,开始转入互联网。


购物方式越来越简单便捷,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人们纷纷涌入各大电商平台,指尖轻轻滑动,选好自己心仪的商品,然后下单支付,等着收货。


陈良顺也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汐巨力。



与他认识的客商里,有人开了网店。跟他讲,你的货,我都放到网店上去卖了。他的生意越来越好。


2014年,陈良顺给还在读大二的儿子陈凌凯讲,咱们自己开一个淘宝店


第一单大生意来自于某天晚上11点多,还在学校的陈凌凯,手机提示有人下了一个700多块钱单,开始他以为自己看错了,下床打开电脑,登陆淘宝,发现是有人买了两把椅子。


一切在此,仿佛是按下了快进键,风驰电掣的情节即将到来。


网上下单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店铺从淘宝店开始,到阿里巴巴,到天猫店,再到京东、苏宁。良顺藤编的产品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的被卖到全国各地。


销售额也在逐年增加,2017年,他们的藤编年销售额达到4000多万。



把蒲扇放到网上去卖,是陈良顺的主意。他为每一件东西,寻找适合的市场。


2014年,陈良顺下乡收蒲扇,仅仅收了500把。2015年,陈良顺放在网上售卖的扇子,卖出去4000把,到了2017年,他们在网上卖出去十一万把。曾经只剩下5户编扇子,已经发展到了260多户。


在陈良顺眼里,藤编之中藏着无尽的生活。


“厂子里有个师父,每天早上八点来,晚上八点走。对这个(藤编)爱的不行,因为编这个让他感到快乐。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产业做大,带着大家一起快乐。”


他每天8点多赶到工厂,晚上八点多离去。在附近包了地,发展成一个万亩青藤基地。


图片由陈凌凯提供。


每年会跑各类展销会,推销自己的产品,考察市场,调整产品。


一如当年一般忙碌。


但无论时代再怎么变化,陈良顺始终没改变的是,他的所有产品全部都是来自手工编织。每一个藤编制品,从原材料到成品,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全都是手工作业,每一个产品都是不同的。



4



今年的七月份,王一博因为拿着一把蒲扇登上微博热门,他因此被称作王大爷。



但很快就有人在微博上讲,王大爷可时尚了,那把扇子是罗意威的。


这是一家创立于1846年的西班牙皮具奢侈品牌,延续百年,没有改变的是,每一件出售的物品,大部分都是手工作业。在过去几年,他们在中国挖掘过剪纸等多项非遗产品,作为送给VIP客户的礼物。


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7月7日,德云社广德楼的一场演出中,相声演员王九龙手持的蒲扇,也来自罗意威。


摄影师:洛安吉/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明星之外,追逐时尚潮流的人们,也不断在微博、小红书上晒出来自于罗意威的蒲扇。


互联网的发展,让一切不可能,逐渐成为现实。


从被人戏称是老奶奶蒲扇,到被奢侈品牌选为礼物,这个合作是陈凌凯谈下来的。二者是通过陈凌凯在阿里巴巴上开的店联系上的。


从2018年底开始谈,在接触之前,对方已经考察过许多种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扇子。一直到第二年4月份,这件事情总算敲定。


今年11月11日,陈良顺父子的身影出现在天猫双十一重庆分会场。在会场上,陈良顺面对几十家媒体,讲述关于藤编的一切,这一度让他觉得紧张,“那么大的活动,几十家媒体,害怕说错什么话。”


归来之后,生活一如往常。


陈良顺每天都待在自己的厂子里,继续带着乡亲一起快乐。事情依旧很多,收货,组织培训班,种植编织所用的原材料,扩充人手,他不担心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反倒是担心供货量跟不上。


陈凌凯依旧负责电商,他打算等这块业务彻底完善之后,出去跑一下,多增长一些阅历,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机会,让藤编的出路更多,以后要是能为更多的非遗产品服务,就更好。


最近几年,陈良顺参加过很多次有关于非遗的展会。


他跟许多非遗传承人聊过天,也明白大部分非遗的困境,他给人分享过自己的经验,五花八门的非遗,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产品,每个产品要寻找自己的市场。找到了市场,非遗才有后路,才会有传承。




作者 | 陈锵 | 贞观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