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成绩挺好,为什么长大了反而不行?很多老师、家长都说,是基础。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期的基础不扎实,就会导致后期的一步步塌方。
但是,有一些小学生,明明原来也是能考双100的“尖子生”,这样的孩子不能说基础不牢。可是到了初高中,成绩还是出现滑坡现象,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有家长总结,在孩子小初高的12年学习生涯里,有一个怪圈般的“3年效应”。就是孩子读书三年一个槛,迈过去了万事大吉,迈不过去就能让人愁死。孩子学习的关键,究竟在哪?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学制,是小学6年、初中高中各3年?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孩子因为考了98分而痛哭流涕,因为全班只有他一个人没考满分。但是到了三、四年级,能听到全班满分的现象就少了。
有人说,这是因为孩子学习的知识变“难”了——“从小学3年级开始,学校开始逐渐看重孩子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学习开始以阅读为主,向写作过渡;数学开始增加应用题,计算难度增加;英语要求背诵单词,出现基础语法。”
“每三年,孩子所学的知识难度就会上升一个台阶。”所以,有的孩子就跟不上了,这样的解释看似很合理。
但同样的难度和内容,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学的好?有孩子原来学的也挺好,却开始出现了问题,是因为智商差距吗?那些学习好的同学的秘诀是什么?
在学习中,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学习,就是学习知识。在来川通用学习方法30讲里,来川老师曾提到,“知识的定义,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规律”。
让孩子理解“规律”其实不难,这就在像给孩子介绍一项“游戏规则”一样。但是像让孩子真正会“玩”这个游戏,好像光知道规则不行,如果想要“玩”好,一般来说还需要一点“技巧”。
回归到学习上,低年级的时候学习,更像在熟悉一些基础规则,只需要我们记住“1+1=2”,记住“已”字的写法,记住“Yes”和“No”的意思,就行了。这仅仅在考验着我们的记忆,背诵就对了。随着学习的深入,记忆不再能支撑起所有的规则,你需要对这些规律进行总结、压缩,需要许多其他能力去通关“游戏”,需要有“攻略”来克服其中的难题。
到这一步,需要学习的内容由规律性的“知识”占主导,逐渐转变为由“能力”和“方法”占主导。考试中对孩子考察的内容逐渐变了,这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也是孩子在“不适应”期成绩一落千丈的原因。
“每三年都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到上初中、高中,每三年一个阶段,孩子学习所需要掌握的内容,都将迎来一次井喷式爆发。除了打好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方法,以及习惯的培养,在转折点来临的时候,都是孩子是否能通过考核的标准。
孩子6-18岁里长达12年的学习生涯,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突破“3年级现象”的最有效办法。小学的拖拉,到了初中就会变成完不成作业;初中的死记硬背,到了高中就会变成知识的无法“吃透”。如果真的要说孩子的学习关键在几岁的话,来川老师只能说,养成好习惯,从6岁读书开始,越早越好。
如果你对孩子的学习还存在困惑,不妨去试听一下来川通用学习方法前3节限时免费,如何让孩子培养好的习惯?如何高效学习?为何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成套的学习方法?你的困惑,就是来川的解决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