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处于7-12岁,学习不自觉?做好这4步,还给你一个乖宝宝

2019-07-04   来川父母课堂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成儿童自觉的纪律性,这是儿童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一个能够做到自觉、主动学习的孩子,肯定是所有父母都想要的。

通常来说,我们讲一个孩子“学习自觉性”强,主要是指孩子能够在没有家长、老师的提醒下,也可以好好执行学习的任务。

而这仅仅是做好了“主动学习”的第一步。

01 自觉学习≠主动学习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不保持学习的人,最终是会被淘汰的。

所以我们想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是更希望孩子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保持自己大脑内的知识不断更新的意识。

“自主学习”的意思正如它的字面,是自己主动学习——强调的是行动的力量来自于内心。

但自觉性,往往还是屈服于外界权威的意志。也就像许多孩子,一旦脱离父母、老师的监督,到了暑假、上了大学后,学习的主动性就骤然下降,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主动学习能力。

02 如何培养孩子主动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自我决定理论》中提出,在人们社会化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自主意识”的方向去成长。人们往往还要受到“他控行为”的影响。

这就像孩子天性就是喜欢玩,但是父母不会任孩子只玩耍、不学习。

所以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巧妙使用这种“他控行为”,使其变成孩子的“自主意识”,而这个过程,大概要分4个阶段。

1、适当的“奖赏”和“惩罚” 。比如孩子考了一百分,妈妈就奖励孩子100元零花钱;数学考了不及格,回家便需要挨打。这就是最原始的“他控”行为。

一般来说,这样的方式刚开始都会比较凑效。但是时间一长,一旦奖励或惩罚,对孩子失去了吸引力或威慑力。这样的他控作用就会失效。所以这个方法不是长远之计,要向下一步进发。

2、自控的开始,价值观的引导。不管是奖励也好,还是打骂也罢,免不了要给孩子“讲道理”。不管是通过赞美,激发孩子上进心,还是通过责骂,希望孩子能有所内疚、反省,都是希望孩子认同你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控制目的。

3、价值观的认同,养成自觉意识。许多家长们从小都会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的任务就是去学校上学。当孩子也形成这种认知后,像每天上学这种事,便是不需要督促的。

有的孩子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等到长大后突然有一天才幡然醒悟,也是在价值观上,终于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4、学习“主动性”的养成。仅仅让孩子彻底完成这种价值观的认同还不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尝到因此获得的成就。当他依靠着这套方法路径,取得足够的成功时,他才会最终认可这一套体系。

就像以前有个新闻,一个男孩子高中辍学,到社会上打工后,才明白:一纸学历究竟有多重要。后来他哭着会来求父母再让他读书,最后顺利考上重点大学。

通过适当的鼓励、奖励,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感受成功的喜悦,最后认同这一价值观。是培养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必经之路。这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而在这4个阶段里,如果想要孩子听得进去你的“价值观”,简单粗暴的批评和责骂肯定是无用的。所以,亲子关系必然也是一个考验,这一点还需要各位家长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