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庆木
老巢城人都还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巢城繁华的东门外大街上有一座历史久远的石拱桥,这就是施家桥。十分可惜的是,这样一处载入史册的巢城地标性的古建筑,却消失在城市建设的铲车下,湮没在历史发展的烟云里。今天重提这座消逝的石桥,就在于她不仅印记了古巢城的沧桑岁月,也经历了新巢城的发展和变迁。
一、斯桥成史六百年
施家桥原名丰稔桥,诞生于明代永乐年间,成桥距今已有600年之久。清康熙《巢县志》正史记载:“施家桥,旧志为丰稔桥,在县东城外。”
古巢县春秋始城巢,唐宋之前,治所在现城北郊五里墩处。其后,县城南移至卧牛山麓傍水而建。元作砖城。自明朝起,县城数次改建,并形成“四门九街十八巷”的格局。其中,出东门城口便是东大街,而施家桥就建在东门外大街上,位置比较显赫。开始,此桥只是县城向外延伸、连接城乡交通的普通桥梁;而后,随着县城的扩充,她就成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巢县志》刊登了署名陈瑞写于明成化庚子年(1480年)季夏的《重建丰稔桥记》,对此桥的身世描述较详:“巢城东有丰稔桥,界道之中,东西陆行,南北舟行,内通金狮港、东塘等圩,外接天河,源流甚远。……旧有木桥,形体虽具,而规模未壮。……至宣德三年(1428年),僧人真童易以石桥木栏,规模始壮矣。至后木栏颠朽,景泰庚午(1450年),居民姜旭、姚让自捐财物,易以石栏,规体尤丽。……成化年(1465年)来,栏桥俱圮,往来告病。……乡老谷容等,先自施财及募缘,同邑上舍赵资,乡市之士民、金陵富商,轻重乐助,重新建造。起工于成化己亥年(1479年)冬,毕工于庚子(1480年)夏。……自兹以往,桥道坦平,陆行无颠踬,舟行无窒碍……”。
施家桥历经艰辛,自明清至民国、并延续到解放后,一直是巢城的一处重要古建筑,同巢城的建设发展休戚与共。在1980年代之前,施家桥见证了原巢县城东区域的繁华景象,在巢城极负盛名。
二、相依巢城东大街
老巢城东门外大街自东门城口向东一直延伸到洋码头,约一里多路长。东大街与天河平行,顺河势而建,两侧多二层楼房。街道是青石板铺成,有3米多宽。施家桥居于其中段,与东大街相依相伴。东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商店、货栈、酒楼、旅社排列有致,经营京广杂货、绸缎布庄、酱园糟坊、糕点药品、竹木农资、土产瓷器、书店相馆、理发浴室等,著名的商铺店家有施家桥酒楼、朱德泰酱坊、肖记南货店、王义源杂货店、张恒春药店、青莲池浴室等。民国25年(1936年),巢城万丰米厂在东门城口开办,并自备动力白天加工大米、夜晚发电照明。以后对外送电,仅供少数富户、商贾照明到午夜。抗战后,在东门城外钟家巷处正式建发电厂供应县城用电,直至1958年终止。那时,东门外施家桥一带店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饭店、酒楼和浴室晚上也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每逢节日期间,街道人群熙来攘往,有时竟把施家桥挤得水泄不通。
解放后,国营的城乡供销社、商业公司也在东大街上开店设铺,与公私合营商店、个体小店同享市场,施家桥两端的街道依然人气兴旺。只是在1958年后,县城的后街辟为东风路,新建楼房鳞次栉比,门面新颖,商店兴隆,从而凝聚了全城的商情与人气。于是,东门外大街和老城区的另外几条街道一样,经营门面减少一些,有的商店改为民居了。虽然在施家桥走动的人流有所减少,但街道两旁百年老宅众多,老街的居住交通作用却依然如故。
三、相伴县城水陆码头
旧时,施家桥所在的东门外大街是巢城市面特别繁华的街道,缘由其有水陆码头的襄举这一独天得厚的条件。古往今来,巢城一直是巢湖经裕溪河通往长江的最大港口和重要枢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芜湖至合肥客轮开通停靠巢县港后,水路航运发展起来,其后巢县至三河、巢县至柘皋通行客轮。解放后,巢县港一直开通至芜湖(转无为)、至合肥(转庐江)和至柘皋的航班。轮船码头就建在施家桥东侧,后来建有高大、宽敞、明亮的候船大厅。每天早上乘船的旅客手提肩挑行李,熙熙攘攘排队上船。下午两点多钟,从芜湖、合肥开来的轮船又将旅客送到码头,接客人群招呼声、谈笑声在大厅里响过不停。
淮南铁路于1934年建成通车后(抗战时一度中断),巢县站向南只走一段约一华里路远的朝阳路,便与轮船码头相连。解放后,铁路发展较快,每天南来北往四趟客车对开,大量的旅客在巢县站上下车;另有两条货运支线直达天河边码头,各类木材、煤炭等工业物资和粮食等农副产品也在此装缷。这里整天车水马龙,火车轮船汽笛响过不停,搬运工人终年忙碌,送货、接货的汽车与船只在码头络绎不绝。无论车船司机拉货装运,还是商家货主送货取物,他们都习惯上说,要到施家桥那边的码头上去。
1950年代,从洋码头到东山头的河岸边,各类货栈、仓库建立,饭店、旅馆随之兴起。巢城钢铁仓库、工业品仓库、盐业仓库、水上运输社,及住宿条件较好的巢湖旅社就在施家桥附近的后街上依次排开。繁忙的水陆交通带动了东大街区域经济的发展,施家桥一带成为整个县城最具活力、人气最为旺盛的地方,呈现出繁华的市容街貌。此情此景一直延续多年,至今依然令人难忘。
四、牵手天河与洗耳池
古巢城有“洗耳芳池”一景;记述着5000年前许由在池边洗耳,从远处牵着老牛的巢父问其洗耳缘由的传奇故事。其中的洗耳池就在施家桥的北面。《康熙·巢县志》对此亦有记载:“……在教场西,相传为许由洗耳处,……万历丁丑岁,知县陈经言甃石修方池,仍于池后空地构瓦房三间,立碑记之。……”前人写诗作赋,对洗耳芳池美景大加赞颂,明隆庆时巢县知县陈九春有诗为证:“……,花月临池描犊影,虬枝盘石印瓢痕。可能洗净乾坤垢,处处皆为尧舜村。”
古时,洗耳池一带水域辽阔,与金狮港(即现巢湖中路一带,曾是圩口,解放后建有鱼苗场)相连,向北可通安城圩、东塘圩。向南,通过施家桥的一段河道接上天河。岁月更迭,时过境迁,其后洗耳池便风光不再;很长时间里,她只是施家桥后面一个普通的水潭。本世记初,巢湖市政府重视,投入大量经费将洗耳池一带建成水景公园:碧水、绿树、繁花,园林葱笼;亭台、水榭、雕塑,人文景观。现在,这里游人临池亲水,欣赏自然优美风光,品味华夏文化内涵。可是,人们可曾想到,这里原来曾有一座古施家桥,池水就是经过她与天河相连啊!
天河是古濡须河(现称裕溪河)流经巢城,从原东山头粮站到西安桥一段约4华里长河道的美称。天河又是巢湖的东出水口,她流经巢城是作为护城河而顺城墙外沿过东门,再从施家桥出城区,然后向东一直流到长江。因此,天河是往来于芜、无、和、含和合、庐、舒、巢八市县漕运船只航行的必经之道。古巢城的沿天河街道(东门外大街、东河街与西河街),指的是从施家桥到东门城口、再到大西门城口一带。站在卧牛山高处看,由裕溪河进巢湖、或往来巢城东西的木帆船通过天河时,桅杆林立、帆篷交错;由于房屋遮挡,见到的却是片片白帆在屋顶青瓦上徐徐移动,这就留下一道千古绝唱的美景——“屋里行舟”。此景一直保持到解放后,只是到了1962年,因西坝建成而阻断天河航运后才消失。
施家桥在天河边,与巢城东乡裕溪河边村庄的老百姓保持着一种紧密的水路联系,也与他们形成一种天然的水缘关系。巢县东乡和含山、无为的沿裕溪河农民或进城售卖蔬菜等农副产品,或购进生产及生活用品,均从东大街进出。往来城乡的男女老幼视施家桥为自己的村邻,都愿在此驻足,并时常去附近的饭店面馆小吃。更有店家的熟客还常来叙谈乡情,并把店家作为邮驿收管信函。村民们划船上街卖物购货时,就把船停在施家桥附近的岸边,人群在这里聚散,河边从早到晚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此外,渔民们划盆驾船到天河一带撒网捕鱼后,也将捕到的鲜活鱼虾提到施家桥附近的饭店酒楼出售。更热闹的是,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沿河村庄农民们划龙船到天河一带角逐比赛,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前来观战,施家桥一带更是热闹非凡。男女老幼奔跑在河岸边,叫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古桥毁于东坝路
巢城地处水乡泽国,城区地势不高,易受洪水侵袭。且不说1931年与1954年的长江中下游全流域特大洪灾使城区大部分受淹,就是1969年、1979年与1980年几次汛期大水,也使城区低洼处上水,巢湖路、东风路街道居民靠小船才能通行。因此,城市防洪问题一直为政府和市民所牵挂。
1981年,为解决老城区防洪问题,当时县委、县政府决定兴建巢城的联圩护城与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具体为建设“两沟、一坝、一站”(即东西撇洪沟、裕溪河拦河坝和城区防洪排水站)主体工程,保护城区和近郊约18平方公里区域不受洪涝灾害。其中,裕溪河拦河坝(天河东坝)即在城东施家桥附近建设:坝高13.5米,顶宽8米,碎砾黄粘土,机械夯实,坚固牢靠。以上工程建成后,在1983年与1984年的汛期即发挥效用。随后,在1991年的特大洪水灾害中,更是抵御了洪水侵袭,保护了主城区安全。
在东坝建成后,为发挥其跨天河的交通作用(当时跨天河只有新华书店处一座桥梁),随之又把洗耳池通天河的一段河道填埋,并把施家桥拆除,使东坝道路延伸到东风路,成为官圩与东风路的连结道路。从此,连接洗耳池与天河的水道变成了涵洞,而施家桥也就消失了。东坝道路的建设,虽然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但却使施家桥这座历史古桥毁于一旦,也使填河阻断水系的负面作用显现出来了。这是当初设计与建设者所没有考虑到而留下的一件憾事。
尾 声
东坝建成使得巢城在汛期能保持一方安澜,但是,它堵断了环城河与裕溪河的沟通,使环城河水变成“死水”,不仅使城内河道的排洪作用大为削弱,也加剧了城河的污染。2009年,桥闸合一的裕溪路东桥在城东建成,东坝便失去了城市防洪功能。2013年,世纪大道延伸跨天河大桥建成,也大大削弱了东坝的交通功能。这样,拆除东坝,沟通天河与裕溪河,让城区水活起来,便逐渐摆上城市建设的议程。2015年下半年,东坝拆除工程正式启动,也给施家桥的恢复重建带一丝生机。因为,东郊城区“活水靓城”的实施,最好的办法是恢复洗耳池与天河之间被填埋的河道,并重建东门外大街上的施家桥,从而沟通洗耳池与天河的水系。
笔者作为一名从小在巢城生活多年,现有又居住在此老巢城人,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也对施家桥的命运极为牵挂。2015年下半年听说要实施拆除东坝工程后,对恢复重建施家桥这一历史古桥寄于希望,曾数次到市规划与城建部门反映意见与建议。
其一是:因距原东坝东西不远处有巢湖路与世纪大道两座跨天河大桥,不必在东坝原址劳民伤财再建城市交通桥;
其二是:从洗耳池到天河恢复原河道,并在靠天河边重建施家桥(即把桥从原东大街移至河边新路)。这样,不仅可沟通城区水系,达到活水靓城效应,也能使这座历史古桥重放光彩。
然而,市有关部门怕恢复河道会影响两旁楼房安全而未作考虑,此项建议就未被采纳。接着,东坝桥经过两年施工,在2017年中建成。虽然其交通作用不足,只是城河上的一座景观桥而已。于是,恢复重建施家桥就不再可能了。悲呼!施家桥这座历史古桥就这样彻底消逝了,但是,她将永远留在城市的美好记忆中!
最忆是巢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A86rm4BMH2_cNUgxI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