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芽头的是高端茶,有茶梗的是劣质茶,这就是茶叶的分类方式吗?

2023-11-09     小陈茶事

原标题:纯芽头的是高端茶,有茶梗的是劣质茶,这就是茶叶的分类方式吗?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工作中,每个领导都有不同的风格,也都有偏爱和讨厌的对象。

比如,在《红楼梦》里,贾母和王夫人器重的下属,完全不同。

贾母是标准的“外貌协会”,最喜欢漂亮的、言谈直爽的姑娘。

像凤姐、晴雯这些人,就很受贾母待见。

至于袭人,相貌普普通通,性情也不张扬,没什么特点。

所以,在贾母看来,必然是无法和晴雯相比的。

贾母将袭人和晴雯派给宝玉,前者只是单纯为了照顾饮食起居,后者才是符合妾室的人选。

到了王夫人,则完全相反。

虽然王夫人平时吃斋念佛,立了个“慈悲心肠”的人设。

可面对年轻的丫环们,特别是长相出挑的丫环,像晴雯、芳官、四儿,一直分外嫌弃。

而像袭人和麝月那样,笨笨的才好。

或许是多年来,她吃够了赵姨娘的委屈,而贾家的基因里天生喜欢漂亮女子做小妾。

所以,她必须严防死守,不能让历史重演。

但是,孔圣人早就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2》

对待人,有人注重皮囊。

对待茶,同样有人在意外表。

想必各位茶友,都听过类似的言论:

“高端茶都是芽头为主的,连叶片最好都不要有,如果有茶梗,那肯定就是粗料子,等级低,泡出来茶汤味道也很粗老,不好喝!”

其实,这种观念产生已经非常久了。

以芽为贵,来源于历史悠久的贡茶特权制度。

自古以来,肉食者鄙。

那些王公贵族们,身居高位,领着丰厚的俸禄,在喝茶这件事上,自然也是追求奢靡。

以炫耀和显贵的心态,来喝茶。

所以,自那时起,就已经萌生出了对名山茶、名地茶以及单芽茶的痴迷。

这种痴迷,是几近病态的。

采摘得越早越好,越嫩越好,于是当时早春的绿茶多是春芽头的茶。

有道是,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民间对原料的选择和制作,围绕着嫩、早、绿、芽。

这股风气,在宋徽宗冬至就喝上“早春茶”,到达了极致。

正因如此,中华上下五千年,残余的影响,代代相传,亦影响了如今的茶客。

时至今日,你依然会发现,每年开春,都有人赶早喝茶。

大家都想喝到最早做出来的一批新绿茶,称其为“春天的第一杯茶”。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突显自己的品位,比起旁人更加超前,更加有实力、有面子。

另外,江浙一带的绿茶,还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

然而,喝茶真的是全芽茶更好,而有叶片、有茶梗的茶叶,就没档次吗?

当然不对。

《3》

古时候的民间,也有清醒的懂茶人。

明代的屠隆就在《茶筏》里,颇有见地的写道,“采茶不必太细,细则初芽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

放到现代的采茶、制茶标准上来看,确实很有道理。

茶叶作为农作物,采制的过程中,应该顺应天时。

什么时候适合采,按照什么标准去采,都有讲究。

不应该一味地求嫩、求早,否则成品茶的茶汤滋味,反而空洞无物,缺乏内质。

更何况,如今有六大茶类。

分别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

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采摘标准,即便有茶梗,也要理性看待。

我们以白茶为例,具体展开说一说。

市场上的白茶,主要分为三大类,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仨的长相,完全不一样。

白毫银针,一旗一枪,芽头饱满肥壮,几乎没有茶梗。

白牡丹,一芽一、二叶,芽头秀美,叶片细嫩,有茶梗,但也只是细细的一截,十分嫩。

寿眉,一芽三、四叶,芽头修长,叶片略有点宽,茶梗更长一些,存在感强。

特别是秋寿眉,身姿舒展,大开大合,叶片宽、圆、厚,茶梗粗壮。

因此,在不了解白茶的人眼里,毋庸置疑,白毫银针肯定是最顶级的。

寿眉则由于外形太“粗犷”,太豪迈,而被视为低端茶。

但实际上,品质好的寿眉,产区好、工艺好、储存好,营养物质也是极其丰富的。

不同品类的白茶,有不同的香气滋味,也有不同的营养配比。

譬如,黄酮类物质,就大量生成在寿眉里。

秋寿眉中,因为气候的原因,还蕴藏着充沛的花青素……

虽然村姑陈平时不爱提功效,但今天为了寿眉,破一次例。

之所以如此,是希望各位理性看待寿眉,试着接受它那与众不同的外表。

《4》

寿眉身上的茶梗,有什么作用?

符合采摘标准的茶梗,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

可以理解为,当茶叶还长在树上,没有被采摘下来时,梗能够运输水分和养分。

而采摘下来以后,这些物质,就有一些余留在了茶梗里。

尤其是果胶物质和可溶性糖,能让茶汤泡出来以后,更加地甜润、稠滑,有浆感。

正因如此,你才会觉得,才刚做好一两个月的秋白茶,茶汤格外柔滑细润。

有一部分,就是茶梗的功劳。

所以,喝茶的时候,不必把茶梗挑出来,直接冲泡即可。

另外,有了厚实的叶片,以及粗壮的茶梗,高山的寿眉压饼以后,细胞破壁,细胞液溢出到表面,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了物质交换。

那么,久而久之,就有机会陈化出枣香。

老茶客应该知道,有枣香的老白茶,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不过,在市面上存在着一种异类。

很多人称其为“扫把白茶”,顾名思义,就是茶梗特别长,叶片特别多的茶,捆在一起,就像扫把。

这种茶,本质上已经不属于白茶了。

因为不管是白毫银针、白牡丹还是寿眉,它们采摘的都是茶树上的嫩芽、嫩梢部位。

采茶时,根部用手指轻轻一掐,就能采下来。

至于扫把白茶,很显然是人为故意采老。

那些茶梗,硬得像小木棍,已经木质化,太粗老了,没有什么营养物质。

这类不伦不类的茶,才是真正的低端茶,不入流!

《5》

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能太绝对。

尤其是,不能光凭外观来评判。

以貌取人不合理,以貌取“茶”,更是草率。

茶叶的品质,从来不以“梗”来定,而是要全面、综合地评判。

有的茶,的确是芽头为主,不容许叶片和茶梗的存在。

但有的茶,正是因为有了茶梗的加入,茶汤滋味变得更加饱满有韵味。

以芽为贵,一刀切,对于任何茶叶来说,都太不公平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7515a4b15854feab17028a14a7d1e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