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9岁就厌学了,我带他去工地搬了1天钢筋!”

2023-03-22     尹建莉父母学堂

原标题:“儿子9岁就厌学了,我带他去工地搬了1天钢筋!”

“儿子9岁就厌学了,我带他去工地搬了1天钢筋!”

前段时间在社交平台上看见这么一条热搜:爸爸带厌学男孩工地搬钢筋。

事情发生在广东,9岁的男孩刚上4年级,就哭着喊着跟爸爸说不想上学读书。爸爸好说歹说都不管用,孩子就是铁了心要出去打工。

实在拗不过,爸爸一狠心:“我那里有个工地,让你体验一下。”

结果废钢筋刚拉了一天半,儿子就哭着和爸爸说:

“实在是受不了了,(我)回去读书,不读书太累了!”

听着像是皆大欢喜,评论区也全都是夸赞这个爸爸做法的声音:

新闻本身很简略,看不到更具体的前因后果,不好武断评判对错。

但仍然不建议父母们效仿,因为一旦分寸拿捏不好,孩子不仅可能彻底厌恶学习,还有可能连带着父母也一起厌恶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朋友小雅有段差不多的回忆。

升高三时,她怎么都学不明白数学。不算数学成绩的话,回回排名都能进年级前三十,加上数学就立刻跌到百名开外。小雅硬着头皮做了几本习题册,结果考试卷上的分数还是少得可怜。

她当时觉得特别沮丧,甚至认真考虑过彻底放弃数学,转而专心提高另几门,看能不能追上来——自然是以失败告终,沮丧变成了挥之不去的挫败感。

她开始觉得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这么个“瘸腿”成绩也考不上什么好大学,那还有必要继续读书吗?

小雅妈妈来学校开家长会那天,不仅在座位上看到了不尽如人意的期末成绩单,还有一封简短的信:“妈妈,我不想读书了,让我出去打工赚钱吧。”

小雅妈妈倒也没气得跳脚,她和女儿说:“反正这学期也快结束了,等到放暑假时你再去找工作试试看?”

好不容易等到放暑假,小雅立刻就找了家小吃店做服务员,她当时还挺高兴:“找工作还是挺容易的嘛!”

结果这一天,从早上八点一直忙活到晚上八点,下午两三点才吃午饭不说,还只是些土豆白菜的乱炖,放在平常绝不会碰一筷子的小雅,那天吃了一整碗掺着沙子的大米饭。

领了当天工资的30块钱,小雅回家一看,脚上磨出来好几个大水泡。她抱着妈妈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妈妈我能回去做数学题吗?可是数学题也好难啊怎么办妈妈!”

妈妈拍拍她的背,拿出手机替女儿给老板娘发短信辞职、道歉,转身又去问朋友有没有相熟的靠谱家教,希望能给女儿重新打基础。

后来小雅考上一所普通的二本大学,数学成绩勉强达到班级平均分,也算是没拖后腿。

我问小雅对这段“出走”经历有何感受,小雅却突然提到了刚刚一直在故事里“隐形”着的爸爸:“我自此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和爸爸越来越生分。”

因为在这场“出走与回归”里,妈妈始终以平和包容的态度,稳稳接住了女儿的情绪,回应了女儿的需求,但爸爸却像个无关紧要的看客,除了嘲讽一通以外,毫无作为:

“高中都没毕业,能有什么正经工作?”

“这不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我早就知道你会后悔,不听老人言!”

“高中都没毕业,能有什么正经工作?”

“这不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我早就知道你会后悔,不听老人言!”

小雅的经历和前文的9岁男孩完全一样,但自己父母的态度让她获得了截然相反的感受,而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判断一个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得宜的根本标准:

它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好了,还是更糟了?

有好关系才有好教育,亲子关系往往决定了事情的走向和结局。

但这还不是新闻“爸爸带厌学男孩工地搬钢筋”中最值得让我们深思的问题。

真假内驱力

男孩和小雅,包括他们的父母,做选择的原因是:

不想吃社会和打工的苦,所以宁愿去吃学习的苦。

看着好像重新点燃了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但背后逻辑是为了逃避更辛苦的事情。

这样一种“虚假”的内驱力,可以帮助孩子走得更长远吗?

记得我上学时,班里有个同学能在座位上坐一整天,从不和别人说闲话,老僧入定般。上课盯着老师,下课盯着课本,视这二者为金科玉律。读书时他成绩不错,最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

但几年后同学聚会时聊起来才知道,他进入大学后,发现周围同学都很优秀,就总是压力很大的样子。后来竞选学生会主席失败,又因为使用违规电器被辅导员当众批评过一次,他好像就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整日窝在寝室里打游戏,完全拒绝与其他人交流。

其实早些年的用功读书,他也并不能从中得到成就感和自信,他只在意自己的名次是不是又提升了一些。看似苦行僧般吃着学习的苦,但也不过是希望以此种“吃苦”的行为换得未来的荣华富贵、出人头地——对TA们来说,学习不过是苦苦熬着罢了。

可我们知道,成绩学历并不与金钱地位成正比,其中甚至还有很多运气、时代背景之类不可控的因素。等到TA们发现自己吃了这么多年的苦,却依旧不能换来预期成果时,这种失望、挫败感,足以击溃一个人。这类案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班里还有种这样的人,一看见那种大家避之不及的难题就两眼发亮,甚至可以为了解出这道题而半天不动。即便有人提供了思路,TA也会再想想有没有其他解法。

看着嘻嘻哈哈没什么正形,但往往在读书时就很自信,进入大学、社会后,面对挫折也能更自如、坚定一些。

因为TA们始终不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不需要监督和催促,因为已经在其中找到了乐趣,绝大多数时间都沉浸在学习新知、挑战自我的成就感中——对TA们来说,学习本身就是目的,与之相匹配而来的成绩高低、荣誉与否,反而像是额外的礼物,并不会影响TA们对自己人生“主线剧情”的判定。

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情绪感受,自然也将孩子们带去了不同的目的地。而这二者的本质差别,正在于内驱力: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学习?我们到底以学习为苦还是以学习为乐?

我想,应该很多父母跟我一样希望孩子成为第二种人吧?可该怎么做呢?

不破坏,就是保护

有人在心理学者李雪老师的微博下方提问:

“请问李老师,什么叫智力不被破坏的孩子?我儿子二年级,总体各方面都挺好的,但是也还是需要督促,但是不太确定督促的力度在哪种界限?”

李雪言简意赅:

“你愿意破坏掉孩子多少智力,就督促多少。”

内驱力同智力一样,父母不破坏,就是保护。

“不督促”其实就是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的,父母能给孩子的第二件宝物——“自由”

这意味着父母要从“监工型”转变为“陪伴型”,学会有求必应不求不应,学会给予信任,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不是直接从“无微不至”去向另一个极端当“甩手掌柜”。

把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唤起TA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从而点燃孩子的内驱力。

正如尹老师所说:

“一个人,必须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自由是一种可以舒展的空间,是一种能够托举的力量,它让孩子有能力去选择,并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虚假和脆弱。”

除此之外,父母或许也要试着多提高下自己的见识。

这种见识不是花大价钱去五星级酒店、米其林餐厅,甚至也不单指阅读和旅行。

如果父母能展现出对多种生命样貌的接纳与尊重,调宽自己的阈值,允许各种各样的选择与形态,不再受困于简单的二元对立,那么孩子也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或许这才是TA人生真正的天花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2cac45e47aef903385dcb49776bee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