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关道,也叫滨江关道衙门,俗称道台府。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北新街65号,始建于1905年,是哈尔滨市第一任行政政府所在地。20世纪初,沙俄建成中东铁路。强行租借铁路沿线的哈尔滨市区时,傅家甸(道外)就被划于租借地之外,处于与哈尔滨市并存的特殊地位,属于中国政府治理的行政区域,清政府为加强对傅家甸地区的治理,在政权建置上设立了级别较的"道"一级政权机构。清朝的"道"是介于府与县之间的机构,是哈尔滨最早和最高的行政机构,前后有16任清政府官员在此办公。哈尔滨关道现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关道是中国传统式建筑于北方地方建筑的混合体,他规模庞大,气势巍然,占地面积两万八千余平方米,遵循封建礼仪,呈对称布局,左文右武,前衙后寝。他南北轴线长七十丈,东西宽四十五丈。中轴线上由外至内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宅门、三堂;东侧线上有衙神庙、书房、厨房、戈什房、杂项人房。西侧线上有冰窖、督捕厅、洪善驿、会华官厅、会洋官厅。院墙内有车棚、马厩、茶房、粮仓等。整个建筑群体错落有致,结构合理。
照壁是一道传统的遮蔽物,设置于衙署对面,是根据汉族的道教习俗修建的,主要是用于辟邪。我国传统照壁有两种,一种是设于门内的,用来遮挡人们的视线,避免门内的事物被外界一览无余,另一种就是我们眼前的这种照壁,古代的告示、宣谕一般就张贴在这里。
哈尔滨关道的大门是道台府中最为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清墙灰瓦,乌梁朱门,门两侧各设石狮一尊,足以显示威严庄重。大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东角门叫入门,也叫喜门,是供道台平时出入的,西角门叫鬼门,也叫做绝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犯人是才打开,死囚也必须走鬼门。
哈尔滨关道的仪门顾名思义,仪门既礼仪之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等级森严,必须上下有级,贵贱有差。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道台上任、恭迎上宾、或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而且每任道台上任第一天都有拜仪门的仪式。
位于左右两侧的被称为"六房",吏、户、礼、兵、刑、工,清一色的清砖灰瓦,六个职能部门在中央叫做六部,在地方叫做六房,依旧是左文右武,吏、户、礼局东,兵、刑、工局西,吏房管理所有吏员的升迁调任,也就是现在的人事局;户房又称户粮房,主管征粮纳税,上缴国库,遇灾荒之年还办理赈灾放粮事宜,相当于粮食局;礼房主要掌管儒学、教育、庆典、祭祀等;兵房主要管理征集兵丁、马匹、训练兵卒,向上级输送兵员等;工房掌管养蚕、织造、兴修水利、铸造银两等。
不过,清朝末年,也就是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在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后,实行维新,各部都有变化,吏部直属内阁,户部改为民政部与度支部(相当于财政部),礼部取消,改设典礼院,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相当于检察院)。工部改为农、工、商部。所以道台府的六房功能、名称也有所调整,在道署建成之前,1905年11月接印刚半年的塞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就下令道、府、洲、县各署不设六科,不用门签、另选司书,分股承办,设一名委员负责。所以道署虽有六房,名称职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作为哈尔滨市开埠标志,哈尔滨关道历史意义深远,文化韵味醇厚,民俗特色浓郁,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是我市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知识教育场所。其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崭新的城市特色景观,将成为展示城市历史风貌,开发旅游观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