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承载了谷爱凌和苏翊鸣辉煌的冬奥场馆,还可以怎么用?

2022-02-15     松果生活

原标题:那些承载了谷爱凌和苏翊鸣辉煌的冬奥场馆,还可以怎么用?

中国选手谷爱凌和苏翊鸣接连在首钢工业园滑雪大跳台“雪飞天”的比赛取得了金牌。为何这处冬奥场馆会选择和工业遗产相结合?尝试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奥运场馆在未来又将如何继续发挥功能,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者|咪子

编辑|丘濂

01

奥运场馆,走出

狭隘的“地标”

在今天刚刚结束的男子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中,苏翊鸣代表中国队出战,获得了金牌。此前,中国选手谷爱凌在同一赛场举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比赛中,最后时刻绝地反击,摘得她个人本届冬奥会的第一块金牌。如果我们将目光转移到运动员们凌空而起的身影之后,不同于一般的滑雪项目背景中的山区自然风貌,首钢工业园区里一片工业遗址跃然眼前,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四座巨大的冷却塔。这座位于首钢工业园区内的滑雪大跳台同样创造了历史——它不仅是全球首个坐落在工业遗址内的冬奥会场馆,也是首个滑雪大跳台的永久性竞赛设施。

滑雪大跳台为何会选择与工业遗产相结合?申办奥运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被认为是显示国力的“竞赛场”。许多国家不惜重金建设奥运场馆,以追求比赛建筑的宏伟壮观,但对它们如何能与自然生态共生,又如何融入城市环境,以及赛后怎样能继续发挥作用缺乏考虑。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已被纳入到奥运会建设中。

首钢滑雪大跳台

首钢园

北京作为双奥之城,从气质更加内敛的冬奥开幕式,我们或许就已能感到这十几年间的变化—— 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大量兴建“地标式”的建筑场馆相比,此次冬奥会场馆的建设显得更理性和从容。

区别于通常冬季奥运会的两赛区,北京冬奥会采取了北京-延庆-张家口的三赛区体系:其中,北京赛区的着力于对城市存量资源再利用,既包括了对夏奥会场馆的使用,也包括工业遗址的改造;在张家口赛区,现有的崇礼滑雪场经过优化升级,配合新建场馆和基础设施,以打造未来更具影响力的滑雪目的地;而延庆山区,对自然环境进行最少干预,将建筑与环境融合共生的理念被放在首位。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三个赛区示意图

央视网

02

北京赛区:激活

工业与夏奥遗产

谈起首钢的滑雪大跳台,谷爱凌曾向媒体表示,那里坡度和雪面的舒适度都让她印象深刻。首钢滑雪大跳台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对滑雪大跳台的选址解读是——大跳台如果位于山里,风大且相对较冷,但城区之中,温度高。特别是比赛安排在上午,太阳能以较大倾角照到雪面上,雪面软、黏性大,运动员会喜欢;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跳台所处环境,会对运动员行程良好的心理刺激。“从跳台的斜行电梯一出来,周边的各种工业遗产就在脚下,眼前雪道通向的也是工业遗产环境。助滑下坡中,对他们会是很兴奋的体验。”

谷爱凌身后的冷却塔

新华社(兰红光摄)

让滑雪大跳台进入首钢可以说是国际雪联和北京冬奥组委会之间,一拍即合的决定。 2016年,国际雪联提出希望滑雪大跳台“进军”城市,因为大跳台进入奥运会的时间不久,放在城市中,更有利于日后向年轻人普及这项运动。北京冬奥组委重点向国际雪联推荐的方案,就是将滑雪大跳台设施建在首钢园区内。他们还希望大跳台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建筑,而不是像以前冬奥会那样,在比赛后就被拆除。

此前,2008年夏奥会申办成功之后,为了打造更好的城市环境,首钢开始了搬迁调整,为这片位于长安街西延线端头的园区留下了大量的工业构筑物,它们成为北京城中一处具有独特时代记忆的风景。2016年之前,首钢园区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改造,重点开发主题文旅产业,让这座百年历史的钢厂回归日常。 国际雪联的提议就与首钢园区要与城市生活相联结的发展定位不谋而合。

首钢滑雪大跳台建设前的场景

首钢新闻中心

最终大跳台的落成位置就选在了4座高达70米的冷却塔旁边。它的设计灵感灵感来自中国元素中的“敦煌飞天”。根据设计单位的介绍,在飞行曲线路径上,运动员腾空最高处的两侧,要求防护网的高度必须高于腾空高度两米。“飞天”的飘带形式,也有效地兼顾跳台两侧防风及支持防护网的作用。也正是考虑到永久跳台的设置,对运动员成绩发挥会起到关键作用的助滑坡道的坡度进行了精确计算,确定为37.8度,宽度更宽,落差也更大。

远远观看,大跳台整体的飘逸造型,再加上冷却塔具有工业感的轮廓,共同勾勒出了北京西部的一条全新的天际线。在冬奥会之前,这里已经举办过“冰雪飞天”这样的灯光秀表演。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灯光秀表演

新京报(郑新洽摄)

本次北京冬奥会的竞赛场馆中,北京赛区除了大跳台外,仅兴建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一处。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和首都体育馆都在不同程度改造后得到利用。其中水立方在改造后,是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也成为世界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的双奥场馆。赛后,这里将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间不断切换,向大众开放。

“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

新京报

延庆和张家口

赛区:惠及广阔

山区的可能

03

与夏季奥运不同,由于冬奥会比赛项目的特性,通常设置两个主要赛区:一个在主办城市的都市区域,主要以室内的冰上比赛场馆为主;另一个是主办城市周边的山区,以室外的雪上比赛场馆为主。 由于雪上项目占比更大,关注更多,冬奥也成为拉动山区发展的机会。城市对附近滑雪胜地的资源辐射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如1998年冬奥会举办地日本长野和滑雪小镇白马,2006年的意大利都灵和塞斯特利埃尔,2018年韩国的江陵和平昌等等。

因冬奥运蓬勃发展的日本长野白马村

Snow Japan

与别的冬奥会不同,这次北京冬奥会采取了三赛区安排?参与场馆设计的张利曾经说,这正是考虑到了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延庆和张家口在传统上是北京西北部相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张家口崇礼区在申冬奥成功时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张家口赛区核心区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及其周边区域。早在1996年,崇礼就有了第一个大众娱乐性质的滑雪场。冬奥举办地确定后,这里兴建了更多的群众性滑雪场,直接或间接从事冰雪产业和旅游服务人员达3万多人。在2019年崇礼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崇礼未来显然会继续成为国际性滑雪胜地,冬奥会场馆的设计也将“服务地区长期发展”作为目标:赛区由云顶滑雪公园,古杨树场馆群以及太子城冰雪小镇三个区域组团构成。云顶滑雪公园利用现有云顶滑雪场改造而来;古杨树场馆群为完全新建场馆群,包括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国家越野滑雪中心——这样一来,竞赛场馆同非竞赛场馆一道,崇礼的滑雪设施就更加完善。

而太子城冰雪小镇集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功能于一身,在赛时提供功能保障服务,赛后同样能作为冰雪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持续运营。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吕晓斌摄)

延庆赛区地处燕山山脉军都山以南,这里风景秀丽,地形复杂。由于雪上项目多位于自然山体之中,让场馆建设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成为重要课题。延庆赛区的新建场馆选址地确定在燕山山脉军都山以南的小海坨山,曾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海坨山位于小海坨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生长着众多野生动植物,是一处风景秀丽,生态资源丰富的所在。同年8月,小海坨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范围调整。调整后,保护区总面积比原保护区面积扩大了31%,冬奥会的雪橇雪车和高山滑雪比赛场地也不在新的保护区范围内。

雪上项目鼓励人们在户外,尤其是优美的自然中运动。在自然山体中进行人造建设,势必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干预,但如何将这种干预降到最低,是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 在本次延庆赛区的营造中,设计团队提出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整体规划理念,最大限度回应了生态问题:如建立或留有动物通道;尽量避让原生树木,实在无法避让,采取近地保护或迁地保护;在施工前做表土剥离以便在建筑完成后再次回铺,对生态来做修复等等。

群山掩映下的延庆冬奥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杨耀钧摄)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撬中心是在延庆新建的两个重要场馆。其中,雪车雪撬中心的建筑场地地形变化复杂,整个区域的高差达到150米,平均自然坡度超过16%,这就对场馆建造构成了挑战。最终建成的赛道长1975米,有16个弯道。赛道依山而走的形态,让它看上去就像是一条穿梭在山林之间的游龙。

雪车雪橇项目是冬奥会中速度最快的项目。在欣赏这“冰雪运动中的F1方程式”之余,观众还可以走上屋顶的步道走廊,并沿着它回环攀升,体会徜徉山林的感觉。这个时候,场馆本身好像已经融于自然当中——主持这场馆设计的建筑师李兴钢,也曾参与过“鸟巢”的设计。在对比两次奥运建设时,他就形容:“如果说鸟巢为代表的北京2008年夏奥会场馆的特征是宏大而彰显,那么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的特征则是低调而消隐。”

国家雪车雪撬中心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孙海霆摄)

真正的可持续性,

赛后利用才见分晓

04

奥运会场馆如何实现真正的赛后利用一直以来都是难题。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冬奥村在赛后改造成为楼了监狱。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投入巨大,却在赛后几乎沦为一座鬼城。近年来为实现激活和复兴,政府不得不再次投入巨大资源和金钱。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为全世界带来了一个难忘的夏天,但也有人质疑,北京奥运场馆在赛后是否存在利用率低、运营困境问题。2014年,北京正式公布多所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情况。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蒋效愚表示奥运地标“鸟巢”在当时已实现自负盈亏,不需要财政来“养”。像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属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一类。“比如五棵松体育馆建设了篮球公园,是目前国内最集中的标准场地;水立方经过改造,平时成为嬉水乐园;鸟巢也开展了很多全民健身的服务项目。”

五棵松HI-PARK篮球公园

华熙LIVE·五棵松

2021北京冬奥会场馆,在兴建之前已考虑到赛后利用问题。2021年,参与冬奥会场馆建设的建筑师们曾齐聚一堂,进行了一次名为“时代与地理决定性”的研讨会。一个细节是,建筑师们都不约而同的为场馆绘制了赛中和赛后两套图纸,其中北京赛区场馆设计考虑到赛后的公众体育休闲功能——也许会在一个路过大跳台的少年心中埋下一颗挑战极限的种子;张家口和延庆赛区则以促进冬夏全集户外运动为出发点(比如可在夏天用于徒步、自行车、滑草等运动项目);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运动项目场地,建筑师们也考虑到了未来用途,如在适当位置预留大众参与赛道和步道。

连接三个区域的高铁系统还特别关照了滑板、自行车等运动器械上下车的问题。这个温暖的细节提醒我们,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报告中,我国政府向国际奥委会做出“三亿人上冰雪”的承诺。 明确提出目标,其意义在于向世界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申办冬奥会不仅仅是竞技层面的争金夺银,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通过冰雪运动而受益。

河北张家口市青少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学校学员在雪场训练

央视网

1982年顾拜旦在《体育颂》中写道:“体育,你告诉人们遵守规则,发挥人类最大的能力而又无损健康的肌体………你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2022年的冬季,因为体育,世界各地的人们再次聚会在中国。 在本次冬奥场馆的建设中体现的理性和节制,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的关怀,在世界处于动荡和变化的今天,显得格外难得。

微信编辑|俞冰如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1c0c58bf5095cb0159e11713bed7ef5.html





















百老汇在纽约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