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哲学,发现真实而具体的世界

2023-03-24     松果生活

原标题:通过哲学,发现真实而具体的世界

2023年2月5日,《三联生活周刊》联合西安SKP,举办了一场名为“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主题沙龙。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夏莹,并由《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张星云担任主持,聊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本次推送,我们整理了一些现场的分享内容,以飨读者。

哲学改变了么?

张星云:这期活动的主题是去年11月份的一期封面专题。我们感受到近两年哲学又很火了。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很多的哲学学者开始关注当下的生活,情感、工作、身份、旅行,甚至会去写或翻译一本关于爱情或爱欲的书。这期封面专题就有一个设问:这些年的哲学研究是否存在转向?即从传统的思辨哲学向更现实的当下的一种转向?是不是这一代哲学学者不再创造新的理论,而是使用前人的理论去解释当下生活?哲学本身是不是变化的、哲学研究本身是不是在变化?或者说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当下的社会发生了变化?还是读哲学的这些读者发生了变化?

夏莹:今天的话题叫“哲学与生活”。星云老师刚才实际上预设了一个哲学的基本内涵,即它和生活是互相阐释的关系。我不能说这个错,但是我们必须反思,当你说哲学是不是产生了重新关注生活的转向,那我问你:哲学什么时候离开生活的?它的源头恰恰与我们刚刚经历的这个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一期杂志的封面和后面的图很有意思,伞下面的现代人拿着iPad、电脑。外面风吹雨打,我们用哲学来遮挡风雨,外面的人也在寻寻觅觅,试图跑到伞下去躲避。伞外在于我们,这是对当代生活和哲学关系的准确把握。翻过来披萨那张图,哲学是附带在奶油蛋糕上的奶油。这就是我们今天对待哲学的基本态度。

这个时代的整个运行机制,脱离了原初哲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方式,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现代性来临之时,哲学和生活变成了两回事。

康德作为哲学史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奇怪的生活方式就是哲学本身,比如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出去散步,他在秩序、规则、理性的原则之下生活。我认为康德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就是现代性的起点。康德让哲学成为了学院化的表达。学习康德之前有一堆要学的“康德词典”,你忽然觉得哲学面目可憎、哲学就是一堆概念,它离生活越来越远。

其实康德是要为刚刚萌生的科学奠定基础,所以他要在纯粹的抽象层面上谈论哲学,所以他制造出这样的哲学。本来是对那个时代精准的把握,最后却导致了哲学学院化、学术化的发展。慢慢地,哲学和日常生活成为两回事,哲学成了伞,我们成了伞下的人。

但是当我们把康德所开启的现代性的逻辑运行彻底后,忽然发现已经忍无可忍了,我们要从抽象的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于是开始探寻哲学。我们发现哲学不仅仅是有康德,还有法国哲学。确实有转向,这个转向是我们在经受不了生活的抽象和扁平之后开始的。我们的生活太抽象,是干瘪化和抽象化的,每天都差不多地循环着,所以我们今天才会需要一种新的哲学。

韩炳哲这些人写了一些小博文,你会觉得某一点触动了你,这个触动是什么?他把我们今天的抽象和扁平告诉了你,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去恢复真正的生活的经验的丰富性,而不是让它变得抽象。所以不要认为喜欢哲学就是喜欢抽象的东西,欢迎来到的真实的具体的世界,这才是哲学带给生活的。

姜宇辉:“抽象”这个词很有意思,它现在变成了一个很火的网络词汇。网友经常会说不理解这个东西、这是抽象的,抽象成了生活里严重且明显的疾病。大家不喜欢抽象而喜欢具体,喜欢回到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生;不喜欢你空谈一个东西,或者说仅仅只有理论和框架。

我跟夏老师、蓝江、吴冠军有一个小组织,“激萌”(激进阵线联萌,现更名为“欧陆思想联萌”)。我跟“激萌”的因缘、我怎么样被“激萌”改变,我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解释一下,哲学为什么要回到生活?当哲学回到生活,到底改变了什么?到底对研究哲学的人或者思考哲学的人产生了什么实实在在的深刻的改变?

在加入“激萌”之前我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人,每天早上八点坐在书桌前,看那些抽象的书,写抽象的笔记,发表抽象的论文……我的人生变得越来越抽象,整个学术体制也变得越来越抽象。我发现我变成了抽象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我就像是生活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走进了一个我自己都不理解的城堡,生活了一场我自己都不理解的人生,但还有滋有味地在里面抽象着,觉得自己是有抽象能力的。但是后来参加了几次这个活动之后,我越来越发现他们对我有一种切实的改变。

我今天跟夏老师达成一个共识:“激进”并不仅仅是一种断裂或者一种变革,相反激进是与时俱进,真正的激进就是理论得彻底了。你学了一个理论,又能在现实的生活里面把它转变成现实的动力,让它去介入现实、改变现实,让它成为你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力量,而并不仅仅是抽象的、灰色的,或者仅仅是你嘴边挂的那些自己都不懂的字眼。

所以我在加入“激萌”之后写的文章跟之前完全不一样。包括我做读书会、做三联的节目、写各种各样的文章……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有回声的,它不像我以前写那些抽象的论文,发在知网上就像是打了个空气。当我去改变研究的方式,去进行一种哲学的研究方式的时候,我发现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真正打在墙上、落在水里,能听到别人用他们的肉身给我发出各种各样的回应。

法国哲学的魅力

夏莹:如果你感到你的生活抽象得透不出气了,想找一种哲学,不得不说法国就是在这方面还是可用的,它第一次告诉大家哲学不是某一类的、只有一种存在形态。它是什么它不说,它只会永远告诉你“这不是什么哲学”,在“不是”的时候,就圈定了各种各样的领域都可以进入哲学。

我在大学开法国哲学就一直在给学生强调,我讲的不是一个国家的哲学,不是国别哲学,而是当代哲学唯一的形态。

德国哲学是怎么了吗?我觉得德国哲学和我们这个时代同质化了,它完全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有多抽象,你就可以看到德国哲学就有多抽象,你可以在里面找到哲学和生活间的沟通性,但是没有出路,它强调一定要在秩序化的框架内去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康德当年讨论启蒙,弘扬理性,是他希望把他那个时代很多新兴的现象架构成一种方式,因为当时的理性还不够发达。他提出来了没有错,但是到今天再去延续这个东西就有问题了。

而在法国哲学你或许能找到自由呼吸的可能性。法国哲学是让一颗头脑有了身体,它是一个真正关注你痛感的哲学,其实大部分的哲学是无痛无感的哲学。它只有一个头脑,然后下面什么都没有,不悲不喜不痛不高兴,也没有喜悦或悲伤,这是哲学的常态化,也是大家刚才说的“抽象”。

那么真正的具体是什么?要真正突破进去,就一定是有痛感的哲学。今天我们其实都处在一个无痛的社会,好像韩炳哲也写过这个,我们都在规避着疼痛,现在小的微型手术都通过麻醉的方式让你处在无痛状态。但是无痛状态不是活着的状态,大家要知道真正地“活”是要有体会痛苦的,当我们终日在对痛苦的规避当中,也离真实的具体的生活越来越遥远。

姜宇辉: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改变哲学阅读的习惯,我们确实看到这个影响.法国哲学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为什么大?我觉得大致有这样三点。

第一点,法国哲学确实是非常酷。现在我拿本康德、柏拉图,人们会觉得就那样,你只是一个读哲学的,只是在学习一门知识。但我如果拿本《千高原》坐在咖啡馆里,大家会觉得你是一个很时尚、对生活很有思考和追求的人。

第二点,法国哲学的表达方式是非常生动且多元的。你翻开法国哲学,它的风格是千变万化的,每一个法国哲学家都是一个writer,而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思考的人。当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文本的时候,表达的方式对于每一个法国哲学家来说都非常重要。是用哲学还是用诗,用人类学还是社会学,是用文本还是影像,或者用音乐去传达出来?这对于法国哲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方式,媒介决定了或者影响其传播。

所以你会发现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法国哲学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是所有对哲学感兴趣的人都来自哲学专业,他可能是搞时尚的、拍电影的、搞设计的、做电子游戏的、搞餐饮的……他可能只是想获得灵感,而不是搞清楚那些概念或者命题到底是什么。

第三个,法国哲学具有批判性。法国哲学家都对今天的现实提供非常激进的批判视角,这会告诉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哲学的方式怎么样去反思这个世界、改变我们自己的生活。

所以这也非常迎合青春期或者年轻期的孩子,他们是不满的,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们更多是阻碍,并没有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就像我很多学生从大一到大三都在上网课,上了三年网课,他们会热爱这个世界吗?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煎熬,站在生活里面,他看到的所有都是墙壁,这个时候还去读黑格尔、读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显然不合适。

当一个哲学还去歌颂这个时代的时候,年轻人也会觉得不满,他们需要一个理论的武器,能够抓在手里去提出不满,去和这个时代对抗。

夏莹:德勒兹说哲学就是创造概念,但你不要认为他像德国哲学家一样弄了十二对范畴逻辑表,不是的,他的概念自身是飞掠的平面,是一个不断能动的一机器,它不断地在生成着,它是一个网络,每一个概念都是在它无限又饱满的生成性中存在的,没有一个概念有自己确定的边界。

所以我特别在乎“福柯式的批判”或者“康德式的批判”,这个批判是对界限本身的一个敏感,我们怎么样触碰界限,怎么样消解界限,这也是法国哲学的魅力。

为什么韩炳哲火了?

张星云:刚才说到韩炳哲,他这两年是很受欢迎的。在做专题的时候,我问我的同事和一些学哲学的学生,他们很鄙视韩炳哲,说他是一个“哲学随笔作家”,但是他关注度那么高肯定也是有道理的,两位也可以聊一聊。

姜宇辉:第一个就是散文化的哲学写作,从古希腊开始就有,甚至你可以说苏格拉底也是一种散文化的写作方式,因为它不是按照论文的形式,而是在雅典的街头跟年轻人所展开的一场场鲜活的哲学的对话,这里面用的就是口语,而且讨论的就是当时所日常生活里面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它里面确实有论证,但它整个对话的展开其实是一种戏剧的方式、对话的方式,而且是有舞台、有情节、有布景、有人文的。但你可以看到它背后有一个非常严格且严密的斯多亚哲学的体系。

还有第二点就是说觉得韩炳哲肤浅,我觉得这也是说明没有看过他的书。首先韩炳哲拿过哲学博士学位,就说明他是有学术资质的。再有,他的书虽然薄,但是每一个主题都是有脉络的,跟一般网哲的个性化、发散性的联想式思维不一样。所以我觉得韩炳哲非常好的功力就是他既深刻又生动,他以深刻为基础,以生动为表达的方式,这是很高的一个境界。当然你要说他是不是有肤浅的地方,我也承认,但是他在哲学上的创造,我觉得是实实在在的。

夏莹:哲学太容易被当做鸡汤文,有时候还不给勺子,韩炳哲是把学术史给读者简单梳理一下。他就说中国没有“原创”观念,说你想一想中国古典绘画,每个人都在原作上题词,然后卷轴就会越来越长,人们不断题词的过程也成为了互相创生的过程。韩炳哲说“山寨”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大家一听很郁闷,觉得贬低我们中国文化是吧?其实不然,这恰恰表现出他的激进思潮。在超级的理性和资本里,他想的是怎么突破它。

我们每个人的微弱力量难以单独对抗,他想找这么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很了得。我们常常陷入无奈、无力状态,我们说唤醒民众、怕大家痛苦地死去,那我们自己想做、能做什么,很容易想不清楚。韩炳哲竟然捕捉到了这些点。

姜宇辉:韩炳哲《山寨》我还是很推崇的,他说我们中国有些商家把“阿迪达斯”换一个字,变成“阿什么达斯”的时候,就是对资本主义秩序的突破。你不是用那套西方资本主义创造一个名牌,然后在中国裹挟着人们消费,但我就是猛一看是近一看不是,在保证假冒但不伪劣的状态下,分得你资本的一杯羹——当我们去挖资本的墙角,不就是对资本的批判和反抗吗?更何况我还不断地创生出新的东西来,我们的山寨力量就是中国原创力量的一个表现方式。

问答环节

观众1:两位老师好,如果说有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这种哲学应该怎么去定义呢?刚才我们说今天的哲学需要去拥抱时代、拥抱社会一些最前沿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哲学怎么样去确定它自己的位置,或者怎么去确定它自身,而不是跟其他那些学科混杂起来,又或者是说它就应该跟那些学科混杂起来?

姜宇辉:哲学在今天这个时代是非常谦卑的,它提不出什么宏大的真理,也没有什么宏大的体系,只是在不同的话语跟生活方式之间去进行沟通、斡旋和协调,只是起到纽带的作用。哲学应该追求绝对的真理,不能再怂下去、再软弱下去,哲学家应该有这个勇气或气度站出来说“我追求的就是absolute、是truth”。我们今天有个词叫做“deep fake”,即深度造假的时代,今天数字造假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那我们是不是就要永远生活在这个fake的命运或者陷阱之中?对此我的改变是从后哲学文化转向思辨时代论,我觉得哲学还是最后要回到它在苏格拉底的那个位置,作为爱智者追寻真理的这样一个位置。

夏莹:首先必须表明我对哲学的界定本身非常谨慎,因为当我们说“哲学是什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不是一个特别界定的学科。经过疫情以后,我一直觉得哲学是一种剩余,是一种理性的剩余,是一种对于在极度确定的时代留下的非确定性的极度关注。

当我们发现一个小小的病毒就能够攻击到人类,让我们这些登上月球的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的视域之外一定有一个剩余的东西,是理性的剩余、是无法理解的那部分,我把这个反而看作是哲学。就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因为那些理性的秩序化的东西正在被经济学的资本分割、被科学技术所分割,剩下的还有什么?剩下的东西就是哲学本身,而这个剩下的部分却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历史命运。

恰恰就是这些非确定的东西,使得哲学在今天有它必须存在的意义,否则我们这个学科可以消亡,可以被其他任何一个学科替代。还有一个就是人之外的世界,我们未知不可把握的东西,这应该是哲学下一步要关注的,哲学关注的对象就是非确定性本身。

观众2:我是一个文学研究者,想问一下几位老师,你们认为法国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夏莹:我觉得它俩是有共通性的,而且要远远大于差异。法国人很喜欢中国,西方思想家很少见如此大面积地引用主要是庄子的中国基础文献的。比如鲍德里亚讲真实消失,关于真实和幻象就引用了“庄周梦蝶”的故事。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代表着两个脉络,法国思想是最偏近中国的,法国人也被称为“在欧洲最像中国人的人”。因为他们认为法国和中国都是各自地域上所生发的文化的源头,这里面的相似性是要承认的。

我们想一想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唐玄奘取回来的佛经篇幅很短,没有人喜欢看那种,因为太思辨了,这就是思辨哲学。哲学在中国应该是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的事情,因为我们说砍柴、挑水都是哲学,说“道不远人”,也是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

张星云:我就以姜老师之前说的一句话作为总结。现在自媒体发达,每个人都能发声、能够听到各种声音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再讨论哲学?就是因为作为追求纯粹真理的哲学,不应该只是作为一种声音,而是应该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声音,让更多的人都去听到。

当期数字刊

关于北京SKP RENDEZ-VOUS

SKP RENDEZ-VOUS,一处包含新概念书店、时尚创意西餐、生活好物、艺术展演与文化沙龙的跨界组合。

她的构想始于书店、但不止于书店。她以全球视角寻觅文化、艺术、设计、生活方式等领域的最新动态,为野心勃勃的生活家、知食分子与时尚人士提供永不过时的创意与灵感。

营业时间:10:00-22:00

店铺地址:SKP-S店 朝阳区建国路86号 SKP-S 2F

店铺电话:010-87955088

在SKP RENDEZ-VOUS我们还聊过……

茨威格与世纪之交的维也纳 造梦元宇宙 \ 重要的是你有时候需要笑,就OK了 \ 营造学社与我们 \为什么城市盲道多了,盲人却消失了? \《我在故宫600年》导言:拍摄故宫,我不断往返历史与当下 \在西安,我们聊了聊“如何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西安,我们聊了聊“中国女性导演” \在西安,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方言的畅谈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34bca2245ada647d2037e404ea5324d.html




















百老汇在纽约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