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霭、食物、码头……成都时空里的日常史诗

2023-03-27     松果生活

原标题:雾霭、食物、码头……成都时空里的日常史诗

陈秋林,《晨钟》

由三联人文城市、成都东部集团共同承办的展览“日常史诗:成都市民生活与公共空间”正在成都东·壹·美术馆与大众见面。蜀地的雾霭与食物,寂寥的码头与小镇,13位艺术家和建筑师将个体经验与地方记忆融汇入艺术创作中,共同完成了对西南地区历史和成都日常生后的“望远显微”。展览“日常史诗”将持续至4月10日。

文 | 邵一雪

编辑 | 王菲宇

2022年年底,三联人文城市、成都东部集团共同承办的展览“日常史诗:成都市民生活与公共空间”在成都东·壹·美术馆与大众见面。

历史学家、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王笛作为学术主持,艺术家与建筑师梁琛、三联人文城市执行总编辑贾冬婷作为策展人,试图探究成都日常烟火气下隽永而深沉的文化积淀。

王笛微观史学“回归日常生活,重掘历史丰富线索”的思考作为学术脉络贯穿展览。在王笛看来,一个人的声音固然弱小,但很多普通人都发出声音,就会产生历史的回响,最终被听到。这也许就是展览标题中“日常”与“史诗”并置的意义所在。

展览呈现了西南地区时空、成都城市时空、成都室外公共空间、成都室内公共空间四层成都维度。作为如今最具活力和生活气的城市之一,成都的高速发展是中国城市化下半场的转型的缩影。而2020年成立、正依托区位优势和高能产业化项目迅速腾飞的成都东部新区,正是这一进程的具象化呈现。

故乡的雾气,

绘画的原点

艺术家谢帆曾经在北京生活居住了十年。2014年,三十岁出头的谢帆,选择回到家乡四川,他一边画画,一边吃遍家乡的各种美食。慢慢的,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仅仅在于吃。

过往艺术创作的经验,让谢帆开始研发盛放菜肴的器皿。他从菜的形态和需求入手,又将自己过往的艺术创作经验融入其中。谢帆说,菜与菜的结合像是色彩的叠加。制作陶瓷的过程,又很接近他以往处理铜版画和传统摄影的暗房阶段,运用的是人对材料的经验。

渐渐的,谢帆设计的器皿出了名,餐饮界的朋友纷纷来邀约。从器皿开始,食物为谢帆的艺术创作创作了更多可能。2016年,南京的四方美术馆组织展览“山中美术馆”,邀请23位艺术家挑选美术馆周边的场地创作一件作品。谢帆主持了“盘斋计划”,以晚宴的形式,邀请100人参加。

谢帆作品展览现场

谢帆在寺庙中考察了一周,掌握了寺庙了各种复杂规则,还以此为灵感,特别设计了一款餐盘。餐盘由日本火锅纸做成,用建筑设计的手法制作,看起来像一朵莲花,但又方中有圆,与寺庙特定的“方圆规矩”相呼应。

米饭、茶、梅肉、小菜、苦瓜……被谢帆用具有艺术感的食物器皿为食物造型。从吃饭这一日常行为进入,沿着寺庙的既有秩序,又与吃饭的人连接, 这是谢帆想要讨论的“关系美学”——这一名词源于法国艺术批评家伯瑞奥德提出的理论,强调以人类的交往互动及其社会语境作出发,探讨社会关系背后的深层内涵。

没多久,谢帆在峨眉影厂买下一间老房子,改造成餐厅,每日与厨师一起研发菜单,也把“盘斋计划”搬到了这里。门口建筑的主创建筑师蔡克非和王玺一起为餐厅打造了餐厅的空间:铁红色的空间如洞穴般的深邃,铁红色的整体色调呼应了带四川特有的红砂岩质地。峨眉影厂内随处可以看到滴水观音。这种低矮叶大的南方植物与北方高大耸立的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成为谢帆心中具有南方感的意象之一。

谢帆,《塔》

蜀地的土地、植物和雾气,都影响了谢帆的创作从小在四川长大,雾蒙蒙的天气是家乡留给谢帆的最大印象。从成都来到北京之后,北方的阳光饱满明亮,他才终于明白油画里的所话说的“明暗交界线”是什么意思。也是到了北方,他开始怀念故乡云灰蒙蒙的、水汽氤氲的视觉经验。

这种直接的切身体验,让谢帆开始实验一种新的画法。在谢帆眼中,油画的魅力在于可以做出半透明的效果,可以做肌理,也可以呈现全透明。借鉴了古典油画里面的罩染技法,在不断的探索中,谢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与影。将油画颜料逐层在绢质画布上渲染,他将油画颜料着色在绢布上,山、人像、树影在半透明的画布上有一种朦胧感。洇开来的绿和无边际的蓝,呈现出纯粹的单色不能呈现的层次感。

谢帆,《像》

开餐馆之后,谢帆带领团队前往家乡采风。李白诗歌里“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所描绘的山,就是他画作中永恒的背景。在筹备餐厅第二套菜单时,谢帆带着团队去大凉山考察食材料。这里也是他第一次外出写生的记忆之地。在大凉山,食物用火烤后,只放盐——这和西餐近年来流行的极简烹调概念异曲同工。在那里,谢帆还发现了苏格兰威士忌的灵魂材料泥煤。大凉山的泥煤产生于高原古沼泽下,经长期风化而碳化、挤压沉积而成。

泥煤让谢帆反思自己的绘画。“绘画最初的状态,也许就是两块岩石摩擦留下来的痕迹?”在画了十多年的画之后,谢帆刻意遗忘过往的所谓“绘画技巧”,重新接近内心,追寻心中的图像。塔、树、人,这些日常景象是存在于谢帆内心的过往记忆,也是些历经时光冲刷,留下的四川古典印象。他将这些印象用油画颜料画在了绢布上。 出现在展览中的《无题》《塔》《像》《人物》,凝聚了蜀地特有的水汽氤氲,以书写着谢帆与生长于斯的家乡难以分离的关系。

谢帆,《人物》

叠加的城市影像,

城市的过往痕迹

黎晨驰在四川雅安长大,初中开始在成都读寄宿学校。每个周末,他会出校在街上游荡。有一次在书店偶然翻到美国摄影师南·戈丁的画册。南·戈丁镜头下的社会边缘人物,没有任何修饰,有一种粗粝充满荷尔蒙的冲击力。“当时没有摄影这个概念,也并不知道作者是谁,单纯就觉得画面里那些人活生生站在你面前,让你恍惚,让你羡慕。就不停地问自己,照片还能这么拍吗?”

大学时,黎晨驰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读书时受到杉本博司等摄影师的影响,他对观念摄影着迷,在创作中寻找逻辑审美的乐趣。

黎晨驰作品

从成都到北京,从北京到纽约,再从纽约回到成都,黎晨驰的作品呈现几经变化,但不变的是以个人经验作为出发点的创作方式。作品《adhd》中,他用自己的身体为道具,将颜料涂抹在身体上,在舞台化的空间里进行表演,再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黎晨驰说,和动物使用自己的本能欲望一样,作品中的表演性为的是消耗更普遍的个体经验。而 作品的重点并不在“演”,在“表”——通过采样、编辑、重组去呈现在现实中沉默或不可呈现的事物。

黎晨驰过往作品《 adhd

做完这一系列品后,黎晨驰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半失语状态。他想要在观念之上寻找新的语言,尝试更视觉化的表达。于是,他从更日常的情感和图像素材出发,开始重新构建自己的创作系统。

黎晨驰,《D(捕捉影子)》

一开始,他用现有的历史照片进行实验,但越是实验,他越发现自己无法在别人的照片里沉浸。去年年初,他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闲逛,路过了成都武侯区的簇桥。簇桥以前是大型的集市。在成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钢筋水泥覆盖的今天,簇桥仍旧保留了成都老街的风貌:道路仍不规整,老街还是当年的模样,沿街的老茶馆坐满前来喝茶的老人,充满了时代感。

于是黎晨驰他开始寻找与簇桥气质相似的地方。他开车前往成都附近的小镇——简阳的石桥镇、金堂的淮口镇、德阳的黄许镇…… 这些如今看来有些破败的小镇,曾经是交通依赖水运时期的码头,凝聚了长江中上游地区最早的商贾记忆。他在这些地方捕捉着目之所及的街景。撕碎的纸、气球、脏水、房子、洗脸盆、收音机、人……这些地方的秩序和结构很稳定,黎晨驰拿着个相机走在那里,总有一种外来闯入者的感觉。

黎晨驰,《D(砖块)》

每次出去拍摄,都能拍摄一千来张照片。回到工作室后,黎晨驰凭借自己的感觉处理这些素材。将素材揉在一起,用色彩通道分层,再篡改颜色、重新叠加,“像个DJ一样”。他将这一系列作品命名为“D”,D”代表“DIRT(污垢)” 的意思。《D(砖块)》中,密密麻麻堆在一起的砖块和积水与人影像层层覆盖,重叠到几十层,原先的图像被重新定义了。

在不断重复回去拍摄的过程中,黎晨驰又持续有新的发现。有一次,他在一条老街上发现被撕成一条条的纸片。几个月过后,当他重新回去,他发现纸条仍然还在那里。在《D(气球)》中,气球、窗户、撕碎的纸条……经由黎晨驰重新拼接,每张照片都难以分辨全貌,却能在细节中发现时间和情绪的痕迹。

黎晨驰,《D(气球)》

另一组名为“灰色的篝火”的作品,是黎晨驰从他在拍摄中的“外来闯入者”感受出发进行的创作。他尝试将这些“拾得物”般的图像和自己的感受一起编织起来, 用克制又没有情感倾向的灰色去焕醒杂乱无章照片背后的能量,也重新以今天的视角观察这些被遗忘的地区。

黎晨驰,《灰色的篝火》

和谢帆与黎晨驰一样,展览中出现的13位艺术家和建筑师都具有成都生活和工作的经验,通过个体的经验,他们的艺术创作不仅处理着个体与城市、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更折射出了成都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时空变迁。

日常史诗:

成都市民生活与公共空间

展览

展期:2022.10.31 – 2023.4.10

地址:东·壹·美术馆

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公园大道2568号

学术主持

王笛

历史学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

策展人

梁琛

建筑师、艺术家

贾冬婷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

艺术家

陈秋林

艺术家,其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和推进的状态中,在频繁论述的问题中引入全新的观点和视角,对于社会问题拥有独特的敏感度

程强强

纪录片导演,曾凭借《东胜小学》参加2018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一条小河》参加2018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白夜往事》参加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门口建筑

以“场地、传承、现实”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力图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目前工作范畴为城市研究,社区更新,公共建筑设计等

冯立

摄影艺术家,善于把平常的生活场景以非平常的方式进行呈现。近年来先后为英国SYSTEM,VOGUE BRITISH等国际时尚类杂志拍摄

何利平

艺术家,以现场艺术、影像、装置的方式进行创作,曾举办“市井修辞”“生活广场”“最近过得咋样?”等个展

罗珂(朗读建筑)

成都朗读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其实践创作和思考一直致力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基于感官体验的建构形式与意义的研究

李怒

雕塑家,其创作以自我经历和主观感受为媒介,表现对大环境的普遍性感知、个体的情绪波动和群体在宏观社会演变中的精神状态

黎朗

摄影艺术家,曾赢得过包括美国琼斯母亲国际报道摄影最高奖在内的广泛声誉,并在国内外的许多重要艺术机构进行过展览

黎晨驰

艺术家,其作品主要是通过观念的知觉重塑和叙事的逻辑陷阱在不同的维度上对“观看”的事实进行视觉实验。

徐浪 (合造社)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合造社创始人和主持建筑师。对建筑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有过深入探索,多次在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发表论文或任撰稿人

谢帆

艺术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近期举办过“明日出山”个展,参与过莫斯科双年展,绝对收藏指南馆藏展等群展

张晓

摄影艺术家,曾获得2020年三影堂摄影奖大奖、2009年候登科摄影奖、2010年法国才华摄影基金中国区冠军等奖项

翟永明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出版有诗集十余本,随笔文论集八本,作品曾被译为多国语言发表出版

东·壹·美术馆

东·壹·美术馆位于成都市东部新区,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布展面积800平方米,涵盖多个独立展厅、活动交流、会议接待等功能空间,集艺术作品展览、公共艺术教育、文化交流等于一体,为公众提供全新的生活美学场景,让艺术触手可及。

美术馆主体沉入地下,以“山川”为概念,“光”为线索,与知也图书馆、未来设计艺术中心形成几何式呼应,构筑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艺术风景线。

主办:

成都东部新区管委会

承办:

三联人文城市

成都东部集团

特备鸣谢:

白夜、成都小酒馆、一苇书坊

刘珍妮、史雷、谭静、王俊、王晶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6e0d525c53a0562e4c3605ae7529854.html





















百老汇在纽约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