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带你看清岩茶岩韵的秘密,它真的没有那么神秘

2023-09-29     小陈茶事

原标题:3分钟,带你看清岩茶岩韵的秘密,它真的没有那么神秘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前几天收到了一条新留言。

“看你的美文,发现一个问题,岩茶你很少提岩韵,不知何故?”

刚收到新留言,顺手转发分享给小伙伴们。

结果引起一众热议。

阿萝发了个表情包。

“这不是正岩茶该有的特征嘛,不用特意提。”

淇老师也很纳闷。

“对方应该是看得不够多,搜索‘岩韵’关键词,相关文章会很多。”

最后,隔壁小陈陈一锤定音。

“喝懂香气与滋味,自然能感受到岩韵。所有不提香气滋味单讲岩韵的,都是在耍流氓。”

今天这篇,麻花且来偷个懒。

拾人牙慧,汇整一番。

《2》

说一句不怕得罪人的话,评价一款岩茶,单讲岩韵,非常假大空。

某次在朋友分享过来的茶博士直播间里,就听到过这样的评茶语录。

“A款肉桂香气一般,但胜在韵感好,是桌面这一批肉桂里表现最优的。”

“B款肉桂的岩韵一般,留在嘴巴当中的气韵不强烈。”

总之,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听完一大堆废话后,能理解到的内容,空空如也。

只让人感慨,不知从何时开始,岩韵就变成了一个“筐”,不管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内容,都能胡乱套进去。

让一众岩茶新手看完后,丝毫无解,满屏幕都是看不懂与听不懂。

其实,专业评茶,肯定不会单讲韵。

武夷岩茶的韵,虚无缥缈,没有实体。

唯有依靠具体的茶香、茶味、回味,才能有所呈现。

《3》

不是所有的岩茶,都能拥有岩韵。

有一段时间,圈内刮起过一阵风,将传统极致足火的地位捧得特别高。

以至于,对外还传出谣言。

“焙火到极致的岩茶,韵感才更好。”

此话一出,有不少人将其解读成,武夷岩茶焙火越高,岩韵越显。而焙火偏轻的中轻火岩茶,岩韵明显不足。

通篇看下来,简直是离谱。

岩茶的岩韵,从头到尾就和焙火高低没有半毛钱关系。

外山茶青就算焙火再高,也不能凭空做出岩韵。

山场出身,才是决定武夷岩茶的唯一要素。

通常,产自岩区(正岩与半岩)的茶,才能拥有岩韵。

外山茶区,哪怕高山生态环境出色,能做成香气、滋味过得去的茶品,但在岩韵方面,没有任何体现。

因为,岩韵的生成要看物质基础。

茶区周边风化岩林立,土壤疏松透气,拥有较多风化岩碎屑物,特定养分滋养充足,才能产出汤感醇,劲道绵柔,回味持久,韵味非凡的好茶。

论岩韵的强弱,正岩核心山场,从三坑两涧范围圈内产出的茶,强于正岩非核心山场。

而正岩非核心产地,又强于半岩。

之前分享过,判断一片山场够不够正,是否核心的简单方法,可以锁定一个标志物——风化岩。

景区当中,茶地四周能看到大片明显的风化岩(别名丹岩),才是正岩山场最具标志性的代表物。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

没有风化岩,没有特定小气候,何谈岩韵生成?

《4》

之前文章里写过一个圈内怪状。

很多以老茶鬼身份自居的人,经常会“黑”岩茶圈内的高香小品种。

包括黄观音、瑞香、金牡丹、黄玫瑰、春闺、春兰等。

对外给出的理由,大同小异,嫌这些茶太香。

“黄观音这种通天香,闻起香气张扬,茶汤韵味薄,不高级。”

“闻起来太香的茶,出不了岩韵。”

论本质,这涉及品种歧视。

平心而论,武夷岩茶的诸多茶树品种之间,不分三六九等。

一茶一味,个性差异化明显,不存在好坏之分。

正岩山场的老树黄观音,直面正岩水仙和肉桂时,气场半分也不会输,花香张扬且不失幽远,茶汤很醇,咽下后一股似兰花似栀子花的明媚花香,混着几分木质香,沉在汤里。

又香又醇,着实美妙。

说到底,单纯因为“太香”,全盘否认一类品种,立场并不客观。

因为,当你用市面上常见的外山小品种,去对标那些好山场出身的正岩主流品种时,不妨多想想,如果将两者的出身山场环境调反,是否还是相同的结局?

《5》

什么是岩韵?这个基础问题在岩茶圈一直争议不断。

网上看到不少人,直接将岩韵解释成岩石的味道。

“岩茶的茶树生长在岩石之间,吸收了天地灵气,所以,在岩茶的香气里,藏着山林的清新,承载着岩石的厚重。嗅之,能直面碧水丹水的广阔与深沉。”

诸如此类的文绉绉论调,随便一搜,比比皆是。

但麻花打心眼里,不认同这种说辞。

形容一款岩茶的岩韵出色,好比是夸一个人有气质。

气质这个东西,很难从单一层面,一锤定音。

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综合。

譬如,举止、谈吐、穿衣风格、妆容打扮、思想境界等。

岩茶的岩韵,也是如此,不是简单粗糙的“岩石味”、“风化岩的味道”。

而是涵盖茶香、茶味、回甘、生津、留香等方方面面。

正岩茶的香,香气更清幽雅致。

用前人留下的金句总结,清则幽远,锐则浓长。

这种恰到好处的茶香表达,比起外山茶“香到发冲”的情况,不知好了多少。

正岩茶的味道,层次更清晰。

由于山场出身好,先天青叶内部能积攒更充足的茶味。

泡出来的茶汤,醇厚、饱满、有浆感。

汤中带甘,入口甘醇,香滑细腻,层次分明。

喝下几杯后,正岩茶的回味,能让人越喝越舒服。

喝完这杯,还想喝下一杯。

喉间的回甘清冽,生津清凉,唇齿留香。

回味感受舒服极了,一喝,便能让人着迷。

《6》

岩韵的形成,是正岩山场小气候的恩赐。

站在茶客的立场,追求岩韵的过程,本就是一种享受。

一方水土,一方风味。

将水仙、肉桂、铁罗汉、北斗、梅占、黄观音等系列品种,从武夷山再移到其它茶叶产区栽培种植后。

到最后,做出来的风味肯定全变了。

武夷岩茶的岩韵,是独特的生长环境,再加上制茶工艺的结晶。

环环紧扣,缺一不可。

不论缺了哪一步,做出来的都不是那个味道。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15151eca2dd9bdb1187f166bce16b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