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夯土建筑一大奇迹,国家级文物,福建省华安大地土楼群

2019-12-30   视觉秀旅游

大地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由二宜楼、南阳楼和东阳楼组成,均为蒋姓祖孙在清朝中叶所建的大型住宅,是古代中国夯土建筑一大奇迹。1996年11月,二宜楼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3月,东阳楼被公布为华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南阳楼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土楼群的选址,是中国传统“风水”建筑规划理论的体现。土楼群背倚杯石山、娱蚣山;前瞻大龟山,远眺九龙岭,峰峦叠嶂,四季滴翠;左有狮仔山逶逸跳跃,以达摩岩作为山名;右边金面山、虎行山相携叩伏,玄天阁金碧辉煌。两条小溪涧汇流于二宜楼前,曲折迂回,形如玉带。其择址呈现出几何学图形。楼群的建筑平面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而且山水环境宜人、人文景观丰富,总体布局贯穿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的二宜楼[1] 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历史价值最完整的土楼之一。其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属于双环圆形土楼,外环高4层,内环1层。整座楼分成16单元,共有房间213间。其中4个单元是作为共用的门、梯道及厅堂,余下的12个单元为住户,每个单元均有独自的楼梯上下,是福建省两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区单元式与通廊式有机结合的典范。


"二宜"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融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军事学、哲学、美学和民俗学为一体,整个建筑追求天地人和谐的统一,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一大实践。楼内共存壁画226幅,彩绘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内容有花鸟、山水、人物等,在福建土楼是独有的,在中国民居中亦属罕见,堪称民间艺术宝库、土楼文化传承典范。

南阳楼;位于二宜楼东南侧,相距约150米。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比二宜楼迟建47年,系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之孙蒋经帮所建。因为以二宜楼为蓝本,所以二宜楼建筑设计方面的优点特点都被吸收,让他成为二宜楼的缩影,其木雕、石刻用材方面较之二宜楼更胜一筹。南阳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设4个单元,每个单元均为7开间,共有房间96间。南阳楼是福建圆形土楼中最讲究楼外周边景观环境的土楼,也是在福建土楼中唯一利用外景和人为建设外景互动的楼,之所以能把福建土楼博物馆设立于此也是她的唯一无楼可比性所在。它不但门前有青山绿水的远景和日月辉映的中景,而且楼后有依山而建的后花园,楼内设计亦极其讲究唯美与舒适。

东阳楼与南阳楼阴阳相济,共成"天圆地方"之意,位于南阳楼西侧,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系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之孙太学士蒋宗杞创建。

它是一座巨型的生土方楼,背靠狮子山,意含"狮子踏印"。它坐西北朝东南,占地2200平方米。整个建筑呈前低后高,等级分明,为内通廊式结构。门墙由十分坚固的细磨花岗岩砌成,主楼有住房36间,厅4个,两翼各建护厝平房共15间,(左八间)为厨房和餐厅,每间使用面积已达15平方米。两边护厝各开前后门,前门与大门并列成三门,后门通向厕所。二条横向通廊将上厅下厅和厢房分隔,横廊两端开小门通向厨房餐厅,已较好地解决了蒸炒和炊烟对住房的干扰。

东阳楼房间横向偏窄,厢房2.5米正间仅2.8米,深度也不一,有的5.9米有的4.5米,但无压抑感,因为房子层高达3.8米。由于楼层较高,楼内使用了二节曲梯,二层住房的窗户宽度达1米×0.6米,护以木棂,墙上不见枪眼,这是东阳楼与其他土楼最大的不同。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他们的建筑思想不再围绕着防御,而追求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大、住房小的"三大一小"的居住舒适性,这在一百年前的华安山区出现,在山区的民居建筑史上可算是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