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好。
见字如面,我是袁来。
“过去是一线品牌主导的本地经销商生意发展,未来一定是基于本地经销商之间的竞争,而形成本地经销商的生意业态发布”。
这句话,我最近在很多场合都在说。
过去经销商的崛起,很多时候是因为抓到了一个好的品牌,跟着品牌走,伴随着人口的红利、商超的红利,经销商逐渐做大。
从一个个体户、夫妻档,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变成了数十人的商贸公司,数千平的库,十几辆车,几百平的办公室。
可以说,过去经销商靠着品牌而崛起,并在本地扎根,逐渐形成一个区域城市快消品的商贸流通格局分布。
你做伊利,我做蒙牛;你做海天,我做李锦记;你做农夫山泉,我做康师傅;你做联合利华,我做纳爱斯……
但现在,随着经销商进入到正规化公司化运转,再加上整体行业存量抢夺的微利时代背景,经销商能否继续做大做强,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被同行抢走,靠的更多是经销商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
往大一点说,要靠经销商的战略布局和眼光。
此时,品牌商依旧很重要,但事实上,已经无法起到决定性的因素。
即便靠着品牌起来,但经营的好坏,更多取决于经销商老板的能力,以及本地同行的竞争强弱。
因此,我们认为本地的商贸流通的格局分布,进入新一轮的周期中,而这轮周期将是由本地经销商自身来主导。
你做得强,你就能存活下来,甚至可能兼并吃掉同行的生意;你做得弱,不好意思,两三年没利润,你自己也就撑不下去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过去我与300+位经销商交流研讨后的总结和划分,我们再来谈谈本地经销商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生意模型。
经销商的5类经销生意模型
快消品是一个大品类,有饮料、休食、日化、调味等不同细分类目,虽然品类上千差万别,吃的喝的用的,但经销商的生意模型大体可以分为五类,围绕着这五类我们一一做完整的释义说明。
第一类:仓配经销商
第二类:品牌经销商
第三类:品类经销商
第四类:渠道经销商
第五类:平台经销商
仓配经销商,我们给予的“标准释义”:
本地经销商与数个品牌达成区域经销合作,仅提供仓储配送和资金支持,限制于厂家模式或个人能力等因素,无法完成独立自主的分销。
常见品类:饮料酒水、休闲食品。
典型品牌:可口可乐、康师傅、玛氏箭牌等。
这是当前在饮料酒水领域,常见的经销模式,厂家深度分销直控终端。一般以小商、夫妻三五个人的个体经营为主。
品牌经销商,我们给予的“标准释义”:
经销商与某1-2个品牌达成深度区域合作。经销商将其视为核心品牌,该核心品牌占经销商生意超过50%以上,其他经销品牌为附属,不作为日常经营的重点。同时,经销商有自有业务员,具备独立分销能力。
常见品类:饮料酒水、牛奶副食、粮油洗护。
典型品牌:蒙牛、金龙鱼、纳爱斯、农夫山泉等。
目前“品牌经销商”是当下商贸流通业态下的主流,有一两个品牌占到整体生意50%以上,大概率品牌合作超10年之久,是生意起家的品牌。
内部组织管理和外部业务管理逻辑也都围绕着该品牌去设计。
相比“仓配经销商”,“品牌经销商”具备分销推广的能力,自有业务员拜访门店获取订单,提供相应售后服务。
品类经销商,我们给予的“标准释义”:
将同一品类下的多个品牌进行组合,形成品牌矩阵-品类经销。通过品牌矩阵最大化占领该品类在门店端的货架资源、陈列资源、档期资源。同一品类下不低于3个品牌以上组合。
常见品类:休闲食品、日化家杂、调味酱料等。
目前“品类经销商”在休闲食品和日化家杂领域出现频率最高,这与品类容量和品牌集中度有密切关联。
上述两个大品类限于品类周转和容量,品牌商直控终端不太现实。因此,给予了本地经销商横向持续拓宽品类的空间。
渠道经销商,我们给予的“标准释义”:
聚焦专注在某一类型渠道,80%以上生意来自该渠道。围绕着该渠道的经营特性、经营模式,建设自身组织架构和管理理念。
常见渠道:KA现代渠道、CVS便利渠道、政企特通渠道等。
常见品类:饮料、休食、日化、调味等。
目前“渠道经销商”多出现在超一线或省会城市,以某一渠道为核心,比如沃尔玛、家乐福、永辉、大润发等全国性或区域性KA卖场,或者当下新出现的零售业态O2O自营平台朴朴超市、社区团购平台等。
与现代KA渠道深度合作,通过相对专业沟通协作,不断提高在该渠道的生意份额。
平台经销商,我们给予的“标准释义”:
聚焦在某一区域内最大数量的传统夫妻老婆门店(传统餐饮门店),为其提供除烟酒外占据60%-70%生意额的快消全品类商品(餐饮食材商品),并以门店的商品需求为核心经营出发点,设计内部组织管理体系。
“平台经销商”也是各位经销商老板们日常提到的“B2B平台”。目前“平台经销商”是不少地方大商思考延展的生意方向之一。
纵观全国来看,虽遍地开花,但“平台经销商”模式依旧处于探索中,并未真正成熟。
以上便是我们对于当下经销商生意模型的五种划分。
模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显然,渠道经销商、品类经销商以及平台经销商,正是当下不同经销商走向大商化,实现过亿以上销量的最佳路径。
当然,这里我也想强调的是,没有绝对的属于哪一类模型之分,从品类视角看该经销商是品类经销商,比如专注做日化。同时站在渠道视角,又只专注于KA渠道的经销生意,到底属于哪一类模型,这个要看经销商自身的发展方向规划。
先有分类再有认知。
分类的目的是便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经销商这门生意。
五类生意模型背后的生意全景图
有了五类经销商生意模型的分类后,接下来我们站在一个城市的视角看,快消品经销商格局分布和发展趋势演变是什么?
这一张图是针对一个三线城市100-300万人口区间,“新经销”对商贸流通分布的研判。
最上面两行,是主流的品牌型经销商。
随着当下存量抢夺,以及经营成本的不断堆高,平台型和品类型经销商对市场的蚕食和瓜分,品牌型经销商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中间一行是休食、日化、调味品类经销商。
基于数十个品牌的组合形成品类经销,并围绕着本地市场实现渠道的深度覆盖,本地LKA、单体大店、CVS、CS、零食连锁、农贸餐批、校园门店等。
最后一行是平台经销商。
以夫妻老婆店和中小餐饮门店覆盖为主,啤酒、饮料、休食,以及其他日化、调味等。
这是在三线城市的商贸流通分布图景。
限于文章的篇幅,关于快消品经销商的生意图景,无法一一阐述。
为此,在10月9日-11日“新经销”组织的第五届中国快消品大会暨第一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现场,我们将系统阐述和发布行业首份“城市X人口经销商发展模型”。
另外,我们还将同步正式对外发布“2023年中国快消品经销商生存发展报告”。
过去六年时间,“新经销”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报道经销商,借着第一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的契机,希望能系统、完整地向行业呈现我们的研究洞察。
作为快消行业里最为重要一环,经销商这个群体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将走向哪里?
如果你是快消品的经销商,或者从事与经销商管理有关的从业者、管理者、经营者,这一次大会,一定要来!
10月深圳,我们不见不散!私信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