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的春节,你以什么方式重返家乡小城?

2022-02-06     松果生活

原标题:就地过年的春节,你以什么方式重返家乡小城?

文 | 贾冬婷 崔灿灿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虎年春节有点落寞。根据统计数字,今年春运这场“人口大迁徙”只有疫情爆发前2019年的45.6%。不少人期盼已久的返乡计划,在疫情反复下又一次被迫放弃,就地过年。

即便如此, 如同钟摆归零,漂泊在大城市的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总需要一次集中的精神归乡,之后重新进入新的循环。通过一场场年俗、一桌桌年夜饭的复刻,每个人都在情感和记忆上返回了故乡小城。

1995年丹东梁琛老家自己的卧室

(模型照片,供图:梁琛)

经过了40余年的高速城市化发展,大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大”。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我国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有7个,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特大城市则增加到14个。这21个超大和特大城市也成为了人口流入的集聚点,数据显示,其中的流动人口达到1亿人,占全国流动人口总数的26.7%。 中国的城市化议题也总是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它们成为这一历程中最为浓重和经典的缩影。

大城市永远激动人心,同时也千城一面,少了故事和性格。这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更深藏于其精神基因之中。 大城市向全世界开放,与全球化接轨,将自己全然沉浸于工业化、资本化的资本主义现代浪潮中,被动放弃或主动剥离了本地化和独特性,也是它易感的时间色泽。大城市里,个体也被裹挟于高速流动性中,生活变得碎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燕郊通往北京的检查站堵长龙(摄影:葛宇路)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是城市与乡土的断裂。自然空间结构的差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差异,加之人为的城乡二元制度设计——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形成了城乡之间基于自然互惠关系而构成的循环关系的断裂。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传统的国家而言,城市和乡村直到近代之前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桃花源般的乡土社会是人们心之所向的。在高速流动的城市社会语境下,那种给人以本体性归属感的传统共同体,成为人们难以回归的文化乡愁,这无异于“失乐园”再现。

寻谣计划在浙江金华(摄影:PonyBoy)

这不只是田园牧歌般的怀旧。“城市”与“文明”具有同一性——拉丁文的civitas(城市)就是文明(civilization)的词源,两者是珠联璧合的,可以说城市就是文明的未来。人类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某种意义上是不可逆转的。城市永远在流动,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的,城市其实就是变迁本身。

但在这一流动过程中,从乡村到大城市,应该是个连续体。 在中国城市的金字塔中,在位于塔尖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及塔基的乡村之间,还有层层叠叠的社会形态——在那些聚集了最多资源和目光的大城市周围,只是相隔几十公里的若干“卫星城市”,或者并无太多的关系的遥远小城,未被更多地看见。人们只是偶然听到关于这些三四线小城市的社会新闻,或是基于故乡的情感认同。其实,在焦点之外,这些沉默小城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它承载着中国更广泛的时代变革和城市故事。

遥远的额尔古纳(摄影:孙海霆)

那么,这些在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参差多态的中小城市,是否可以成为一种重新建立城乡连续体的纽带和中介?

小城,首先在于尺度的小。城市作为一种聚居形态,在其历史的第一个5000年中,所展现出来的主体形式就是体量较小的,能满足步行者方便地生活工作的小城。另外,它的流动速度更慢,社会关系更封闭。在一个小尺度的、静止态的地方,个人更容易拥有一个足够小的圈子,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私人关系。柴米油盐、饮食人生,其中的生活更加具体,也更有温度。

浙江湖州市城乡结合部自建民居(摄影:李青)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出生于小城,但内心里都有一座小城。在那个记忆里小而熟悉的世界里,我们爬上它的树,在它裂缝的人行道上骑自行车,在它的小河里游泳,不在意它的粗糙和丑陋。在那里,饮食依循传统,方言经久不变,保留下更加差异化、多样性的城市景观。如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所说,独特性孕育于相对的封闭。 我们认为,这种故乡感、地方性,不是基于某个小城的独特体验,而是一种普世价值观。

“小城之春”,便是三联人文城市联合策展人崔灿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展开的城市项目。 亦如《小城之春》电影的名字和它所寄托的情感,小城中“城春草木深”和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了我们更多的想象和希望。

“小城之春”将目光聚焦于中国众多小城市的变迁。我们邀请了十几位生活在北上广深或是小城中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作家、导演、科学家、学者重返故乡,或是进入那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小城变迁之中,呈现对于小城故事的全新理解和叙述。从记忆里的建筑、城中的标志物、街边的广告牌的变化,小城中的声音、歌谣、人物和故事,城市中的绿植、动物园、一草一木等等,从街巷的角落,到小城和大城的对比。

这些小城故事发生于北京边缘处的平谷县城、几十公里外的燕郊、广东的湛江、山东的烟台、四川的内江、辽宁的丹东、湖南的永州、浙江的湖州……彼此相距遥远,它们的故事里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这些故事汇聚在一起,又将呈现出怎样参差多态的城市图景呢?

广州街头老字号食厮菜牌(摄影:刘钊)

“小城之春”在中国最重要节日的春节之时发起,它既是旧年结束,新年开始的时间刻度,又是中国人精神里归乡团聚、家庭联系的情感依托,人们在这个特殊时间点,返回各自的小城记忆。

“小城之春”在春天开始,并在这样一个希望的季节持续生长。 春节期间,将于三联生活周刊视频号及三联中读平台发布第一季,从大年初五到十五,陆续推出音乐人陈鸿宇、艺术家文那、摄影艺术家张晓、建筑师与艺术家梁琛、音乐人小河五位共创人的创作,敬请关注。

此后的第二季和第三季,还将陆续推出艺术家葛宇路、考古学者耿朔、平面设计师黄扬、建筑师李涵、艺术家李青、艺术家厉槟源、平面设计师刘钊、导演陆庆屹、建筑师吴林寿等共创人的作品。短视频发布之外,还将推出“小城之春”主题展览。

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人参与到“小城之春”中来,用不同的视角和故事,再识乡音,再识城市,再识我们每天正在发生在各处的变化。

联合发起人

崔灿灿

策展人,写作者。作为当今艺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策展人,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有上百场,涵盖艺术、建筑、设计和电影等。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专注建筑&城市报道,2020年策划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贾冬婷

共创人 (点击头像查看更多内容)

名单持续更新中,敬请期待

陈鸿宇

独立音乐人,众乐纪、众方纪、做梦厂牌创始人。

出生于内蒙边境小城额尔古纳、如今生活在北京的独立音乐人陈鸿宇,一直在尝试探寻自己与故乡额尔古纳更深层的情感联结。从“重拾故乡”到“众方纪”,通过音乐在都市与小城之间牵起了一条纽带,并在家乡草原上建起了一处精神自留地。他还将目光投射到更多小城,让更多人找回关于家乡孤独的安全感。

文那

艺术家。创作以壁画为主,借用中国绘画中的神仙造型,虚构出各种新的神仙。

文那和泉州晋江梧林合作的文那艺术空间将在梧林古村落的德莫厝完成。长达两年甚至更久的创作,将她与这里的人、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泉州古老历史与城市脉络的呈现,也是《文那经》的自然生发。在一种蓬勃和原生态的氛围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具有强大想象力的创作,是对历史与未来、空间与时间、理想与现实的转译,同时也是在地文化和生活的另一种表述。

张晓

摄影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海岸线》、《他们》、《关于故乡》。

经历了《他们》和《海岸线》这样的宏观叙事之后,张晓回到故乡——山东烟台的台上村。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一种解放。在经济浪潮冲击之下,个人和城市都在变化着,疏离感越来越强烈,缺乏归属感成为一种集体困扰。回到故乡的创作,更多是关于自身的体验,,记录下更多关于自身的体验,也是一个从自我向外看的过程,这样或许才能更真切、更真诚地去看到现实。

梁琛

建筑师,艺术家。2017年开始独立建筑与艺术实践,成立工作室阿莱夫时空研究所。

建筑师梁琛通过对儿时家庭空间三次装修的模型还原,连接起对于故乡丹东的记忆。在长达五年的家乡研究中,梁琛将东北城市的起源及变革,家乡小城的空间史,浓缩到家庭空间的变化中。地板、墙、门、窗及家具等物质重新唤醒成簇的记忆。这样的回溯重建了他的童年及童年空间,让他的家乡经验不再只是经验化、记忆化的碎片,而是建构了一种连带着个体叙事的大历史时空。

小河

何萍所与田巧云的第三个儿子,美好药店乐队主唱,“音乐肖像”、“回响行动”、“寻谣计划” 发起人。

小河出生长大在邯郸。2021年,他和他的寻谣团队从邯郸开始,经晋城、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最后抵达银川,完成了历时一个多月的“陆上寻谣”。在地理环境的流变中,许多老人唱出了深藏在记忆中的童谣,里面蕴含着一座城市背后的乡土、生活与人情。小河将音乐比作一条通道,在这条通道中,可以看见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被淡忘的记忆,可以遇见旧友与新朋。

葛宇路

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环京地带。兴趣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

燕郊,是初到北京的葛宇路为生活所迫的选择,也是他创造生涯的起点。边界地带的野蛮与自由,跨城生活的不确定与疫情下的荒诞,形成这片独特飞地中的自然生态。燕郊承载的不仅是葛宇路最初的北京生活,也是这个时代下大城市发展与小城市未来的碰撞与对话。

耿朔

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委会委员。

三国无疑是国人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如何正确打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式。在书本之外,耿朔想去考察那些当下仍在生长的三国故地小城,观察当地人们试图重振荣光的努力,在现实中如何复建“古迹”,如何介入对往昔的重构。通过重返历史现场,寻访存在于残垣断壁之中的鲜活过往,解读今朝。

黄扬

平面设计师。haungyangdesign创办人,seeyoutomorrow艺术组合成员。

城中村就像深圳这个国际都市的一片小城,是深圳人主要的居住地之一,混杂着各色人等、方言、习俗和美食,充满着杂糅共生的能量和众声喧哗的活力。黄扬久居深圳,以深圳“城村共生”的土壤作为灵感源泉,尝试因地制宜的创作,并探索着小城人文环境下的独特视觉印记。

李涵

建筑师,绘造社创始人。以独特的方式探索绘画、建筑和城市研究的可能性。

李涵是北京人,并没有在小城市生活过,但他想以一种访客的身份来体验小城市。他随机选了北京周边的平谷,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特殊,而正是因为它非常普通。他想用外来者新鲜的、锐利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普通的事物,那些日常的角落,从中来体验发掘平常中的闪光点,然后再用建筑师特有的方式——模型——来记录。他觉得,越是普通的风景、日常的点滴,反而是更能触动人心灵的、更持久的美好,让人缓慢而坚定地重新体味生活。这恰恰是小城市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李青

艺术家,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往往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寻找理性的裂隙,通过迂回重叠的结构作用于观者的感觉和认知。

李青的“湖州房子”聚焦家乡浙江湖州郊区的民居住宅。进入21世纪,住在城市外围的郊区农民,开始根据他们对现代化建筑的理解建造独立住宅,从传统和国际建筑中自由地汲取元素进行设计。这些奇异房屋体现了中国民间在一个经济发展和消费主义时期对想象中富足生活的美学判断,杂糅而山寨的风格体现了全球化在中国的知识传播和信息分享的在地状态。如今随着城市更新和扩张,原来的郊区村落被割裂成碎片,这些民宅也已日渐稀少。李青的记录希望重新审视这一野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和民间审美的价值。

厉槟源

艺术家。作品曾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地展出,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为“返乡艺术家”,厉槟源近年来深耕于故乡永州,通过行动、录像和行为艺术表演深入小城日常的不同领域,探索故乡小城的社会和人文环境。他用身体经验勾勒自身的生活轨迹,也以小城永州为起点,丈量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刘钊

国际平⾯设计联盟AGI会员,深圳平⾯设计协会副主席,another design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2021三联人文城市季主视觉设计师。

设计师刘钊以广东本土方言粤语为背景,观察并梳理广州周边小城市的语言风格及语言特色,例如梅州话、客家话或者湛江话等等,并将之转换为视觉形式的探索。通过聚焦广州本土语言文化的溯源,带领公众沉浸到广东本土方言的鲜活魅力以及小城市井的生活氛围之中,以小城方言见小城掠影。

陆庆屹

出⽣于贵州独⼭县麻尾镇,16岁离开家乡到北京⽣活。⽬前致⼒于摄影及影像⽅⾯的⾃由创作,2018年完成⾸部纪录长⽚《四个春天》。

当年《四个春天》记录下的家庭日常点滴,以及黔南地区风土人情,令无数人动容。此次导演陆庆屹的镜头由个人小家庭转向宗族大家庭,透过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家族生活等细节的讲述,将令人向往的小城生活图景娓娓道来。以人的故事描绘地方的故事,挖掘小城平静生活中的审美与价值。

吴林寿

WAU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房子,是关于家的重要象征,尤其在小城。中国小城的自建房,一直生长在“风水”及“习俗”的规范约束下。建筑师吴林寿在故乡小城湛江帮父母设计了住房,在这过程中,他不断探究着湛江民居“规范”形成和变迁,同时试图寻找该建筑类型的当代性。

项目团队

出品方:三联人文城市

发起人:崔灿灿/贾冬婷

共创人:陈鸿宇、葛宇路、耿朔、黄扬、李涵、李青、厉槟源、梁琛、刘钊、陆庆屹、文那、吴林寿、小河、张晓(名单持续更新中)

项目统筹:宋洋

项目执行:袁潇雪、俞冰如、何雯晴

内容传播:丘濂、吴思、高一丁

视频制作:谢永洁、王琛、黎如雪

视觉设计:another design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4ffe6d865599906f7f7fbc157fc8925.html





















百老汇在纽约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