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媛:“半辈子的舞台生命最终是为了走进生活的艺术”

2024-10-14   有染

《约定·香奈儿》剧照,摄影:海淀阑尾

在《约定·香奈儿》之前,我竟然从未看过焦媛表演的作品,只是经常听朋友大宝提起她。

从《约定·香奈儿》开始,倒是很好的打开方式。

01 焦媛为什么珍贵?

作为焦媛自编、自导、自演的自传式作品,《约定·香奈儿》有助于我们很好地了解其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为什么走上演艺之路,学艺与职业发展旅程,内心的羁绊与遗憾,观众被邀请至其心灵的秘密花园,聆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倾诉,用她自己的话说:

“这个戏是一块块地撕开自己,是对自己的一场白色温柔的暴力。每一次的排练都像在鞭打自己,每一句台词像刀子割害自己,每一个形体动作更是把自己支离到破碎。痛是必然的,身体的痛,时间可以复原;可是苦很难恢复,时间只能令苦更深层注入血液,凝固。我创作的初心是希望看见光明,原来并非如此,也许光明之前必须经历的过程。Good Grief 好好悲伤其实并不容易,原来如此艰难。我这个戏并不奢望最后可以看见光明,我只是愿意用自己活生生的一个以女儿的身份对父亲的不放过,最后是放不过自己,遍体鳞伤后的重新审视生命,审视自己的生命。(焦媛微博:2024年9月13日)

半生的脉搏在舞池跳动,半生的情愫也同时在舞台上流动,生生死死,一次一次于台板上走过,蒙蒙胧胧,穿过纺纱,落幕时灵魂出窍,拾回零綷,才看清一切,然后从新做人。(2023年8月25日)”

对于第一次观看焦媛舞台剧的我来说,感到巨大的礼遇。

借由这部独角戏,我们得以看到她作为演员的珍贵和全能,她敢于在舞台上玩真的,因而可以在舞台上绽放生命,从她出场真诚地与观众的对话开始,到演完全程,乃至每场结束的演后谈,你都可以看到她对舞台与观众的赤诚,这里没有讨好,也没有敷衍,而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是全心的开放与全情的投入,光是这一点,就足够珍贵,特别是对她这样一个有着二十余年舞台经验的演员来说,更是稀缺。

而支撑其情感表达的则是十分全面的技术,在一场近90分钟的独角演出中,她一个人在台上充满变化地展现着其作为演员的诸多技术,如语言的转换与处理,气息稳定的歌唱,自由灵动的形体表达,等等,背后都是时间的磨砺与汗水的洗涤,而且她可以很好地平衡充沛情感与克制表达的分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剧中引用了大量她前半生演出的舞台剧影像,所以观众可以快速了解到,过去的二十余年,她到底将多少时间给了创排与演出。

或许正因这种情感与技术的双重感动,让我从身在剧场隔壁聆听其一遍遍彩排,到置身剧场观看和二刷全剧,甚至到目睹其演出后与观众真诚而耐心的交流过程,都被深深触动,因而久久无法忘怀。

我们无法得知,无论人生还是舞台,保持这种赤诚,需要怎样的勇敢与信念,内心会经历和承受什么,又意味着牺牲和失去什么,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太多人过早地丢掉了这一点,甚至永远地丢掉那把钥匙,所以真诚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有为与无为。而能保持如此全面的技术,又付出了怎样的时间与汗水,大概只有老天和她自己知道,二者皆无法说谎,恰恰扎扎实实地成就了其舞台剧女王的美誉。

作为观众,被这样礼遇,自然感到幸运,心生敬意。但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又对她心生疼爱,一个人长时间地把自己交给排练场与舞台,而且一遍遍地锤炼身心,她会不会孤独?相比作为观众贪心地看戏,或许宁愿其好好地生活,多感受些舞台之外的生活浸润,不要对自己太狠。

虽然此次《约定·香奈儿》在北京的演出我曾专门赶回来二刷最后一场,也有特意留下来与她好好告别,但她回港之后,还是在我心中激起了无限荡去的涟漪,作为一个与她有过一些工作交集的普通观众,你会如此地敬重她,又那么想要关心她。带着这种感动,便开始阅读她的微博,发现文字里她同样赤诚,并且带你来到一段被时光雕刻的愈加真醇的精神旅程。

《约定·香奈儿》北京首场写幕后与观众合影,摄影:树儿

02 “用生命演戏”

一如焦媛在《约定·香奈儿》里表达的,她一直在“用生命演戏”,舞台上的白纱,加之大银幕快速播放的她二十余年以来演出作品的影像混剪,很难不让人想到,她的青春年华大概就是在舞台上度过的吧,她用自己的青春置换了那么多角色的生命,应是把自己嫁给了舞台了吧。而她的微博文图,则几乎从侧面生动地诠释了她是如何用生命演戏的。

她的微博,亦像其关于舞台的时间档案,可以看到她的生活早已与戏剧融为一体,不是在筹备、读剧本、排练和巡演,便是在看戏,很多时候甚至不同的剧目在时间上交叉,抑或不同的剧目无缝衔接,这一点在其早年的微博更为明显。

近些年,她也会更多地分享对舞台的体悟,包括用生命演戏的箴言,这里暂且做一些引用。

Take yr broken heart,make it into Art。(2020年1月10日)

我想起自己二十多年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嫁给舞台”。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对舞台的爱仍然纯洁,一丁点也没减退,仍如疯子般痴迷著这块神殿,这件宝藏。

我最喜欢剧本里的一句台词“只要坚持相信自己,无人可以攞得走你心入面想要慨嘢。”

这不就是她对自己一生的承诺吗?所以她一直坚持勇敢地走下去,目标只有一个“为盲人提供教育。”

世间上就是有如此单纯、跟着心里的坚定目标一直勇往向前的人。

我在思考也许是人变得复杂了,所以才不敢相信人本善良;也许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相信的能力才不敢去信任本质的美。(2022年8月13日)

爱戏的人,一不小心手拿起一个本子,可能就是因为一句台词,就是那么的几个字,情绪就被勾引起来,像恋爱似的上瘾……(2023年4月17日)

“用生命演戏” —— 是我的艺术信仰。很早学戏的时候,读到一位哲学家的文字,他说“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看到的时候,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很震撼!于是我对自己最爱的舞台许下诺言,就这样一出一𩐝地用自己沸腾的血液向艺术生命致敬。(2024年5月29日)

《约定·香奈儿》剧照,摄影:小熊

03 表演的见地

除了分享对戏剧的尊重与痴迷,她也常常分享对表演的见地,比如对情感的珍视,以及对情感与技术的思辨,这或许也是“用生命演戏”的一部分,这里继续引用其多年来微博的分享。

“戏”只能靠学习和练习。我相信只有实际的“去做”才能有所获益。(2022年7月13日)

剧场是“无中生有”,剧场是“梦工场”。身边的一切,如果付予生命情感,就是艺术。

我看见了,你就看见了;演员相信了,观众也会相信的,剧场就是有如此的魔力。

喜欢剧场的多数是对生命有期待和要求的,无论是走进剧场看戏的,还是在舞台上演出的,都希望在仅有的时间里创造著彼此的梦想。

追梦和造梦皆需勇气。勇敢去做的同时也要有面对失败和犯错的勇气,勇敢地相信自己也同时要面对一个人作战而孤独无力的勇气。

人生过得快乐,梦想是不可缺少的。(2022年7月21日)

我一向追求“戏”如果可以不靠技巧,可以由内心发出来的真实感受最宝贵,真、善、美的“真”才是真正的美丽,也最能连接人心。

心流是情感流动的开花结果。……

表达自己情感是那么自然和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情,我们却觉得不应该而快速地变成习惯。

演员除了需要理性分析剧本和人物之外,恰巧用最多的能量是在感性演绎。

演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训练就是情感表达,艺术感受。(2022年8月8日)

打动心弦的始终是温度,人情味,这是我多年学戏演戏得来的感受。

戏是热情,戏更是分享。分享本质是一颗善良的心,一颗有爱的心,以人为本,不光自己,心里有别人,演戏的重要基础。

有人说艺术是苦修,我同意也不太愿意同意,如果我们大人可以做回小孩,找回小孩的真、善和美,其实戏也就不太难了,演起来也就不太苦了,可是要达到这般干净的境界,就要修了。

也有人说学戏学做人,这倒是大实话,一点不假。

我在课堂上老爱强调要学会问“为什么”,就像小孩子总是向大人问问题,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如此有力量,好奇带给他们对生活生命世界宇宙的激情,小朋友会用尽一切的努力、方法,身体力行、浑身解数去追求答案,创意因此出现;令人深刻,吸引的戏不就是看人物全力以赴的过程吗?

找回热情,愿意分享,人与人之间的连结,就是交流,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与生俱来,我们有时就是不敢,还是遗忘了。

如果说从生活走上舞台学习,不如从课堂学到的带入生活,从新开启一颗好奇的心,从对自己的好奇和真诚地对自己开始,见证我们学的是正轨。(2024年6月7日)

《约定·香奈儿》剧照,摄影:林艾艾

04 “好好过日子”

生活常常如塞翁失马,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如果说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为剧场和戏剧人的工作摁下了暂停键的话,由此带来的闲暇时光恰恰成就了焦媛的“Me time”,并让其在此期间产生了创作《约定·香奈儿》的冲动,而这部戏的写作、创排和演出,似乎又侧面帮她进行了自我梳理,从而突然有所领悟,想要从忙碌的舞台创作中抽离,更好地生活,“找回自己”。

如她在2020年接受《羊城晚报》记者艾修煜采访时所言:“以前我思念他,就觉得要填补他在艺术上的遗憾,所以我一直拼命追求舞台上的成就,觉得’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但这一路走来,我是很辛苦的,好像光是为了父亲付出而没有了我自己。所以《约定·香奈儿》里,我最大的诉求应该是’找回我自己’。”

似乎也是从那段时间开始,她开始给自己松绑,开始重视生活与休假,她的微博表达也开始变得深沉,多了诸多对生活与自我的哲思,也开始主动在创作之外开班教学,表达,分享,以导师的身份连接自我与他人。

今早读沈从文先生“我虽然没有在学校里读那一本小小的书,可是我到大自然里读了一本大大的书。”生活本身就给予了问题最好的答案。每天扫地的时候,是我最大的领悟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我感谢老天爷对自己的怜悯,总是找机会告诉我不能再对自己的生活袖手旁观。哪怕是那小小的缝隙也要提醒我,要好好过日子,生命才能活过来。

——一个礼拜天的午下,突然有感而发。(2022年4月3日)

以前有很多朋友希望我可以开班教戏,甚至公司集团邀请我为他们用戏剧来开讲上课,我一一拒绝了。因为那个阶段的自己仍然在演员的路上奔驰,腾不出时间分心。

然后疫情的突袭,舞台演出的时间少了,给自己的时间却多了,多的像报复式要求我休息和沉淀,几番争扎过后,乖乖接受现实的安排,认真得从未如此认真地思考自己,思考人生,思考半辈子的亲密舞台跟自己生命的关系。沉思的过程起伏很大,原因和答案通过我的身体和心灵告诉我另一个阶段的生命要开始了。人生面对的种种问题甚至困难,很难解决,难以消化,情绪状态如何调整,该如何学起、做起?

有一天看到一句话“我们自己就是解决问题的指南针”。然后我想起学了五年的戏剧,其中长达两年的课堂基础班就是“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再然后,我似乎想通了一些东西。

回忆以前没有时间来消化的生活,回想从前没有时间去面对的情绪,再从戏剧的基本概念“自己”切入点,真的好神奇,我更理解了自己,我又比以前明白了自己,最后,我懂得了自己为什么会走到今天了。

这一场长达两年近三年的“Me time”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我。“Me time ”令我重读戏剧,重读自己,用估计不到的眼光和心态感受所有,最后我整理了一套“成为自己更喜欢的我,一切从戏剧开始。”

回到“不一样的阶段做另一面的自己”,未来的阶段是分享,分享再分享。半辈子的舞台生命最终是为了走进生活的艺术。

结合戏剧传统的练习和非传统的生活经验,与大家一起探索“Be a Better Me”。(2022年5月31日)

在剧场里,舞台上,人物中也是如此,曾是多少个无数当下组成的现在所呈现的,回头一想,好不容易。所以,好好真实地活出当下,也许最后的果实就自有味道了。

——日常的生活领悟戏。(2022年8月23日)

《约定·香奈儿》剧照,摄影:林艾艾

05 一花一草一木

近些年的焦媛似乎真的开始好好过日子,除了与戏剧有关的内容,开始越来越多分享生活所悟,比如与动物的相处,对植物的观察,与亲友的相聚,以及家务、运动、阅读等自我的独处时光。而自然与生活本身,也在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拥抱和启迪着她,关乎生命,又反哺着创作。

我们家小金金最能好好地让我心灵和身体放松,有时候我排完了戏,心情仍未平伏,只要回到家花一点点时间坐在他旁边,或者抱住他,光是看着他的眼睛就能使我归零。

小动物就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总是希望学会他们在这方面的本领。我身边某些朋友也是如此,我喜欢她们的原因也正是可以带给我“静”场,归零,回到原点。这是一种修练后的果实。(2022年8月23日)

原来一花一草一木皆带给我生命的灵感和启思。一直没有回应新一年的愿望,想不起来,甚至想放弃今年不许下任何的愿。可是老天借一朵朵的兰花告诉我,我不该用“借”,其实上天很直接地表达着,要我这一年“安静而不失丰满”。

好好安下心,聆听。好好聆听之后,就会有感受,一切好好的感受也就丰富了生命。(2023年1月22日)

谢谢小儿子,我们相处的日子带我回到生活,回到自然,尝回生命的甘甜,感受着幸福,懂得感恩是什么一种的心情。敬众生,敬天地。

——大年初三。(2023年1月24日)

盛开展放虽然夺目,可偏偏那枯干扭曲垂首,孤单独自一个的,在我更觉魅力。她不怕被孤立,她可以不费一点力气在风中稳住;她不争阳光,她见过世面,知道大地的温度其实一样,或许更有归属感。

我不要打扰,保持距离,远远看着,每天记录,不落后她的一切。

我记得珠海那天的演后座谈,有好多观众问我怎么得来曹七巧第二幕的演法……. 大自然确实给了自己大量的灵感。每天早起跟小儿子金金一起看花看鸟甚至小蚂蚁小虫,我不好意思的在跟他们抢养份,请原谅我的不礼貌,只怪你们太美了。(2024年2月24日)

《约定·香奈儿》剧照,摄影:海淀阑尾

06 “从戏剧走入生活,回来做自己”

如《约定·香奈儿》所展示的,正因她把父亲和自己的“两条命活成了一条命”,所以过往的二十余年她一直背负着父亲对舞台的遗憾而拼命代偿,疯狂地在舞台上跌打,也恰恰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觉间丢失了自己,所以《约定·香奈儿》既是对父亲的“爱的宣言”,也成了她自己的“独立宣言”。

有意思的是,那些过往她用自己的时光所置换的诸多角色生命,如今也开始反哺于她,邓丽君、曹七巧、王琦瑶……数不清的角色成了她探索和发现自我的钥匙,带她走上找回自我的旅程。

从舞台艺术走进生活艺术,从探索演员的表演到探索自己的人生。

放下绷紧拼博的习惯,走上看似虚无却是最实在且有无限可能的舞台旅程,纯粹地用心灵和身体找回最宝贵的自我价值。

从学习成为演员,继而用不畏惧的表演态度,激发出我们的勇气、同理心和正面的价值观。

人生重要的不是走在哪条路上,而是在路上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才能轻松自在投入生活里各种的角色。(2022年5月24日)

艺术舞台是孤独的。生命舞台想明白了,也是。

一年后的九月又站在舞台上,一种孤独的味道好熟悉。踏上舞台的那一秒开始,用心力用情感却要淡定地完成一个角色的一生。

想明白了,不就是人生吗?

现场表演,活在当下,一步一步地完成,什么状况的出现,有好有意外,没有一个人能预测,提醒自己以“不惊不布不畏”的淡定来面对。

淡定是功课,从平时开始做的功课。

淡定是平常的自律和勤奋。

淡定其实也是一种孤独。

艺术舞台的幻觉摧促了生命舞台的成长和成熟。

舞台,谢谢。

从戏剧走入生活,回来做自己,心也就安顿了。(2022年9月6日)

戏剧最迷人的地方也就是通过角色可以了解自己,最后才能疗愈自己和世界。(2022年8月8日)

演戏必须用“我”,所以要有“我”在角色里才能完整。演的时候加一点“我”对角色的看法,会为人物锦上添花。

“我”要喜欢“我”,才能好好用“我”去创作人物。生命有“我”才叫活着。生活加一点“我”才更有趣味。喜欢“我”的时候,日子才过得越实在。

“我”看来太重要。一定要去认识、了解和亲近。

“Be Your Better Self”

透过戏剧练习,重新了解自己的身体。因为戏剧练习,重新亲近自己的心灵。最后从戏剧走入生活,做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我”。(2022年9月12日)

原来不知不觉地又回归我这两年的生活里;我,二零二三年的一月,时间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年,但其实生活的本质,这两年我寻找我自己生活的本质却没有因为新的一年要改变。

老是说无论外面的世界多精釆,多大的诱惑也好,到最后会发现全是虚的,虚的意思是比起能看见自己,找到自己生活的生活,这么实在的安全感和安静存在的踏实,浮华的外面是给不了的。

“还至本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2023年1月7日)

喜欢“破”这个字,走出框架,高于生活,思索跟生活密切同时又有另一种出乎意料之外的可能性,戏剧出口。

演戏好玩,无法逃脱的现实,舞台世界里有另一种活法,是天堂。人间天堂,天堂人间互相扶持,找到位置安放自己,回头一看,再回来一想,都一样的圈套。

如梦如戏,只是自己未化罢了。(2023年3月10日)

我对一些高冷孤僻性格的女性特别偏爱,她们不食人间烟火,存在于自己的想法里,不瞅不睬的活法,只在乎自己的精神状态,不依不饶的,一直拼命寻找自己的依据,才发现最后的也就只剩下自己的信仰才能支撑“我”这个意义。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也象征着“走过人间,才想起自己。”(2023年4月17日)

感谢时间,因为终于了解抚伤的哲学。感谢两个女人,因为终于了解你们的泪水却成就了某人的豁然开朗。感谢老天,因为终于了解了你一切的安排和用意。

成长后的礼物,大概就是向从前的自己说声“辛苦了。”(2024年3月24日)

我们变得勇敢,勇敢面对心里的那个孩子,不再活在自己编造的幻想谎言里,我们变得懂事,懂得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冷静而清醒。

我们更愿意聆听这个小孩的真实声音,不再欺骗这个她,甚至任何人。(2024年4月12日)

“自己走失了,走丢了,

不要怕,慢慢找,

不要急,慢慢寻,

慢慢地就能再次觅见我,

因为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失联了。”

我学习联系自己。(2024年6月30日)

《约定·香奈儿》剧照,摄影:海淀阑尾 ‍‍‍

07 “孤独是一种美”

2020年接受《羊城晚报》记者艾修煜采访时焦媛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本身是很极端的,独立的时候可以很女强人,但其实我非常渴望爱,很想有个肩膀让我靠一靠或者跟好闺蜜一起聊聊天……以前别人对我好,我就觉得亏欠了人家,应该加倍还给人家,现在我放下这种焦虑,时常告诉自己,’人和人之间本来就应该彼此善待’。……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先人后己’,同时被教导了很多规矩与条框,这些都很好,但是要平衡,要适可而止,否则太压抑真的会崩溃。人还是要释放一些自己真正的感受出来,对吧?”

这种台上台下所呈现的强大与脆弱的强烈反差,以及在人际关系上的忍让与克己,既让她的角色熠熠生辉,也让她本人充满魅力,但如若跳出作为观众的欣赏,似乎时常会感到她的孤独。是孤独成就了她,也让她更能理解角色们的孤独。

昨晚演完了曹七巧,今早却突然想起王琦瑶.....这些女人的一生真的叫人可怜~总在想为什么昆恩(焦媛)喜欢跟她们扯上关系呢?可能因为我们都走着不容易的一条人生之路...... (2019年6月9日)

2024年7月4日的午后,她写下了这样一段关于孤独的哲思,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精神世界:

隔一段时间就会刻意地躲起来,故意把自己从众数里抽起来,抽出来,成一个单数,一个单元,成独个儿。

孤有没依没靠的意思,没依没靠让我开始思考,没亲没友未必残酷,因为还有自己,才会有孤这个背后的意义,依靠自己,依自己的心意靠自己的能力,孤身一人立在旅途上,如果生命是一个体验的旅程。

独也是一个的意思,除了单,更有唯一,只有的意义,独这个字更有性格,有自我的任性在里面,对我来说,更是一种勇气,一种精神追求。

孤独这个组合,我从来喜欢,一个有独立思考,只追随自己想法的人,唯有自己最懂得自己,也只有自己最明白自己的想法,所以不随波逐流,不怕离群,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和信心。

从最喜欢的大自然里,更证明着花草树木也从来是那么的孤独地成长,她们似乎一直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找阳光,找泥土,她们从来靠自己生存,所以最有生命力,赋予强大的力量供给自己,也许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自然总给予我感动,感悟和动力。

孤独是一种美,一种绝对的美丽。然后我又好像懂得了自己一点点,我如此地喜欢一个人,原来….. 原来我一直追寻着美丽的人生。

或许是因为过早地触碰过死亡,让她更自觉地思考生命的旅程,父亲、姥姥……就算再亲,大部分人不过是随缘聚散,到头来还是孤独地行走,像极了剧组与剧场里的短暂聚散;抑或是因为天性禀赋与家学遗传,让她更在乎追随内心与自我本色,也成就了她的美丽与魅力,让她那么独一无二。

在谈论《约定·香奈儿》时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因为没有被黑洞吞噬,我仍在路上,不慌不躁,慢慢默默地安葬沿路一片一片凋萎的自己,也同时捡起自己。生命也许就是不停地放下,放下他人,放过自己,最后归零,然后再重新拾起一个自己。”

近些年她似乎很喜欢提到归家和归零,舞台是家,家本来就是家,心中有了家,就有了出发和回归的坐标,很喜欢她在2023年10月23日写下的一段文字,或许可以作为本文的结尾。

那晚走完了一段上坡路,归家,归零,迎接永远喜庆的金金,生活继续。

《约定·香奈儿》剧照,摄影:李晏

-剧终-

小 树

特别致谢:焦媛、大宝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更多阅读 可点击

金士杰 | 张艾嘉 林怀民 |刘敏涛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 方俊杰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张晋浩

张志林|方书剑 | 张会芳 |古佳妮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主编:许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