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改编、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学院教授格里高利·科兹洛夫执导的戏剧史诗《静静的顿河》诞生于马斯特卡雅剧院。时隔十年之久,这部8小时的史诗巨作仍然在舞台展现其磅礴的生命力,尤其是对年轻人致命的诱惑力。
在音乐剧、舞台歌舞剧、小品剧、沉浸式戏剧等直击感官和极具瞬时刺激性即所谓年轻人偏爱的戏剧类型覆盖的当下话剧舞台,作为经典改编,颇带有严肃文学色彩的《静静的顿河》为何能突出重围,吸引一大批上海年轻观众蜂拥至剧场,并在文广座椅上历经8小时颈椎、腰椎高负荷运作后,还能直呼:酣畅淋漓呢?
历史厚重感与小人物群像
历史厚重感,是严肃作品内涵之丰蕴的结晶,同时也造成了观众观剧无形的门槛。《静静的顿河》能够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生命力的饱满展现很好地融合,是消除观剧顾虑的第一步。
首先这部剧展现的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苏俄内战的宏大叙事主题,战争、政治、文明、历史、习俗、命运,无论从哪一点,都是大叙事,严肃和哲思难免成为主色调。
但《顿河》描绘的不是宏大背景,而是背景下哥萨克民族活生生的生活群像,小人物的真实生活、鲜活的爱情纠葛、洪流裹挟下的政治摇摆、与悲怆命运的不屈抗争。
真实,永远是观众最愿意在舞台上看到的。
“珍珠项链”叙述法
叙事的节奏感,是8小时仍能持续吸引观众的核心魅力。史诗剧作如《白鹿原》或如电视剧《人世间》,能够将长历史背景下错综复杂的情节、主题、角色有条不紊地叙述,同时还能持续吸引观众、产生共振,是该类剧作落地的痛点和难点。
在《顿河》中,叙述手法可比喻为“串珍珠项链”法。从第一幕鞑靼村狂野、热情、奔放的农村生活,农忙时勤恳做农活,闲暇时肆意在乡村酒馆跳舞和唱歌,展现了哥萨克人作为东欧草原游牧民族在血液里奔涌着的自由和豪放,是全剧最闪耀的“第一颗珍珠”。
接下来是梅列霍夫、科尔舒诺夫、莫霍夫三个家族并行开展的生活现状,从三个家庭和互相的关系中撷取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加以展示,便串起了家族、民族、血缘、国家和政治等元素,既典型又全面。
“第二颗珍珠”是主人公格里高利和有妇之夫阿克西妮娅的感情纠葛,是全剧最扑朔迷离的感情线,初识顿河岸边的悸动似是爱情的酸涩,向日葵地里的交媾也可作爱情最美好纯粹的彼岸来解,但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娅私奔生子又抛弃,再重回原配的身边生了双胞子,而后又回到阿克西妮娅身边,便很难说情欲和爱情,到底哪个是支配格里高利的真实动机。但就这颗“珍珠”贯穿在8小时的情节中,便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燃烧观众的CPU。
“第三颗珍珠”是格里高利的政治抉择,从参军伊始虽然骨子里反对传统旧观念,但还是拥护了沙皇的白军,后来投向布尔什维克红军。再到目睹红军不经审判枪杀白军时,又离开了红军重新回到白军。这种政治信仰的来回摇摆、在不同阵营中的归属与背叛、最后被红军和白军一致驱逐的绝望,是能够让观众能够在某些生活场景中切身共鸣到的痛苦。还有散落的纯粹而美好的小情节,如天真烂漫的妹妹冬妮娅和极端阵营拥护者米哈伊尔的爱情,纯粹的爱超越政治、国家甚至亲情(可以说她的丈夫是杀害两个哥哥的罪魁祸首)。但为其极端和残忍,方能显示爱之纯粹。还有嫂子达莉娅的背叛,始终忠于自己的身体,忠于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忠于自己的内心,即使最后染梅毒而死,依然觉得顿河两岸是如此可爱。
这些美丽的“珍珠”,动人的情节,由投影在草墙的银光闪闪的顿河,串成了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而开头格里高利奶奶被村民杀害只留下爷爷和爸爸潘捷列伊,到结尾家人死绝只剩下格里高利和儿子,也是首尾呼应着宿命的循环往复,轮回的难以颠扑。全剧的叙事节奏明快不拖沓、张弛有度、有呼有应,圆环式的叙事处理,也使全剧严丝合缝,完整合一。
“不在观众心里强行搞装修”
人物表现的张力是全剧最令观众感佩的点。演员能量实在太强,这8小时有看电影的感受,你完全想象不到演员真人在台上表演了8小时,换做是电影这些片段感觉得拍个一年多,再剪切最佳帧才能有这样的饱满程度。
从开头酒馆狂欢,每一块肌肉都在音乐律动中舞动,到格里高利的奶奶被村民杀害,械斗的每一个冲突都击打在演员赤裸的胸脯上,那肉与肉撞击的沉闷感,没有任何音响设备的扩音直刺耳膜,带来的真实感与冲击力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复刻的。再到舞台下的顿河,真实的河边浣洗的声音,演员跳入河中洗澡的声音,一切都在真实发生。观众体验到的在场感非常强烈。
除了演员出色的表演能力外,斯坦尼式体验派表演方法也是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
在台词中,很少有直接的评论、阐释和对观众说话的姿态。演员不是在表演,而是在舞台上真实生活着。台词不做总结、主题的揭示或暗示,一切留给观众自己。
无论是卡塔西斯的净化还是布莱希特的哲思,都把权柄还给观众,“不在观众心里强行搞装修”,无论产生什么化学反应,都是只属于观众自己。这一点是当下很多剧场无法给到观众的宽容、拥抱和满足。
服化道:传统与现代妙和
最后是布景和服装,能够在还原风土人情、风俗传统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当下审美的设计创新,产生的效果很妙。
稻草编织的墙和门,圆木和麻绳捆绑的屏风,铺满稻草的床,以及土陶奶罐,塞着橡木塞的泛着天蓝色亮光的酒瓶,与各种饱和度不一的棕色搭配,整体色彩和谐、古朴又温暖。
同时几乎所有道具都可移动,随着剧情作各种机动的调整。配合灯光和转场,同样的布景道具便具备了多重展现力。
服装也很戳当下观众审美,保留传统俄罗斯几何图案或花草图案的设计基础上,不用鲜艳的色彩而多用低饱和度的色彩,既展现俄罗斯人的豪迈民族性格,又能体现典雅浪漫的审美趣味。
总的来说,《静静的顿河》是真实在舞台上生活的群像,这是剧作能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而当下年轻人对严肃作品主动靠近和接受,也与中国年轻人自觉的反思意识、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能力、甚而是对社会和人类的担当意识息息相关。
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倒行逆走新世纪》导演亚历山大·戴夫连特在小镇对话说:“我看到今天的中国戏剧观众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我感到很震惊。在欧洲,来看话剧的多是中老年观众,你们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大多在迪厅。”
所以从侧面说明,喜爱话剧的中国年轻观众,多是带着问题意识、对社会和人类的关怀意识,或者对自我困境的积极抗争意识来到剧场,而不是单纯娱乐和排遣。
我想:这也是能解释《静静的顿河》为何时隔十年,依然能够满座年轻人的重要原因。
-剧终-
阿尼塔
去剧场做梦
落笔于2023年11月5日
上海文化广场观看后
配图为剧照
摄影 陈嘉轩
来自主办方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聊·《剧院魅影续作:真爱永恒》|生命如朝露,但爱永存不渝
评·《庭前》|花开尘埃间
评·话剧《钟馗嫁妹》|神仙不识人间苦
评·《好人赫德》|"平庸之恶"拨动琴弦
评·《无径之径》|文化的双人舞与精神的独舞
三年之后“重返”,金士杰再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评·话剧《威廉与我》|这个舞台永远感激他来过
评·《四张机》|在黑暗中寻找光亮
聊·话剧《代价》| 真实的家庭,深刻的普世性
谈话剧《请问最近的无障碍厕所在哪里?》|独角戏还是传记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