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吞》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悬疑剧场品牌“深渊剧场”的第三部作品,称得上是一个“如何讲好悬疑故事”的学习案例。
一进剧场就注意到了把舞台围住的三块水泥色的景片,台左一角摆放着一台老式电视机,逼仄和萧条感扑面而来:这也是我对故事发生时的东北——衰败的老工业基地——氛围的想象。
还未开场,话剧《生吞》已经用简洁而有冲击力的舞美把全剧的基调展现在观众眼前。
而这远远不是全部。
随着第一个场景结束,景片缓缓升起,十二个全实景房间如楼房的剖面在观众眼前出现。与前述的现代感不同,这十二个布景对故事发生的场景做了现实主义的复刻:从旅馆房间到馄饨摊,从肯德基一角到冯队长的办公室,不论是装潢还是场景中的物件,对一个戏剧舞台空间来说都称得上是考究。
无需望远镜,借助实时摄像技术,观众得以在看到发生在这十二个房间中的故事细节,也因此解决了大多数座位位置导致的死角问题。在功能性之上,影像手段的介入更是具有叙事功能的。冯队长在破案陷入僵局的人生低谷产生自我怀疑时,摄影机先聚焦于锦旗上“人民英雄”的称号,随后缓慢拉远,将一旁借酒浇愁的冯队长纳入镜头视野。
人物颓废的外在状态和其对自身价值产生质疑的内心活动通过镜头语言得到了清晰的展现,而后者的信息由于过于微观,不借助摄影机或许只能通过非实景的手段完成——摄影机的在场,某种程度上保留了叙事中现实主义的质感。先前也看过一些作品对实时摄像的应用,相比之下能感觉到《生吞》在镜头语言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作为观众也获得了在剧场中少有的体验,仿佛是在片场看了一部没有NG的电影。
更为有趣的是五个少年在王頔家的烧烤摊用手持DV录下对十年后自己说的话。原本在故事世界之外的摄影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五人小团体中高磊的手上,叙述视角从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转换到具有代入感的第一人称视角,一个个年轻人直视摄影机镜头说出他们天真而美好的心愿,营造了那个“破墙而出”、走进观众内心的瞬间。我想这是何念导演对摄影机在话剧舞台上的叙事功能的一次探索,而走出剧场的观众也会由此思考:影像时代的剧场艺术还可以是什么样的?现场性与实时转播的共存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能打开对传统故事剧场的想象?
《生吞》中所呈现的模糊性带来的探讨空间,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回到舞美本身,其实导演也通过戏剧空间的分割来区分两条相隔十年的故事线。舞台前侧空旷的区域用来叙述2003年关乎五个少年的故事,舞台后方的十二间实景房间则用以叙述2013年冯队长等人重新梳理旧案的过程。通过兼具投影幕布功能的景片升降,观众得以清晰地看到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从而完成了对复杂信息的拆解和传递。
两组舞美迥异的风格亦在叙事作用上经得起推敲:作为故事的“现在”,2013年是真实可感的,实景搭建更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现实感;而2003年作为故事的“过去”,留白和写意的表达方式能唤起想象力,让观众自行对场景的细节进行填充,与我们的大脑处理“回忆”的机制十分类似。悬疑题材要求编剧和导演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足够强,既能交代清楚所有信息,又能保持戏剧节奏的张弛有度,按此标准《生吞》无疑是一部范本式的作品。
落到故事上,悬疑题材永远只是故事的外衣,外衣之下的内核才是关键。《生吞》会让我联想到另一部话剧,周可导演的《坏小孩》,二者在题材上极为相似:都是以悬疑的方式讲述一群无辜的孩子如何被压抑的社会现实击垮的悲剧。这样的故事无疑是同时观照宏观的社会与微观的人性的,看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生吞》想要触及的话题之丰富:校园霸凌、原生家庭、良知、救赎、正义……但观感是稍显零碎,以致洋葱剥到最后,芯儿仅仅是听障少年和性虐受害者少女之间的青春伤痛文学,不免有些失望。
因为我们无法清晰地感知到底哪一根稻草才是压垮骆驼的那最后一根,于是只知道要在一切美梦都被现实击碎时,为闪回的DV中年轻无知的脸庞流下几滴眼泪,而细细想来,将其归为对青春的缅怀竟是十分偷懒的做法。
尽管在主题的轻重详略上还有提升空间,但私以为这并非话剧版主创的问题。改编自青年作家郑执的畅销书《生吞》,话剧的质感是对小说原著进行忠实还原,可能略有微调但总体是尊重原来的调性,有关人物逻辑、剧情走向的种种都少有改动空间。
话剧《生吞》试图保留那种极具东北地域性的文化属性,不仅在布景的质感、部分人物的口音等细节上做了处理,而且加入了二人转的返场片段。沉浸在悲剧情绪中的观众被抽离,苦上加苦的人物们和着喜气洋洋的音乐给这个原本沉重的结尾以一个轻盈的尾声,在故事结束之后,对故事本身形成了一种解构。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及悲剧“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但我走出剧场的时候脑子里竟然全是二人转的音乐。大约是,东方故事偏好大团圆的结尾吧?也或许是某种对悲剧反面的期许——愿你我都能不被恶意“生吞”。
-剧终-
Hedwig
年芳20剧龄6年的女大一枚
本文落笔于
11月22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观看后
配图为剧照
摄影 蒋运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评·艾夫曼芭蕾舞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在 1991
评·《布莱希特的鬼魂》|布莱希特的鬼魂,邀你在光明中入梦
聊·《静静的顿河》|8小时,让上海观众坐住了
评·《根ROOTS》|规则之外的美
评·《好人赫德》|"平庸之恶"拨动琴弦
评·鼓楼西·《边城》|那个又纯又欲的边城,我们向往它的诗意
聊·话剧《代价》| 真实的家庭,深刻的普世性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