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包丽案的宣判,撕开了中国家庭最隐秘的真相!
北大包丽案,一审判了。
牟林翰被以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以及赔偿包丽母亲73万余元。
“我这么做是因为爱”
2018年8月,包丽跟牟林翰确立了恋爱关系;
2019年1月起,牟林翰以包丽不是处女为由,对她进行持续性地贬低、辱骂,并要求她用极端方式证明对他的爱和忠诚;
6月13日,包丽在与牟林翰争吵后割腕自残;
8月30日,两人争吵后包丽吞药自杀,被送往医院救治,院方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10月9日,两人再次发生争吵,包丽吞下大量安眠药,送到医院后,被医生诊断为“脑死亡”;
2020年4月11日,包丽被宣布医学去世;
6月9日,牟林翰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2023年6月15日,一审宣判。
2018年8月,包丽跟牟林翰确立了恋爱关系;
2019年1月起,牟林翰以包丽不是处女为由,对她进行持续性地贬低、辱骂,并要求她用极端方式证明对他的爱和忠诚;
6月13日,包丽在与牟林翰争吵后割腕自残;
8月30日,两人争吵后包丽吞药自杀,被送往医院救治,院方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10月9日,两人再次发生争吵,包丽吞下大量安眠药,送到医院后,被医生诊断为“脑死亡”;
2020年4月11日,包丽被宣布医学去世;
6月9日,牟林翰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2023年6月15日,一审宣判。
从二人交往到一审宣判,将近5年的时间。
即便法院已审理查明真相,但牟林翰始终不认为自己有错。
去年开庭时,包丽母亲见到了牟林翰:“他没有任何歉意和愧疚,很理直气壮,他说自己对包丽的种种行为是出于爱。”
演“苦情戏”,灌输对方“你有罪、你不配”的观点,是出于爱?
让对方叫自己“主人”,自己叫对方“狗狗”,是出于爱?
指令对方用耻辱纹身,是出于爱?
命令对方先怀孕再打胎,是出于爱?
改口让对方做不能复通的永久绝育手术,还想保留“战利品”,是出于爱?
随便找个理由,要求对方拍裸照给自己,是出于爱?
剥夺对方的自由意志,是出于爱?
这哪里是爱啊!
分明是披着爱的外衣的控制和占有!
是牟林翰精神打压包丽,剥夺她的自尊自信,让其陷入自我怀疑、否定、厌弃的托词;
是牟林翰为了维持自身优越感、价值感,遮掩其冷血残忍的手段。
包丽母亲的陈述
牟林翰的所作所为就是伤害,就是虐待,就是践踏他人的生命。无论他如何美化自己的行为,都不能改变其恶意的本质。
用尹建莉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比不过他爱‘自己的想法’。”
“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女孩”
包丽给牟林翰发的最后一条微信是:
“遇到熠熠生辉的你,我却是垃圾,我想让你远离我这种垃圾,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女孩。”
在许多人眼里,明明她才是那个熠熠生辉、拥有美好一切的人,为什么要跟这样的人纠缠,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牟林翰用在包丽身上的手段,并不罕见。
杨槠策对余秀华施暴闹的全网皆知后,先弱化自己的伤害行为“我打她的时候不是没有分寸,如果失控,她就发不了微博”。
接着给自己的暴行找借口,“她骂了我家所有人”“她用极其粗俗的语言侮辱我人格”。
一转身写了三页错字连篇的道歉信,教育余秀华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做人。
过了几天,又在直播里打着“反对网络暴力、反对家庭暴力”的名义,狂扇100多个耳光求大家原谅。
再一转身,大骂余秀华“德不配位”,拿残疾戳人心窝。
美其名曰:带着一种批评的爱在对她。
一个男生,高考考了475分,得知女朋友考了640分,打算申请厦门大学时,到各大微信群“求助”:如何让女朋友放弃厦大,跟自己读二本。
他的手段简单粗暴——
你喜欢我,就要听我的。
你听我的,我以后跟你结婚。
他还恬不知耻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打算:“上策就是和我一起去读二本,中策就是第一次给我然后分手,下策就是陪我复读一年。”
丝毫不觉得自己在摧毁他人的人生。
这些手段粗暴拙劣,但却出奇地有效。
在交往期间,余秀华曾一度忍耐杨槠策各种打压手段,认为对方还是爱自己的。
高考640分的姑娘,为了不跟男朋友分手,表示愿意陪男朋友复读一年。
她们不知道对方的行为很恶劣吗?
大概率是知道的。
那为什么一开始不马上离开,还跟对方纠缠?
因为,很多女性是被这样教育长大的:
你是女孩,要乖巧、听话,不给别人添麻烦;
你是女孩,要谦让、温柔才有人喜欢你;
你是女孩,工作干那么好有什么用?丈夫和孩子最重要;
你是女孩,受点委屈怎么了?多反思反思自己。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女性想要克服“过度反思”“委屈自己”“过于在乎别人”的心理障碍,像男性那样毫无负担地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容易。
能从其中挣脱出来,已是万幸。
“童年得到真爱的人,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当然,文化氛围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更重要的的因素,是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无条件的爱和认可”。
从根本上来说,容易被精神操控的人,从小情感上比较匮乏,在关系中更多扮演讨好者的角色。
据包丽母亲说,包丽属于奉献型人格,总是为别人着想,从小就很听话。
甚至有时会问母亲:“妈妈你希望我在哪方面要怎么样做,你只管说出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获得在意之人的爱和认可,她可以无限让渡自己的权利。
有个网名叫“悠儿”的姑娘,也曾遭遇男朋友的精神操控。
明明美丽大方,却被嘲讽“你是我所有女朋友里最丑的一个”,反复贬低“品味不好”;
明明开朗活泼,却要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因为“与男生来往我吃醋,与女生旅游冷落了我”;
明明从小到大是闪闪发光的存在,却被洗脑“除了我以外,你再也不会遇到更好的人了,要拼命珍惜”;
明明是正常的两性交往,却被要求用“纹身”和“流产”证明永远不会离开他;
明明是他出轨,却被暗示“你不够好,我才出轨,是你的错”。
悠儿跟朋友的聊天记录
不幸中的万幸,最后悠儿醒悟过来,从这段窒息畸形的关系中逃离了出来。
事后,她反思说:
“我的原生家庭不太完美,渴望父爱,包容理解心很强。后来才知道叫‘吸渣体质’,换句话说‘PUA的优质狩猎目标’。”
一个孩子,童年没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和认可,长大后便无法区分什么是爱,什么是伤害。
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待在糟糕的关系里,证明自己被爱着。
心理学者李雪老师一针见血:“每个被渣男PUA的女人,都不是第一次被PUA,原生家庭已经训练好了。”
这并不是说,父母是刻意为之。
但在孩子小时候,若没有父母做自己的情绪“容器”,或是早早做了父母的情绪“容器”,不知不觉之间,孩子就会给自己套上“我要做得更好,才配得到爱;付出更多,才能得到好的关系”的枷锁。
我很赞同尹建莉老师说的:
“童年时得到真爱的人,命运握在自己手中,哪怕有很多坎坷,也不会活得窝囊。哪怕不小心踏入一段不良关系,也会很快警醒,有力量从关系中走出来。”
因为,被无条件的爱和认可滋养长大的孩子,才会建立起高水平的自尊和自信,天然免疫人渣。
最后,希望——
悲剧不再发生;
我们的孩子,有能力和底气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