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真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阳春市春湾镇东南方约1公里的铜石山上,是古代铜石寺的遗址,原名铜石岩。岩内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建有“德慧寺”,铜石禅林曾享誉全国。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唐景隆年间,广西贵县刘三姐与祖父自广西传歌至此,得道升仙,故此地又叫"通真岩",岩内至今仍有当年传歌台和刘三姐祖父的陵墓,宋真宗御赐"通真"二字;有宋理学家周敦颐等题词。
现保留宋至民国时期石刻仅20题。其中宋代4题,明代5题,清代6题,民国2题,无年代3题。石刻字体隶、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赐名“通真岩”三字,镶嵌在寺门,为三通大理石所刻,每块一大字,字径0.35米。
石刻最早为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广东转运使祖无择刻于岩寺顶层崖壁上的留题。文曰:“予因按部税驾此山。皇祐二年仲冬月十九日,范阳祖无择记。”石刻高0.41米、宽0.45米,四周饰直线纹围绕,直书楷体四行,满行六字,字径0.07米。落款直书楷体三行二十字。其正文与落款非一人手书。
岩壁还有宋熙宁二年(1069年)著名理学家、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周敦颐到岩洞一游的题名。另有广东转运副使许彦先于宋熙宁十年(1077年)到岩洞一游的题诗,刻于顶层岩壁上,此刻直书行文殊异,由左至右,与众不同。通真岩摩崖石刻,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是阳春保留历史年代较早的石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