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白茶喝起来好淡啊,一点茶味都没有!”
这是入行这些年来,最频繁听到的,外界对于白茶的评价。
内心的想法,真是一言难尽。
可以理解,茶圈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喝了十几二十年茶了,妥妥的老茶客。
但是,他们漫长的喝茶之旅中,遇到的好茶不多,更没有学会正确的冲泡方法。
比如,用保温杯闷泡,或者拿大搪瓷杯泡茶。
比较简单随性,茶叶随便投,水也随便加。
可想而知,这样诞生的茶汤,不苦、不涩、不浓、不煞口,才怪了。
而长期在浓茶的刺激下,味蕾已经适应了浓苦的滋味。
舌头变得不敏感,碰上不苦不涩的茶汤,反倒觉得这茶没味道,不是好茶。
于是乎,就出现了一个对白茶天大的误解——味寡淡。
针对这种情况,各位解决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闷泡呗。
味道不够,闷泡来凑。
只要闷得时间够久,再淡的茶,终究也会出来浓酽的茶味。
殊不知,这种错误的喝茶方式,影响了很多人的观念,甚至混淆了好茶与坏茶的界限。
坏习惯坚持久了,想要改变,实在太难。
《2》
前几天,见了一位老友。
聊天期间,泡茶给他喝。
最近一直喝的是2023鹊桥仙(一级白牡丹),用小铁罐装着,摆在茶桌上,方便随时取,随时喝。
朋友也说,自己平时也喝茶,但很少接触白茶,基本上都是喝岩茶或者红茶,口味也比较重。
所以,当我把烧开的水,冲入盖碗,接下来迅速合上盖子,出汤沥干。
虽然面前没有计时器,但因为足够熟练,行云流水,中间没有一丝停顿。
整个过程,不过区区几秒。
坐在对面的朋友,看到我泡茶,眼神里充满着“不理解”。
“你怎么这么快出水?不怕没味道吗?”他瞪大了眼睛。
即使眼睛并不大,还藏在一副近视眼镜后方,也没遮挡住他的惊讶。
村姑陈很自然地,一边分茶,一边回答:“怎么会?出汤快,才能保留香气和原汁原味。”
最后还补充一句:“别担心,喝喝看。”
说完,率先举起了面前的白瓷杯,嗅了嗅香气,白牡丹的汤水中,高雅的花香扑面而来。
朋友也学着我的样子,端起杯子,凑近鼻子,闻香气。
表情缓和了不少,看来是对茶香很满意。
话说,几乎没有人可以抵挡住白牡丹的香气,又清又纯,花香与毫香兼备,简直是新茶友“杀手”。
刚入门的茶客,或者是没有接触过白茶的人,遇到白牡丹,便会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
闻完茶香后,朋友抿了一小口汤水,然后砸吧砸吧嘴。
过了一会儿,脸上随即浮现出了一种又惬意又享受的表情。
“真的不淡,还很香,本以为你出汤那么快,喝起来是清汤寡水的,没想到味道这么好,这是什么白茶?”
还没有回答,先在心里给自己点了个zan。
能改变一个人的刻板印象,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别提有多强烈了。
《3》
所以,快出水的白茶很淡吗?
当然不会。
好的白茶,高山的白茶,就是应该快出水。
在村姑陈的观念里,优质的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至少在前七冲,都不需要闷泡。
第一冲、第二冲、第三冲……一直到第七冲,都快进快出便是。
沸水倒进盖碗,到达水位线后,合上盖子,立刻出汤。
泡出来的茶汤,颜色不会太浓,晶莹剔透,芬芳扑鼻。
趁热揭开盖子,尤其是顶心的位置,香气最为浓郁盛放,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白茶中的各种香气。
每一个层次,每一种香型,都不错过。
当你遇到一款好的白茶,还没有喝,光是闻茶香,就仿佛行走在一座花园里。
繁花似锦,落英缤纷,移步换景。
每走一步,便能看见一丛花,随即嗅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
闻完盖香,再喝汤品尝。
汤水中,细腻柔润,不苦不涩,把白茶“鲜香醇爽”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茶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茶多酚和咖啡碱物质。
它们一个主导涩味,一个主导苦味。
不过,只要原料优秀+工艺精湛,如此诞生的白茶,本身苦涩物质的含量就不高,且茶氨酸的含量很丰沛。
配合上正确的泡茶手法,快速出汤。
那么,在短时间内,丰沛的茶氨酸会快速浸出,茶多酚和咖啡碱则少量释放。
融合到一杯茶汤中,就能呈现出不苦不涩,鲜爽淳和,清甜柔润,层次丰富的口感。
由此可见,白茶怎么可能很淡没有味道呢?
会这么想,或许是本身就对白茶存有偏见,亦或者是还没有掌握真正的白茶品鉴方法。
甚至是,还没有遇上过好白茶。
因此,错怪了好白茶的清新雅致,又把劣质白茶的寡淡无味,当成了白茶的本味。
《4》
什么样的白茶,需要闷泡着喝?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是品质不好的白茶。
说一句车轱辘话,希望大家不要看晕了。
品质好的白茶,营养物质丰富,不必闷泡,快出水就有滋有味,有香有韵。
品质不好的白茶,内质匮乏,快出水没味道,必须闷泡才有茶味。
故而,那些一直强调白茶太淡,需要闷泡的,大概是遇到了内质不足的茶。
顺便,也暴露了一些茶掌柜的套路。
在茶圈里,除了有像村姑陈这样,提倡快出水的人,也有很多茶掌柜提议白茶要坐杯。
其实,他们内心知道,自己的茶叶品质有缺陷,内质不足。
可为了避免客人退单,只好反复强调,白茶要适当坐杯才好喝,不然太淡了,普通人喝不来。
表面上看,是细心服务。
实际上,所有的别有用心,都是在埋下伏笔。
白茶就像它的工艺一样,简简单单,淳朴纯粹。
沸水注入,快速出汤,沥干即可。
不用什么花里胡哨的手法,更不用坐杯闷泡,快出水的香清甘活,才能突显好茶的灵魂。
当然,也不排除是茶友的喝茶口味比较重。
很久以来,都是喝浓茶,味蕾早就习惯了那种浓烈、刺激的汤感。
某天,喝到了白茶这样轻柔淡雅的茶汤,反而接受不来。
这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被贾母领着去栊翠庵喝茶。
妙玉献上了好茶,刘姥姥却说:“好喝是好喝,就是淡了些,如果浓一点就更好了。”
口味已经养成了习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但长期喝浓茶,摄入过量的咖啡碱物质,对身体没有半点好处。
尤其是有痛风症状的朋友,浓茶只会加重病情,无益身体。
《5》
这世间,好的东西,永远是稀缺的。
好的白茶,是稀有且不可再生的资源,故而价格昂贵。
再加上,世上懂茶的人,懂得辨别好坏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这么多年来,依然有人把“不苦不涩非好茶”视为真理。
认为苦的、浓的、涩的,才是好茶本味。
抱着这样的心态喝茶,便永远也不知道,好茶快出水,劣茶才需闷。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