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 | 姜还是老的辣!不论老或少,中国人缺不了它

2023-11-01     广东省中医院

原标题:话说补土 | 姜还是老的辣!不论老或少,中国人缺不了它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卢传坚教授

姜是那种看似普普通通,一旦缺少时才能体会到它重要性的物件。几年前的秋季,中国的生姜因为歉收再加上疫情物流的影响,出口量大大减少。正赶上欧美的圣诞季来临,家家户户要做姜饼人,超市里的姜都被抢购到断货,这事甚至登上了当年的《泰晤士报》。

种姜可是个技术活,过湿和过干都不行;而中国人因为长期和姜打交道,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懂“姜”的民族,不仅产量大,品质也高,使得中国生姜驰名海外。经营香料店的爱尔兰作家凯特琳曾在她的书里说“最高级的中国姜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姜”。

而姜也是中医养生的好帮手,用途多多,脾胃的调理尤其适用。

暖胃止呕

说起姜,老一辈都知道它可以暖胃止呕。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后恶心呕吐,煮一碗浓浓的姜汤,喝下去胃里辣辣的热热的,很快便舒服了。晕车的时候,含一片姜在嘴里,也有止呕的作用。

姜色黄入脾胃,味辛而性温,不仅能驱散寒邪,更能借助自身的温热,化开体内的水湿。呕吐往往是肠胃的“自救”反应,想要把那些无法消化的“垃圾”吐出去;尤其是在秋冬季,天气转凉,如果不慎受寒或吃了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导致胃气上逆,出现胃胀呕吐。这时候,姜的辛辣温散便能派上用场,帮助脾胃处理掉寒湿,恢复胃气的顺降。

秋不食姜

作为调味蔬菜里最常用的一种,生姜一年四季都有新鲜上市的。但“收姜”仍有季节的讲究,用于入药或是做干品的“老姜”,只能在每年10月到11月之间,也就是当下这个时节收采。此时姜块成熟而肥厚,辣味重、温性强,可以做成干姜或磨成姜粉等。

虽说秋天是老姜丰收的季节,但民间又有“秋不食姜”的说法,认为秋季不宜吃姜。这是因为姜有“发散”的作用,与秋季主“收敛”的养生主题不符。其实,随着秋意渐浓,温暖身体“内部”的姜大有用途:虽然发散的生姜不可以多吃,但对怕冷、容易受寒咳白痰的人来说,吃点暖肺化痰的干姜、炮姜,却是很有好处。只要吃完之后没有出现燥热“上火”,姜不分季节都可应用。

话说补土 | 火锅里为啥要下“菊花”?新的养生小技巧get

话说补土 | 雨下不停,鼻炎又犯了!试试这味“通窍药”

话说补土 | 治“心脏”的药,竟还能治经前冒痘?活血要靠它

“话说补土”精华集合

《善用本草养脾胃》及《妙用食材养脾胃》出版啦!

两本套装更优惠哦!

扫码购书

专家介绍:卢传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弟子,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银屑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中医药学组组长等职务。

主持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出版专著20部(英文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6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国家中药新药临床批件1项,中药新药研发成功转让2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共12项。曾荣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南粤巾帼创新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流派

执行编辑:竹心有天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fa8ee321f60f02040b86602e58f2f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