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对一直不停进来的刺激有饱和现象,疲乏了就不再处理它了。机器也不能“连轴转”。
尹老师您好:
我的孩子很乖,无论是学校布置的作业,还是我布置的课外作业,她都能完成。您也知道,现在孩子学习的竞争太激烈,他们班的孩子基本周末都上补习班,我们也上了奥数、英语、钢琴和跳舞,虽然孩子有时候也表现出来有些不耐烦和疲惫,但她基本都能坚持完成。我们当家长的也心疼,可这没办法啊!
但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发现她虽然每天都做功课,可学习成绩却下降了,刚刚考完的期末考试,数学才考了96分,以前都是99或100的。这是为什么呢?
小玲的妈妈
关于“为什么有些整天做功课的孩子却学习不好?”这个问题,台湾洪兰教授与我合作的书中有专题论述——《连轴转的机器磨损快》。
从神经学来看,神经对一直不停地进来的刺激有饱和的现象,疲乏了就不再处理它了。这就是为什么“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道理。
孩子在上了八个小时的课之后再去上补习班,继续学同样的东西,神经已经疲劳了,学不进去了。在记忆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Release from Proactive Inhibition”(前向抑制中的主动释放),是指当我们一直在做同样性质的记忆时,记忆的项目会相互干扰。例如记忆花卉的名称,每一次记10种花的名字,当进行到第三个名单时,再去问受试者,哪种花在第几张单子上,受试者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如果这时换成10个家具的名称,受试者的记忆会立刻回复到跟第一次记花卉时一样的好。
在课程的安排上,我们每四五十分钟就得换另一科目来上,就是怕造成孩子学习上的饱和;而且一天不能学得太多,到一定时间就要休息。但是父母在送孩子去补习班时却忘记了这一点。
人不是机器,在疲劳后,反应会迟钝,会“有听没有见”,所以我们常在补习班上看到目光呆滞的孩子,手在无意识地抄着黑板上的公式,难怪会有孩子在桌子上刻下了“我在浪费生命”这句无声的呐喊!
今天教育改革的问题仍很多, 但最重要的还是没有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即“有动机地快乐学习”。或许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但孩子是自己的,可以从自身做起。
不是功课越多越好,不是学得时间越长越好。即使是机器也不能“连轴转”,需要经常停下来凉一凉,上上润滑油,更何况孩子!
当父母把眼光放到10年、20年之后时,我们会发现,学校的成绩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考上名牌大学并不能保证一辈子成功,反而孩子只要有了学习的动机、愉悦的人生观,以后就一定会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创造属于他自己的人生。
洪兰 尹建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d20c547182e5b9cf7c95f3c1c4bf4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