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冯瑶
近期新经销在跟一些新消费品牌交流时发现,大家存在一个普遍的共识——线下渠道是企业必须要进入的营销阵地。当下,新消费在经历了火爆期后进入了冷却期,前赴后继的新消费品牌陆续淘汰了不少,能留下来的品牌至少是在某个细分领域闯出了一番成绩,才能坚持走到现在。
特别是对于一些水饮、方便食品这些“快消中的快销品”而言,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完善供应链和布局线下渠道。
然而,走入线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这条路上,有一家新消费品牌“满小饱”受到了新经销的关注。它开创了细分品类肥汁米线,去年卖到近10个亿,线上起量后迅速链接线下。去年下半年开始,仅用半年时间就把线下业务的体量做到了1.5亿。
满小饱究竟有何魔力,能快速成长为品类第一并且迅速走入线下,成为受经销商欢迎的“满神奇”?新经销将通过本篇内容,为你解读满小饱全渠道增长的进阶故事。
切入“肥汁”细分领域
深耕“产品力”
今年6月,满小饱成功进驻Costco,并在Costco平台交出了次月销售额环比上月增长1661%的好成绩。就在8月26日,杭州Costco也落成开业,满小饱作为明星产品,高调收获了全场的关注和热卖。这对于满小饱而言,无疑是其线下征战历程中的又一标志性时刻。
立志要“卖到宇宙尽头”的满小饱,目前已进驻沃尔玛、麦德龙、大润发、Costco等大型连锁商超,仅用半年时间便基本完成对全国Top100商超渠道的覆盖。
众所周知,越是优质的渠道商对产品的挑选和审查就越严格,如何能够在这个供大于求的时代,从一众产品中脱颖而出,拿到这么多优质渠道的入场券?这背后离不开满小饱对需求和产品的独到洞察。
2020年5月,满小饱在品牌创立之初,就选择朝着居家一人食的场景需求出发。
这一选择的底层逻辑,是满小饱发现了一块彼时市场上远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场景——18-35岁都市懒宅青年在居家用餐时的轻烹饪需求。
都市年轻人做饭频次不高,喜欢外出用餐或叫外卖,但居家场景下想要简单弄点好吃的,却无处下手。于是,满小饱专注为年轻人提供居家场景下更方便、更喜爱的“满足一餐”。
找准了场景,但是怎样让产品走上年轻人的餐桌?
满小饱在产品上做了多番验证。事实上,“肥汁米线”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口味,只是相比于番茄牛肉、酸菜牛肉等口味有着更强的地域性,并没有被大众熟知。满小饱看中了“肥汁米线”的改造潜力,以及陌生品类尚未形成国民口味记忆的市场潜力,在不断的改良下,挖掘出了“激酸激辣”的口味特点,加之坚持推陈出新的配料思路,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满小饱肥汁米线”。
然而,只是一个新鲜的口味,并不能让满小饱在年轻人的餐桌上站稳脚跟,还需要更宏观的产品与市场定位:
首先,要有足够替代正餐的容量与价格,好吃不贵、量大管饱,这是消费者重复购买的基础条件。
其次,口味要有记忆点,满小饱认为潜力爆品应该在一开始就要做到极致,给消费者留下记忆和习惯后,就不会频繁变动,重复传递才能被记住。此外,熟悉之余,还要偶尔给用户制造“意外”感。在稳住经典大爆品肥汁米线的基础上,满小饱会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迭代产品,比如吃面党-肥汁拉面、加料党-超有料肥汁米线、冲泡党-冲泡肥汁系列新品。
据了解,“满小饱肥汁米线”上线后,用户端反馈“好吃”提及率达54%、90天复购率超30%、小红书素人种草的爆文率在70%以上,这些指标远远超出行业水准。自此,满小饱锁定“肥汁”,开启了征程,并用一年时间占稳了肥汁米线全国销量第一的行业地位。
围绕原点人群
全渠道营销
2022年,满小饱全渠道GMV卖到了10个亿。这在当下的快消品行业,能做到的新品寥寥无几。
前面我们聊了满小饱的产品思路,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的营销思路,能让这个成立仅3年的品牌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
满小饱的营销打法,用一个公式方便读者了解:销量=播传+渗透+转化+复购。
如何拆解这个公式?满小饱的做法是先从线上开始的。
创业公司在早期预算非常有限,不可能大规模投广告,满小饱的传播和渗透最开始是在小红书种草,然后转化到天猫完成。
如何在小红书上通过素人种草完成70%以上的爆文率?满小饱的答案是用心。在满小饱内部,所有传播的内容被叫做“播传”,意味着好内容能传起来才是有效果的,所以每一篇内容都全心投入,每一个达人都精心挑选。在此之后,满小饱进入李佳琦直播间,肥汁米线最高单场GMV达到了近两千万,满小饱再次出圈。目前,满小饱也已经培养出了自己成熟的抖音直播间。
线上打爆之后,满小饱很快便转入线下。联合线下经销商积极布局大KA、商超便利店、新型零食店、O2O平台等。但要运营全渠道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满小饱在声量上需要再扩大。
这期间满小饱投中了两个好IP,大热动画《中国奇谭》和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这两波爆款剧的热度,再次帮助满小饱完成了高效的播传+渗透+转化,使满小饱再上一个台阶。有人可能会觉得满小饱运气真好,但其实能押中这两大IP,背后不仅仅是运气这么简单。
满小饱的投放逻辑十分简单:“原点人群”在哪里,就会把高效的种草铺到哪里。
第一,满小饱的原点人群是Z世代、新锐白领和精致妈妈,他们在哪满小饱就去哪,背后是满小饱与用户在一起的品牌理念;第二,追剧和嗦粉是强关联的场景,就像吃烧烤的人不自觉地要喝汽水一样,它能构建一边吃着肥汁米线一边追剧的场景联想,并用视听语言调动感官记忆,产生更强的品牌印象。
这个思路也被满小饱用在了线下。在选择渠道的时候,满小饱不是什么渠道都进,而是同样先去找到那些与其有关联的原点人群,看他们在哪。
所以,满小饱在进入线下渠道的时候,首先考量的是——这个渠道是不是有效渠道。
不会盲目追求规模,而是先做城市、区域、人群的分析,然后进行终端和经销商的选择。谁正在吃满小饱,就要离他更近一点,谁会吃满小饱,就要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从电商自营,到O2O平台,到NKA和LKA,到量贩会员店,到零食折扣店,满小饱始终围绕着其原点人群一步步推进渠道布局。
通过一步步扎实的用户洞察和渠道打法,满小饱实现了新用户、新渠道等多个“第一次”的累积。但如何保持用户的复购?满小饱给出的答案关键在于积累。
品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要靠的就不再是随机事件,而是积累事件。满小饱不会因为踩中了爆款,转化率高,就去抑制营销投放费用。满小饱也相信品牌是有壁垒的,不能有走捷径的思维。品牌是积累,是产品持续的口碑积累,是渠道润物细无声地去到用户身边的积累,也是广告形式和广告内容的积累。
就在不久前,借势618大促节点,满小饱在微博发起#不知吃啥好就吃满小饱#的话题讨论,6月5日该话题冲上了全国第6位热搜。同时,又投放了两部热播剧集《长月烬明》和《玉骨遥》,让国民品牌度再次提升。
线上的种草,线下的试吃,满小饱一直坚持在做,这也是不断地在做播传+渗透+转化+复购的过程。据统计信息,满小饱肥汁米线在线下3个月的复购率是32.8%,远高于速食行业12%的水平。
携手经销商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
截至目前,满小饱进入线下已有一年。以重点品项肥汁米线为例,其线下的动销成绩可圈可点。
例如:满小饱通过产品、资源、与创新的知识赋能渠道,在伊藤洋华堂实现单月最高渠道月均PSD383(PSD即每天每店卖出多少袋);在华东永旺单日最高PSD385;在大润发一档为期14天的海报活动中POS金额可以达到50万+;在麦德龙上线100天便成功跻身速食品牌第一的位置;在盒马APP近期的方便粉热卖榜,满小饱稳占第一,新品冲泡肥汁米线也跻身热销前六……满小饱始终在积极拥抱渠道的变化,在友客抖音直播间产品访问量位列第一,销售额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因此满小饱被经销商送了个外号叫“满神奇”。
不管是对满小饱还是其经销商而言,这样的成绩无疑是非常突出的。难得的是,满小饱深知价格是品牌的生命线,对低价乱价的情况零容忍;亦不会盲目追求渠道数与网点数,而是在做好现有标杆城市和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入三四线城市的原点用户消费渠道,拓展有效终端的数量。
这对于经销商而言,当然是个好事情。但与此同时,想与满小饱这样的新消费品牌合作,经销商有一个比较顾虑的痛点是,品牌如何能平衡好线上与线下的销售冲突,特别是对价格的管控。
对此,满小饱结合不同的消费场景有不同的策略。一方面,线上围绕“囤货逻辑”推量贩装产品,线下围绕“体验逻辑”做特色试吃和赠品;另一方面,亦在为大量、稳定、优质的渠道,提供定制化产品解决方案,与零售商携手实现共赢。
对于满小饱来说,他们与经销商的关系是互相赋能、共同成长的。经销商,是满小饱事业的合作伙伴,是平等的、强强联手的伙伴关系,并非仅仅是买卖关系。双方是本着共赢的目的而走到一起的,需要信任,需要携手一起战斗。
要知道,线下的运营复杂程度远远高于线上,这对于习惯了线上打法的任何一个新品牌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好在满小饱团队不疾不徐,坚持 “有动销,再分销”,走得既稳,又扎实。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走入线下很难,但满小饱坚持做正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