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赴苏联莫斯科求学时邓小平和蒋经国的合影
1910年4月27日,蒋经国生于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他是蒋介石与毛福梅所生的独子。1916年3月就读溪口镇武山小学。1917年12月蒋介石邀请自己的老师顾清廉教导蒋经国,正式接受启蒙教育。1924年,蒋经国从毕业于上海万竹高等小学高级部,考入上海市浦东中学。1925年6月进入北京“海外补习学校”学习俄语。
1925年10月19日蒋经国从上海乘船前往苏联,11月底抵达,12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就读。1926年初邓小平使用他在法国留学时改的名字“邓希贤”来到了莫斯科。邓小平是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从法国抵达苏联,在莫斯科居住和学习。22岁的邓小平和16岁的蒋经国,成为同班同学。蒋经国平时总爱戴鸭舌帽,穿夹克式工装,同学们就给他起个外号“小工人”。年纪轻轻的蒋经国也不和同学计较。同学们经常晚饭后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及河边散步聊天,蒋经国就随着他们,听他们聊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邓小平性格爽朗,又愿意分享自己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见闻,受到大家的喜欢,每每饭后散步同学们就让他讲法国的革命斗争故事。
蒋经国在中国台湾,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
蒋经国到达莫斯科中山大学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信仰坚定,加之他是蒋介石的儿子,莫斯科中山大学党支部便吸收他为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员。与邓小平在同一党团小组,由于邓小平活泼开朗、爱说爱笑、有担当极富组织能力以及善于表达的语言能力被同学们推举为组长。于是他便成为了蒋经国的“领导”。邓小平和蒋经国当时个子都不高,排队经常肩并肩,蒋经国常开邓小平的玩笑,把他叫做“小钢炮”。这也成了“小工人”与“小钢炮”的海外缘分。
蒋经国曾对邓小平的一条围巾颇感兴趣,在蒋经国眼里邓小平总是围着的围巾对他或许有着特殊的意思。于是蒋经国鼓起勇气问邓小平为什么总围着这条蓝白相间的围巾呢?邓小平告诉他,自己在法国勤工俭学,和其他同学一样要找活做。在法的中国留学生最常做的工作就是当清洁工,尤其是拾马粪。拾马粪酬劳高,做一天几乎可以满足他一周的开销,而法国的清洁工几乎都会围上这样一条围巾。对邓小平来说,这条围巾时刻提醒自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蒋经国知道了围巾对邓小平的意义,也明白了邓小平为自己的清洁工岁月而自豪,从而对这位自己戏称为“小钢炮”的兄长更增添了几分敬意。
邓小平在中国大陆,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
邓小平在莫斯科并没有完成学业,由于国内斗争的需要,1926年底他便踏上回国之路。几十年后两人隔海相望,“小工人”与“小钢炮”的故事被锁在了他们永远的青春记忆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_g59I3MBnkjnB-0zEFi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