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育儿界常提到的绘本,类似于咱们小时候看的连环画。
可与以前不同的是,自从有了“绘本”这个词儿,小宝宝们的启蒙读物就变得“神圣”起来,知名作者、优美画风、英语/中文、日韩派、欧美派……每一种都有自己的忠实拥趸,很多家长自己都迷上了收集绘本。
但随之而来的,很多家长特别是爸爸们就会有点犯怵——这绘本就没几个字,还一共就6页,可怎么讲才是好啊?
于是乎,很多父母也纷纷转向“讲绘本公众号”、“讲绘本点读笔”寻求帮助。
不过在我看来,不会讲故事不是父母的错,一本好的绘本,不单是绘画出色,更是要有趣而吸引人、方便小朋友理解,更方便父母们表达。
所以说:
1、普通绘本
全面平庸,画作不出彩,故事也泛泛——这样的绘本我有一摞,基本都是每次买其他绘本时候的赠品。
这类绘本我也不建议给孩子多看,对审美和对培养阅读兴趣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兴许还会有点反作用。
2、好绘本
就像一个班上尖子生和差生都是少数一样,处于中间地位的好绘本就很多了,很多也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这类绘本往往画风上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讲述的故事也很精彩,是主流的绘本作品。
3、最好的绘本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互动性强、连父母也能“教”的绘本。
这类绘本往往充满了乐趣,在互动、游戏中传递了知识和理念,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大解脱,可以轻松与孩子分享阅读的乐趣。
比如《手电筒看里面科普透视绘本》系列(后称《手电筒》),就是我家最近的新宠。
1、通过道具引起好奇
很多父母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和孩子讲故事,不知道该隆重一点还是随意一点,不知道如何开始、如何切入。
《手电筒》系列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看这套书,首先得需要一个手电筒。
能得到平日里梦寐以求的手电筒,这一招已经可以征服绝大多数的小朋友特别是男孩子了。
立马兴趣十足,一切行动听指挥,乖乖在你面前坐好,等你开讲。
2、每一页都有一个核心问题
科普类的绘本往往比较枯燥,很多父母讲科普绘本都停留在
“这是什么?”
“这是小汽车”
这样没话找话的阶段,时间一长,父母和孩子都乏味。
不过讲《手电筒》系列,父母就可以偷懒了,因为每一页,作者都给出了一个问题,比如:你能看到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吗?
并且配以关于“什么是山”、“山上有什么”的说明,方便各个年龄段的小朋友理解。
3、一起去探索答案
孩子看不见山,家长也看不见,于是,设计者的核心创意开始展现出来——我们需要用手电筒的光,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原来山在这里!还有攀登者正在登山。书本巧妙利用了纸张的透视原理,把背面的图案投射过来。
再比如:大草原上的象群正在吃草,谁在盯着大象看?
原来是:
4、理解才能掌握
当孩子问你,泰坦尼克为什么不躲开冰山?你怎么回答?
《手电筒》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回答:因为冰山的大部分位于水面以下——所以泰坦尼克来不及躲开它。
孩子们真正理解了问题,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与其费力解释,不如打开绘本,用一只手电筒,亲自演示给他们看。
5、父母的好朋友
教你引发孩子兴趣、教你提问、教你互动、教你讲解答案……
你看,《手电筒》这套书对父母多友好,不需要提前预习、不需要准备台词、不需要酝酿情绪。
拿来就能看,打开就能讲,随时可互动,不用动脑筋。
小孩子真是神奇的生物,充电五分钟,待机8小时,每天都有消耗不完的精力。
好的绘本能消耗时间、拖住孩子、解放老母亲,还能给老母亲带来无限的满足感,是不可多得的“育儿神器”。
因此,如果你也有一个自带充电宝的熊孩子,如果恰巧你也不太会讲故事,不妨以这三个标准来选择绘本:
1、能引发孩子好奇心
绘本阶段就谈学习,未免过于功利,在我看来,绘本最大的用处是让孩子觉得“书本是好东西”,从而喜欢看书、愿意看书。让孩子对书本保持着探寻、渴望的态度,从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手电筒看里面科普透视绘本》系列,从道具到提问到探索方式,都很有设计感,好比打游戏,每一关都有不同的设定不同的boss,足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2、手眼结合、加深认知和记忆
小朋友学东西得掰碎了慢慢来,特别是科普类。“这是汽车”、“这是桌子”……这样的识字卡片类绘本,模式机械,死记硬背。
《手电筒》系列让孩子通过“打着手电筒找答案”的互动游戏,加深了孩子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3、耐看而有自主性
一本书2分钟就讲完并且每次都要父母来讲VS一页就能自己捉摸上半天,你选哪个?
《手电筒》系列每一页都有很多“隐藏”信息,孩子们也很乐意自己去寻找,每看一遍都能有新的发现。
老母亲只用作陪即可,省心又省力。
讲绘本,几乎是每一个家长的必修课。
我一向不主张家长过于鸡血过于劳累,在绘本这个问题上也是一样。
孩子还小,将来还有几十年的书要读,没必要还在萌芽阶段就让他们对读书乏味。
家长也一样,辅导作业到心脏病发的日子还长,没必要在绘本阶段就让自己产生恐惧感。
因此,好玩、有趣、轻松的绘本,吸引孩子,解放父母,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