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孩子大了就好带了,然而,在静待花开的路上,却又半路杀出一个“拖延症”——做什么都拖拖拉拉,任你怎么催、怎么讲道理、怎么发脾气,就是油盐不进,自顾自地拖拖拉拉……
最近好些妈妈给我发消息,说2、3岁的宝宝,好不容易熬到夜间睡眠状态变好了,可入睡却越来越晚、越来越难,每天晚上上不完的厕所、喝不饱的牛奶、讲不完的故事……每每熬到10点甚至更晚才睡着,老母亲是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了。
这让我想起我朋友圈一位老母亲对孩子做作业的吐槽,也是异曲同工呢:
那么,针对大宝宝的睡前拖延症,我们建议这样做:
我经常说,平静的心情是顺利入睡的前提条件。
就像咱们要是跑完八百米或者high完一曲《死了都要爱》还能倒头就睡,那不叫入睡,那叫晕厥。小宝宝们也一样嘛。
MonMon有阵子就特别喜欢睡前在床上蹦来蹦去地玩“蹦蹦床”,玩得满头大汗不说,扬起的尘螨还能引发鼻涕和咳嗽,每次入睡都得折腾一个小时以上。后来我们达成“协议”,白天可以玩蹦蹦床,但是睡前不可以,情况就好了很多。
所以说,睡前放完熊孩子的电固然重要,但也要看着时间,提前开始平复心情。可以通过一起躺在床上看看书、讲讲故事的方法,既能亲子陪伴,又能帮助宝宝安静下来。
孩子大一点以后,家长们对宝宝的作息就不像婴儿时期那么严格和紧张了,特别是小宝宝会说话以后,各种撒娇卖萌想“多睡一会儿”、“多玩一会儿”,往往都能获得首肯,于是乎,作息安排就开始随意起来。
我发现,晚睡的小朋友往往都有早上睡懒觉、午觉推迟睡、或者傍晚打盹的习惯。因为他们整体的作息往后延迟了,自然晚上就不太困,于是更加剧了入睡的拖延。
因此,要想调整宝宝的作息,一定要从早上开始,一般我们建议7点起床,无论宝宝头一天晚上几点入睡,都要准时唤醒,哪怕他有很强烈的起床气也不要妥协,然后全天作息相应提前,最终改善夜间入眠时间。
很多家长都觉得,既然宝宝上床以后还要拖拖拉拉地喝水、上厕所、讲故事……那不如干脆多玩一会儿,晚点困了再哄睡。
但事实上,往往晚点上床依然要拖延够时间才睡,甚至一边打哈欠一边拖。
所以说,如果我们想依靠“拖困”孩子的方法来哄睡,往往只会让入睡时间越来越晚,甚至孩子会开始不断试探最晚入睡的时间底线,从而引发不良的睡眠习惯。
因此,针对这一点,我们反而建议,要提前进入睡眠环境。比如平时9点开始准备睡觉,拖延到10点才睡着,那我们8点就开始吃奶洗澡做准备,9点前就已经在床上睡好、平静下来、听了好一会儿故事了,那很有可能再过一会儿就睡着了。
坚持下去,慢慢孩子就会养成早睡的习惯。同时也会明白父母对他作息的要求,即便心理还想再多玩一会儿,也会明白抗争是无效的,早早投降去睡吧!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越催越慢、越骂越皮。因此,在晚睡拖延症上,我们也要避免正面硬刚,多采用迂回战术。比如:
总之,和小宝宝斗智斗勇,用父母的威严去压迫他们是最无效的办法,引导孩子们快乐、自觉自愿地去接受,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