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问答看到这样一条提问:
孩子让老人带,太惯了,不满足就打滚撒泼,我都在怀疑自己该不该上班了,怎么办啊?
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方面是多和老人沟通,另一方面在树立育儿规则的基础上,不要太在意老人的做法。
结果很多人跟我留言,说“跟老人沟通”是太天真的想法,根本不可能有效……
emmmmmm...我是一个上班族妈妈,并且业余还要写文章和大家分享,时间可以说是很紧张了,能做到家庭和事业兼顾,自然是离不开家里给力的老人的全力相助,并且我们在沟通上也算是非常顺畅了。
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我是怎么和老人沟通育儿的。
这一点是基础,很多人觉得“吃饭不能放盐”、“能自己吃饭就不要喂”这些是天经地义、人人皆知的事情,因此一旦老人没有这么做,就觉得不可思议、火冒三丈,甚至觉得老人故意作对。
但事实上,事情真的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就这两件事情来说,老人这么做,很有可能因为:
你看,老人的顾虑是不是还挺多的?并且都是发自真心为了宝宝好的?有谁会为了跟儿子媳妇儿赌气,就故意不对自己亲孙子好的呢?
所以,第一步,多理解。
第二步,接下来,多沟通。
我们教孩子学会喊爸爸妈妈重复了多少遍?我们教孩子数数要多少天?我们辅导孩子作业还气得心梗呢,怎么就不能多和老人沟通几次呢?
他们的思想更顽固忘性却很大、他们固执己见难以接受新观点,他们还有老人的架子难以放下,他们同时更是长辈不是仆人,我们为什么要求他们对我们的话就立即执行、立竿见影呢?
凡事多沟通,多说,多重复。慢慢让老人转变思想,同时也慢慢让老人明白“这个问题,我不太想让步,你还是听我的吧!”为了家庭和谐大家开心,当一次唐僧又如何呢?
最后,多种方式并存。
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改变的!
老人和我们隔了一代人,难免有思想无法一致的时候,话说,我们和自己的闺蜜育儿方式也不一定完全一样对吧?
所以,如果遇到一些实在无法调和的问题,大家不妨分工合作。比如:
相对明确的分工,一方面可以避免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大家得到“轮休”的机会,不那么累了,自然心情就会更好,就更容易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嘛,我们可以一起树立一些规则, 这样也方便老人和孩子执行。不需要用太严肃的方式,可以采用比较巧妙的说辞,一方面给孩子下命令,另一方面也算给老人的“通知”,比如:
这样的规则反复出现几次,孩子会明白你的要求,老人也就会明白你的决定了。
总之,多重复,多讲规则,必要时可以写在小黑板上,表面上是对孩子的要求,其实也是对全家人的一个规范。
其实爷爷奶奶也是欢迎这样的规则的,当他们面临孩子的撒泼撒娇时,也更容易拒绝——你看,这是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定下的规定,我们不能去打破它。
1、硬性规则不要让步
比如吃饭不要喂、吃饭之前不吃零食、吃饭不能同时看电视……这些规则你如果认为对孩子和对你都很重要,那就要多和老人沟通,表示这些问题是不可以让步的,也希望老人不要让步。
同时可以跟老人多讲几次规则感的重要性:如果孩子一哭闹就妥协,慢慢的哭闹就会成为他的手段,他只会哭闹得越来越厉害,而不会懂得满足。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规则,不要随意打破。
2、想方法避免打破规则
如果和老人沟通不畅,或者老人总是心软做不到,而你又特别介意的话,那就要想办法避免规则被打破。
比如孩子看电视看起来没个完,而爸爸妈妈回家就躺在沙发上,一边玩手机一边说“你别再看了,我都说了一天只能看20分钟,你怎么不遵守规定呢?做爷爷的怎么就不知道电视对孩子眼睛不好呢?”
光说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些行为这些话,除了让大家都不开心,没有任何效果。
行动起来,带孩子出去跑步、踢球、骑车,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让孩子愿意跟你玩。不但解决了超长看电视的问题,还增近了亲子关系呢!
3、无伤大雅的不要太介意
在前两条的基础上,老人如果有一些无伤大雅的“违规”,就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放宽心一点,随他们去吧。
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得到一些特殊的对待,小孩子也是一样。爸爸妈妈规定了晚上不可以吃糖,但偶尔从奶奶那里偷偷得到一颗糖——这种感受一定会让孩子觉得特别甜蜜和幸福,感到自己特别被宠爱的——爸爸妈妈们放宽心,偶尔的小小违规,并不会惯坏孩子,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我经常说,养孩子不是搞科研,并不是一分一毫都不能有差池,父母很快就会衰老,他们也是在拼劲力气地帮我们分担、努力地爱我们和宝宝,这些爱,比起多吃一点盐、多穿了一件衣服真的不算什么呢,何必一定要剑拔弩张呢?
多理解、多沟通、多感恩、多夸、多说、多想办法……
一定会幸福哒^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