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好的古建筑和民风民俗,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三明市十八寨

2019-12-24   视觉秀旅游

十八寨,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岩前镇忠山民俗村,忠山原名十八寨(中心寨),明洪武年间始更名,其开拓者最早为邓、罗、曹三姓人,据今约有一千多年。现有保存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二十余座,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更凭借满目绿意的景致入选“福建最美的十大乡村”。2014年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中古老的建筑群掩映于群山绿树的疏影中,错落在青瓦白墙的普通乡村居所间,为溪水、稻田和竹林所环绕。砖雕石刻、牌匾楹联旧态斑驳,却依然精美。各式各样的老房子,保存良好的多是元、明、清时建造的:四贤祠、庄氏宗祠、楚三公祠、杨氏三公祠、陈家祖屋、万安桥、文昌阁、蒙古墓、元帅亭、永兴庵……轻轻地走近,甚至可以闻到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木头腐朽时潮湿却略带甘甜的味道。每一块青砖每一片瓦砾,都坚守着这片古村独有的记忆。


景区看点;十八寨先贤祠为忠山乡宦罗浩然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出资兴建,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忠山籍佥御史邓文铿出资重修,后人将乡贤邓文铿、罗浩然配享,以追记其建造及修缮先贤祠的功德之举。

楚三公祠;位于忠山村西南部,楚三公祠是忠山杨氏第十三世杨楚三所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为两进制穿斗式硬山顶木构建筑。


元代石桥;建于村西的仁溪之上桥长37米(其中桥梁24米、东端引桥7米、西端引桥6米),两墩三孔,船形桥墩,桥墩、梁、桥面、栏杆等均用花岗岩条石或方形石筑成。东西向与原阜成门相通。

蜈蚣街;元至正年间,乡宦罗浩然所建,是忠山村的一条官道同时又是繁华的商业街道。蜈蚣街共分三段,全长600余米,后街由元帅亭至来紫阁长260米,中街从巷头至隆武桥桥头约150米,前街从文昌阁下至杨楚三公祠门口长约190米,街面中间用花岗岩条石竖向平铺,再由等长的石板条横向平铺,宽约1.2米-1.5米,中脊凸弧,当地人称之为"蜈蚣街"。由此而界定的忠山古街格局沿袭至今,数百年来没有改变。


姜朝奉莹;位于忠山村中部系元代姜朝奉墓,处在古建筑群当中,这也是客家祖地古代村落建设的又一特点。地上部分为八角形攒尖顶,样式采用蒙古人喜欢的蒙古包式,其边以荷叶装饰,墓体由八块花岗岩片石雕琢后合扣而成,每片石宽0.6米,高0.9米,西面正中阳刻"天水祖考姜百廿二朝奉之茔"其边框上阴刻"大元至正二年"字样。

永兴庵;始建于宋咸淳年间,背倚大山,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二进制,前门楼为重檐悬山顶式。永兴庵由前大坪、门楼、前厅、回廊、天井、正堂几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