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过去了,我依然怀念它

2019-07-25   吃文学

去年,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让一段属于老北京的回忆,涌起在很多人心底。

老北京这三个字,于今天说来,不只是几代人久已远去的旧日情结,它更是一个固定符号的象征。

无论建筑风格,亦或人情人性,都与当下发生着或多或少的断层。

如果让90后透过有关老北京的电影,从中找出某处今日北京的对应地,其实并不容易。

因为不可避免的是这其间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修缮或新建,让同一事物看起来已然判若两地。

《邪不压正》里厚重的老城墙和铺满青瓦的屋顶,与如今高楼迭起的现代化北京仿佛相隔甚远。

我们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充斥着对物欲狂热的追求。似乎只有摩天大楼和车水马龙,才是新时代的证明。

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因为对昔日的北京毫无印象而缺乏同理心。

但是随着电影镜头的展现,当曾经真实的北京突然出现,并冲击这些年轻面孔的视觉体验时,北京又成了矛盾所在。

它就像一个急于想改变的少年,轻而易举的将过去抛弃,然后离开故乡,结交朋友,展开冒险,寄希望于脱胎换骨的转变。

尽管它曾拥有少年老成的睿智,安静又沉稳,可这一切都在急功近利里,逐渐走向消亡。

或许我们应该感恩影像的存在,让任何改变都有迹可循。正因如此,电影便顺其自然成为重返过去的入口。

也许你曾在影院里听人这么说起:“看呐,这才是真正的北京。”

01、《霸王别姬》

如果说哪部国产电影在国人心里的地位最高,答案无疑是《霸王别姬》,它是华语电影史上唯一的戛纳金棕榈。

影片中段小楼和程蝶衣这对儿打小一起长大的师兄弟,凭借一出《霸王别姬》火爆京城。

除了极富感染力的剧情,片里展现的上世纪40年代的北平到70年代的北京,这之间所经历的历史的变迁,也是一大看点。

四合院、城墙、胡同、戏楼、鸟笼、蛐蛐罐儿和作为主角的戏台上的角儿们,所组合而成的画面,恰似一系列老北京的缩影。

当年的老北京,是富贵人的温柔乡,名师大咖的集聚地,也是劳苦大众挣扎在绝望和希望彼此交织的地方。

为了突出京剧这一题材,电影的取景地特意选定为,位于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这里原是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恭王府、午门广场、辅仁大学、孔庙等地,也是影片中的常见场景。

这些被镜头捕捉到的男女老少,无论衣饰,亦或腔调,无不是京味儿十足。尤其是那句“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让多少人至今回味。

02、《阳光灿烂的日子》

当一股怀旧情绪被带入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时,兴许更能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故事的主角是一帮生活在军队大院的年轻人。

你很难在今天的北京,看到如片中这副穿着和表情的少男少女,但是你会觉得他们看上去质朴又亲切。

影片里的取景地包括北新仓胡同、段祺瑞执政政府旧址、北展馆、辅仁大学旧址、恭王府、“老莫”餐厅等一众老北京人更为熟悉的地方。

当年这些免费的地方,现今已经开始收费,或者不再对外开放。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想知道里面什么样,只有通过影像了。

03、《城南旧事》

提起北京南城,能准确将它说清楚的人,大多数都不是90后或00后。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城八区”才是熟悉的说法,至于城南,指的是哪里?

而这正是这部电影的价值之一,它首先能够弥补年轻一代的北京人,在北京地理概念上的不足。

不仅如此,影片里一些细节处的放大化,无疑是将一幅老北京风物图册,铺展在观众眼前。

老北京胡同里真实的市井生活,孩子们稚嫩纯真的笑脸,甚至是缓缓流水和袅袅炊烟,都透着祥和。

这一切无需渲染或装点,都是顺其自然的展现。那时候人心简单,彼此朝夕相处也不用防备。

或许只有当我们说起那时候家家户户不锁门,大家坦诚相见时,我们才意识到如今失去的不只有胡同和烟火气,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及善意。

04、《茶馆》

1982的电影《茶馆》,可说是至今的经典之作。如果说电影里最具代表的京味儿是什么?应该有两点。

一个是配乐所反映的老北京市声,另一个是每个人物所讲的标准北京话。

通常情况下即使是题材为北京的电影,大多说的也是普通话,而这部电影确是地道的北京话。

单凭这点,它便可以让观众找到熟悉感,并引发最大程度上的共鸣。

现在我们能听到地道北京话的机会并不多,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北京话并不等于普通话。

应该说老舍先生笔下的京味儿,是正在变淡或者已经消亡了的北京文化。

他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北京情,是从热乎乎的现实生活里感受到的气息。

如今我们连感受这种气氛的机会都很少见,又何谈对京味儿的体会呢?

05、《末代皇帝》

最后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电影《末代皇帝》的取景地——故宫,影片里1919年的紫禁城和现实中2019年的故宫,乍看之下于建筑本体而言,似乎并无太大差别。

但是看着镜头中沧海桑田的“风景”,这才发觉那个记忆中的北平,已经不复当年。

这部电影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现场拍摄的故事片,且本片的顾问由溥仪的弟弟溥杰和帮助溥仪完成自传的李文达共同担任,基本保证了影片的真实度。

作为北京城里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既是黑暗的助推者,也是殉葬者。

为了表现这样一个衰败的王朝,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并运用广角拍摄的技术,将故宫放置在最真实的状态。

它是整个清王朝历经兴衰荣辱的见证者,而我们又是它全部变化的见证者。

今天的故宫尽管远离了炮火硝烟的搅扰,却又不可避免的落入时代的喧嚣中心。它从一个灾难里逃离,又不幸的掉入另一个灾难。且这个灾难还将伴随它许久,它已经成为利益之下的牺牲品。

或许殿宇还如往昔,砖瓦还如往昔,可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早已不如当年神圣。如果说曾经的故宫,还能有静谧的时刻。那么现在的故宫,只剩下数不尽的嘈杂。

透过电影来看故宫,即便只是让时间倒退三十年,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静穆与伟大。

试想若干年后,当下的北京又会给后来人留下什么印象?也许他们也想我们一样,在怀念此刻的北京。

也许他们不会留恋,如果那时的北京正如每个人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