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首席圣人

2019-09-29     蔡氏意学

昨天,是孔子诞辰。值此中国再次文化复兴之际,该如何缅怀他?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尽管一生近乎布衣,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将孔子列入世家,给与了王侯的待遇。《公羊春秋》认为孔子是“素王”,即有德无位之王、无冕之王。孔子的弟子甚至认为,孔子的功绩甚至远远胜过尧舜。后来民间有一条对联更是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中的首席圣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如此伟大?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时势造英雄,另一个则是,孔子的确担当很大,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无论怎么赞誉都不过分的贡献。

英雄一定在乱世产生,大英雄一定在大乱世产生,象孔子这种级别的英雄,一定在空前绝后的大乱世中产生。

众所周知,中国是唯一一个从古至今一直保持连续的文明,但是这种连续也并非一帆风顺的,自黄帝以来,一直周期性地遭遇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威胁。最近一次大家都知道,就是1840年以来欧美文化的冲击。

尽管,欧美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在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李鸿章干脆说是“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为应对冲击,中国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西化,在学术甚至全盘接受了西学,但是,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存在并未受到根本性威胁,因为我们1840年以前的一切历史和文化要素都有完好保存,没有丝毫地消失。

同时,在发展实践中,中国也一直决绝全盘西化,而主张“理论联系实际”,以中国国情为本,搞“中国特色”,对西方文化要素,是以我为主地选择性吸收和利用的。

总体来看,从当初的洋务运动,到眼下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中国的发展实践,实际上走了一条“中体西用”的道路。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基本原则,并没随洋务运动本身的失败而消失,而是被后来的实践所继承和发展了,被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等。

无论如何,近代这次欧美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的确是千年未遇之级别的。但是,中国历史上所遭遇的千年未遇级别的外来冲击,一共有两次。另外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

事实上,近代欧美这次对中国的冲击,也导致了礼崩乐坏。“礼乐”其实就是对三代时期社会制度的称呼。礼崩乐坏,就是说,在三代中所存在的制度形态崩溃了。夏商周的存在时间大约是1500年,礼崩乐坏,让存在于这1500之后的制度,崩溃了。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个大冲击就是1500年至未遇。

即是说,自黄帝以来的中国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两次千年未遇级别的大冲击,一次是1500年未遇,发生在孔子时期,另一次是2000年未遇,发生在近代。

为什么说近代这次是2000年未遇,比李鸿章少了1000年。因为被近代这次冲击搞崩溃的制度形态是成型与汉武帝时期,至鸦片战争大约2000年。

尽管孔子时代那次大冲击,是1500年至未遇,但是,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程度,却远远比近代这次更严重,差一点导致中国文明彻底中断。

孔子的伟大就在于,在这次中国历史上所遭遇的最严重的冲击中,为拯救中国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表现出了极为伟大的担当、极为卓越的智慧、极为高涨的热情、极为坚韧的精神。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孔子所说的“道”,孔子的一生都花在了求道、传道和行道上了。

求道,就是对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行学习,并进行概要性地总结和表述,以帮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学习。在这一点上,孔子做的极为出色。他极为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住了中国文化之精髓,并用极为浅显和精炼的语句表达出来。

孔子并没有留下任何长篇大论的著作,他们思想,都是口语化地保存在《论语》中,以及对《五经》的解说之中。

那么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用孔子的一句话就是:“君子之处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无适”,就是不要预设一个情形,并坚持一定那样。“无莫”就是不要预设一个不想要的情形,并坚持一定不要那样。“义之与比”,就是以“义”为基本原则,积极地进行思考,进行判断和选择,最后做出合乎“义”的行动。

值得强调的是,这个“义”不是外在的规定好和规范,而是内在与人心的,是人心的基本属性。后来孟子对此做了详细解释,叫“义内”,并将这个“义”分解成“仁、义、礼、智”四样东西,认为这四者都是由人心所发端,是人心的四个基本属性。

后来,董仲舒又在“仁、义、礼、智”基础上,加了一个“信”,成为“五常”,即人的五种常性。

“五常”合起来就是“义”,就是人性,也是人所生而固有的判断和选择的内在原则。因此,行“义”的过程不是一个服从遵守外部规定规范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思考,积极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省”、“自慊”的过程、“慎独”的过程。

因此,“君子之处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实质上是在说,要积极思考,即判断和选择,让自己的行为更合乎自己的本心本性。

这也是孔子说的:“从心而欲”,《中庸》说的:“率性之谓道”。

我将此总结为“心性自由”。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倡导和维护心性自由。

孔子为什么对中国文化理解的那么透彻,因为他太爱学习了。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他评价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在求道和行道上态度上,是纯洁的、坚韧的。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为求道和传道,孔子积极搜集资料、教材。最后形成《五经》系统,开创出一个崭新的领域和行业:独立的学术和教育。

为行道,孔子周游列国,不畏艰险,四处游说、宣传。很多人说他是官迷。如果孔子是官迷,他压根就不需要周游列国,周游列国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官,说明孔子的目的在道不在官。即后来荀子总结的“从道不从君”。

孔子不是官迷,而是“道迷”。迷到什么程度,迷到“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逝去340多年之后,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施了“摆出百家独尊儒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设计了一套制度系统。这是礼崩乐坏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回归。礼崩乐坏之后稳定的制度形态形成了,一直存在至1911年。

在经历欧美冲击180年之后,当下的中国也正在努力复兴传统文化。历史将迎来又一次循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wcff20BMH2_cNUgVfK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