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对外物改变心念,方可守得岁月静好,享受和顺安宁。
关于人生,我们总是被情绪左右着,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产生痛苦沮丧,会有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
这一些情绪是来自内心的纷纷扰扰,而这一切的状态,却都是背离了我们人生所追求的一种期望。
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和顺,安静,开心。但是内心多了纷扰,外在多了情绪和痛苦的时候,就和我们所期望的状态本末倒置,越来越背离。
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处在红尘之中,都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那就是内心不为外物所累。
无论存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中,外物的一得一失,即便是千变万化,内心也能够不为所动。所以对于这样的智慧之人来说,他面对外事外物之得失的时候,能有一份不同的坦然。
对于道家思想中来说,这就是一种道的智慧。
抛开外在五色五味五音的诱惑,保持内心的一个淳朴,万事万物的得失都和自己内心无关。别人看似聪明技巧,不断追求功名利禄,而自己却看似愚笨,只懂得持守内心的朴实。但是这一切,却能够让一个人守得岁月静好,享受和顺安宁的智慧。
在《庄子》之中,就有“孙叔敖三任相位”这个故事,来说明内心与外物的一个关系。
有一天肩吾对孙叔敖说:“你三次出任令尹,却没有显出荣耀,三次被曝光,也没有显露忧愁,最初我不信,如今看见你是那么坦然,你心里究竟怎么想的?”
孙叔敖说:“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以为令尹官职,到来的时候不必去退却,他们的离去也不要去阻止。得与失都和自身无关,只是外在的得到,所以没有忧愁。我也没有过人之处,况且我也不知道这种荣华是落在他人身上,还是落在我身上。落在他人身上吗?那与我无关,落在我身上,也与他人无关,所以我就能悠然自得。”
后来孔子听到这件事情,就说:“古时候有智慧的人,谁都不能说服他,漂亮的女人也不能使他有想法,强盗也不能抢劫他,就是伏羲和黄帝也无法和他结为朋友,生和死都是大事,但是他却没有怎么改变,更何况是一些高官厚禄呢。他的精神穿越大山大河,不会感觉匮乏和阻碍,将自己奉献出去自己也感到充实。
我们通过孙叔敖的回答,就可以明白万物得失当与自身无关的时候,那么自身自然可以有一种闲暇意志和内心的充实。
有的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执念而起的。也是因为外在世俗的观念,让你认为功名利禄能够满足你的虚荣心,能够让你得到尊敬,得到丰厚的物质。
所以内心有了对于事物的执念,外事外物的得与失,就会对你产生极大的情绪波动。当你一旦得到的时候,也会产生无限的内心膨胀感,失去的时候,让你感到无情的沮丧和痛苦。
一个人生最好的智慧,其实就是不受这些外物的束缚。这并非是一种消极,而是懂得坦然,顺其自然,以合理的状态去面对人生的得与失。
外在事物来临的时候,欣然接受,外物失去的时候坦然面对,不为所动,更不会产生忧伤和沮丧,这就是人生的责任。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看了孙叔敖三任令尹,您是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