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盲目进行吃苦教育,教导重视这“四力”,才是真正爱孩子

2020-08-08   育儿小香

原标题:别盲目进行吃苦教育,教导重视这“四力”,才是真正爱孩子

文|全文共1836字,阅读时间约3.5分钟

“我们要带孩子去郊区的

菜地摘菜

,你们去不?”闺蜜打电话来说。

“体验农家乐吗?”我问道。

“不是,想让俩娃感受一下什么是‘吃苦’。他们活的太安逸了,最近吃饭尤其夸张,浪费粮食到不行。我和老公想着带他们去

体验一下农田里劳作的辛苦

。”

闺蜜滔滔不绝的说了一大堆。

“你也

太理想化

了,靠这一半次摘菜活动,孩子就能明白应该如何珍惜粮食?”我打趣道。

“现在人们都提倡带孩子进行

‘吃苦教育’

,我也想试试。”闺蜜说道。

当听到她说“吃苦教育”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是什么意思。记得有一次在育儿讲座中,也听到了不少宝妈提到了这个词语。并且深以为在现在的社会中,给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能够训练他们强大的意志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吃苦教育,在父母们的意识中,带娃体验“农家乐摘菜”就是“吃苦教育”吗?

风靡的吃苦教育,真的适合孩子吗?

老人常说:

“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吃苦精神,看看我们小时候,吃糠咽菜,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小小年纪就明白生活的不易,懂得体谅父母,花钱节省。”

吃苦,简单来说就是承受痛苦,经历艰难。

但在物质生活极度丰盈的今天,家长们都是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即使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

也没有啥吃苦的机会

所以,当有人提出要给现在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时,妈妈们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于给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强化教育。这有意义吗?

一方面,心血来潮的“吃苦”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我闺蜜一样,发现孩子浪费粮食,就想要带娃去体验一下农耕生活。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行为在孩子看来,是一种学习和历练吗?也许他们只会认为是爸爸妈妈带着去周末亲子活动,是在休闲娱乐。

另一方面,父母不具备吃苦精神,孩子也很难做到。

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的镜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吃喝穿戴随心所欲,孩子又如何能学会吃苦?想要孩子吃苦,就人为的、刻意的去创造一种环境,显然做戏的成分过于浓重。况且这种

为了吃苦而吃苦的做法,劳民伤财,

对孩子会有什么实质性教育意义吗?

要说,孩子需不需要具备吃苦的精神,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吃苦教育”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正确认识吃苦教育

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号召大家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国外的“吃苦教育”,也常常拿来被我们津津乐道:

A. 在

日本

的育儿教育中,有句话这么说的: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B.

德国

法律规定,孩子

满14周岁

就需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一来培养劳动能力,二来建立社会责任感。

C.

瑞士

则要求初中毕业后把

女孩子送去有教养的人家当女佣

,劳动的同时可以学习语言。

D.

美国

南部的州立学校规定,学生在不带钱的前提下,

能够独立谋生一周,

才能毕业。

从这些国家的做法总结来看,都有一个共同点:吃苦是一件

持之以恒,融入日常是生活

的事情。也就是说,

要通过持久的外在作用力,转化为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因此,真正让孩子意识到吃苦的含义,那么这种吃苦行为就需要具备三种意义才有效。

第1、

导向意义

: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2、

激励意义:

吃苦过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精神激励。

第3、

评价意义:

在吃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获得满足感,能够经得起评价。

“四力”代替“吃苦教育”

父母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目的无外乎是想要培养孩子的

独立、自立、承受压力和挫折

的能力,

以求未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那么基于这样的目的,在孩子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四力”入手,效果比刻意“吃苦”要好很多。

1、

避险力

教会孩子保护自己远离灾难,具

备远离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的能力

。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险情”。比如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在工作中遇到不怀好意的同事等。

2、

钝感力

有时候反应“迟钝”也是一种能力,

不被外界的否定评价所影响

,自己活的无忧无虑,避免自寻烦恼。

3、

抗挫力

抗挫力,是衡量一个人心里承受能力,遭遇挫折后内心复原能力的标尺。一个具备抗挫折能力的人,你还担心他不具备吃苦的能力吗?

4、

删除力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顺心。

教会孩子具备忘掉烦恼,不畏过去、不惧将来的能力

,当身处沼泽困境的时候,能自己尽快的重整旗鼓,再次出发。

妈妈来叨叨:

无论是“吃苦教育”,还是培养孩子的“四力”,

都是父母对孩子爱的体现

。生怕孩子远离自己的那一天,不具备处理外界纷扰的能力。

我们无法一直陪着孩子走,

教会他们有一个好心态,自身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是能够给予孩子永恒之爱的做法。

一位开始创作的二胎妈妈,我手写我心,点滴都是我带俩孩子的育儿经验。希望我的育儿经验能带给您一点帮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用这4种方式睡觉的娃,身体会越睡越差,希望没有你家娃

左侧卧是孕期最佳睡姿?协和医生:睡得好,比睡的对更重要!

只要成绩不关心孩子的感受,家长这样“畸形”的爱,给还不如不给